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青 《河北林果研究》1997,12(3):214-220
分别在白桦幼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林缘和林内设置样地20块、样方160个,研究边缘效应与增产机制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边缘效应可使白桦林高增产19%-41%,胸径增产8%-11%,其中,幼林高效4.48,径效应1.07,中龄要高效应2.81,径效应-1.18,成林高效应1.11,径效应-0.19。②边缘效应表现显著的树种有红松、白桦、山杨和黑桦。③边缘效应可增加植物多样性1.3-1.6倍。④通  相似文献   

2.
分别在白桦幼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林缘和林内设置样地20块、样方160个,研究边缘效应与增产机制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边缘效应可使白桦林树高增产19%~41%,胸径增产8%~11%;其中,幼林高效应4.48,径效应1.07,中龄林高效应2.81,径效应-1.18,成林高效应1.11,径效应-0.19。②边缘效应表现显著的树种有红松、白桦、山杨和黑桦。③边缘效应可增加植物多样性1.3~1.6倍。④通过定义容他量和容他面积,说明了白桦林从幼龄到成龄是一个由自稳态经扩大领域态到自解体态的过程;其中处于扩大领域态的白桦中龄林的容乔量为0.2种/m2、容灌量为0.2种/m2、容草量为0.9种/m2、容红量为0.27株/m2。  相似文献   

3.
白桦林边缘效应与增产机制和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效应在任何生态界面上都存在,其作用机理还远没有被揭示出来.通过对白桦林边缘效应的研究,获得了白桦林边缘效应与增产、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森林—草原交错带白桦林和山杨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庆锁  刘涛 《林业科学》2000,36(Z1):110-115
在森林—草原交错带 ,白桦 (Betulaplatyphylla)林和山杨 (Populusdavidiana)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白桦和山杨组成的森林景观 ,二者或为纯林 ,或为混交林 ,常出现在坡度较大的低山和高大沙丘及复合沙丘的阴坡 ,多呈斑块状与草甸草原和草甸、灌丛复合存在 ,有时与沙地云杉林交错出现。这种斑块状的白桦林和山杨林是森林—草原交错带显著的景观特点 ,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1 研究范围本项研究的森林—草原交错带位于河北省北部坝上高原、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东部 ,界于北纬 41°2 2′~ 43°44′…  相似文献   

5.
从种群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两个方面,研究了雾灵山白桦林生物多样性.该群落由65种植物组成,乔木13种,灌木12种,草本40种.Simpson指数是11.8923,Shannon-Wiener指数是4.1245,种间随遇率PIE是0.9159,相对应的均匀度指数是Ja-0.1802,Jsw=2.2668,Jpie=0...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对黑河地区不同恢复阶段白桦林的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各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恢复阶段各不相同,不同恢复阶段白桦林表现出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干扰对天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罗菊春  王庆锁 《林业科学》1997,33(6):498-503
对长白山林区受不同程度干扰(择伐)的红松林与红松林被皆伐后形成白桦次生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桦群落及其下木层的多样性高于各类型的红松林。不同类型的红松林中,以轻度干扰的红松原始群落及其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最大,这是群落长期演容、物种适应的结果。白哗群落处于演替的第二阶段,群落中侵入了较多的耐荫树种,加之林内光照条件好,故而有发达的下木层,致使树种的多样性很高。本文还分析了多样性与均匀度及生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白桦林下红松树冠下的光场和温场特征,选择白桦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各定位3-4株1-8年生的红松幼苗或幼树,应用点温计和数字式照度计测定幼苗冠下光照和温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红松幼苗树冠下光场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抛物线型;(2)红松幼苗树冠边缘叫有较高的光照刺激;(3)更新红松树冠下地面温场20-80cm范围内为垃匀分布,各时刻温场波度在0.4℃-2.8℃的幅度内;(4)温场和光场的连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有关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假说、理论和研究实践,在总结研究现状的同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效果显著,乙烯利刺激割胶技术已在天然橡胶生产中普遍采用,但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机制还不明确,仍是目前橡胶树产排胶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近年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机制研究的结果,认为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水通道蛋白方面探讨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白桦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抚育间伐最佳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国华  刘青 《林业科技》1994,19(3):13-14
白桦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是鹤北林业局次生林的主要林分类型。在该类型中的中幼龄林占80%以上,对该林分如能进行科学管理及时的调节林分密度,使林分长期保持最佳的生长状态,不仅可以缩短林木的培育周期,而且对提高林分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安徽、浙江省应用增产灵在多个板栗品种上进行了中试和大面积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增产灵对板栗增产具有显著效应,在不进行垦复、修剪和人工授粉的情况下,施用增产灵,板栗空蓬率平均下降30%,产量增加50%~200%,投入产出比约为1:10。  相似文献   

13.
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杰 《安徽林业》2001,(1):25-25
城市是一个生物物种匮乏、自然因素奇缺的环境,多样性的生物是大自然留给城市人的遗憾.多样性的生物能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智慧的启迪,并在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没有生物多样性,城市中的自然也就失去了根基,何以谈人类"回归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枣树防落增产剂是防治枣树生理落果的新型复合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剂,据1993年在河南新郑枣区的试验,能减少枣树落果32%-92%,增加枣果单重23%-41%,总的增产效益73%-115%。1994年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再次证实了枣树防落增产剂的增产效果是显著而稳定的,可在枣树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保护被提到政府议程,经历了从单纯建立自然保护区到关注社区传统的生物知识,再到建立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机制等不同阶段。在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和社区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加深是相辅相成的;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并不是对社区的资源利用权力的剥夺,而是政府和社区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新言听计从过程。一种持续有效的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是对社区自我能力的认识过程,是对社区与政府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协作能力的强化过程,是对社区的传统知识的发掘和利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植物王国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  税玉民 《森林与人类》2007,27(10):38-47
去南,以其植物种类繁多而被大家形象地称为"植物王国"。到底有多少种植物,一直众说纷纭,有各种口径。最近完成的《云南植物志》算是对这个"王国"的家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枣树防落增产剂是防治枣树生理落果的新型复合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剂。据1993年在河南新郑枣区的试验,能减少枣树落果32%~92%,增加枣果单重23%~41%,总的增、产效益73%~115%。1994年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再次证实了枣树防落增产剂的增产效果是显著而稳定的,可在枣树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岷山区域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建立植物种及其分布生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世界重点生态区之一的岷山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述了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地域性。结果表明,森林和林间草地是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保护生境、保护狭窄种、保护单种科物种是该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并提出生态区域优先保护种概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华南地区阔叶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次生林林下植物123种,分属52科;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102种,分属49科,两者数量上相差不大,相同的有64种。2个生境物种构成不同,次生林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桉树人工林,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各样方林下植物分布差异显著。2种生境中重要值前10的物种只有3个相同,两者林下植物重要值都集中在前10个物种中,均约占一半。总体上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次生林的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