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筛选生产性能优良的杏鲍菇菌株。【方法】在相同的栽培基质及环境条件下,对不同来源的13株杏鲍菇菌株(PE-01~PE-13)的生物学效率、生产周期、子实体长度、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进行测定,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个杏鲍菇菌株中,菌株PE-01为优良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6.9%,生产周期较短,子实体长度较短,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较适中;PE-06、PE-07为较好菌株,PE-09、PE-11为一般菌株,其他为劣种菌株。【结论】不同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在选择优良菌株时应依据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PE-01为最优杏鲍菇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影响,为蛹虫草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蛹虫草菌株CM-16为研究对象,小麦为主要栽培基质,采用规格为300mm×200mm×110mm的蛹虫草栽培专用盘,设置基质料(g)水(mL)比分别为1∶1.3,1∶1.4,1∶1.5,1∶1.6和1∶1.7,研究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的子座鲜质量、生产周期、子座密度、子座长度、子座生物学效率及基质利用率的影响。【结果】随着基质料水比的增加,蛹虫草子座鲜质量、子座密度、子座生物学效率和基质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产周期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子座长度变化幅度较小。当基质料水比为1:1.6时,上述6个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子座鲜质量为305.9g/盒,生产周期为56d,子座密度为8.9根/cm2,子座长度为9.7cm/个,子座生物学效率为102%,基质利用率为51.5%。【结论】基质料水比是影响蛹虫草生长发育及子座产量的重要因素,当以小麦为主要原料栽培蛹虫草时,最佳基质料水比为1∶1.6。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蛹虫草人工栽培的栽培基质进行优化。【方法】以蛹虫草菌株CDM-003为供试材料,采用400mL玻璃罐头瓶为栽培容器,研究了蚕蛹粉、基质含水率、葡萄糖、蛋白胨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对蛹虫草子座生物学效率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蛹虫草人工栽培中上述几种常用基本基质用量与子座生物学效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确定了基质中各主要成分的最佳用量为:蚕蛹粉0.156g/g,葡萄糖12.19g/L,蛋白胨10g/L,基质含水率66.75%,微量元素添加剂25g/L。【结论】蚕蛹粉用量、基质含水率及栽培营养液中葡萄糖、蛋白胨、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含量对蛹虫草的生物学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栽培基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47-1449
通过调整麸皮和杂木屑的比例,比较不同栽培基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筛选最佳基质,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种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栽培基质间产量比较差异显著;麸皮25%、杂木屑35%、棉籽壳20%、玉米芯18%、碳酸钙2%、蔗糖0.05%、基质含水量65%为最佳栽培种基质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快,可达到0.6 cm/d,子实体产量最高,可达0.3 kg/袋,生物转化率可达75%。  相似文献   

5.
以3个蛹虫草菌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初始p H的栽培基质对3个菌株子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基质p H 7.0时,2个菌株KP、C1的子实体鲜重、干重、密度、生产周期,子座生物学效率达到最佳。另一菌株K703在初始基质p H 7.2时,子实体鲜重、干重、密度、子座生物学效率达到最佳,而生长周期在基质初始p H 7.0时达到最小。3个菌株的子座长度随初始基质p H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金耳不同生长发育时间栽培基质内物质降解与转化的变化规律,了解金耳对碳源的降解利用特点,为栽培培养基配方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金耳8个生长时间点[未接种(0 d),以及接种后20、25、30、35、40、45和50 d]栽培基质中含水量、pH、培养料湿重及干重、子实体鲜重及干重、木质纤维素组分的降解量,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含水量由60.27%下降至39.00%。接种后25 d pH由5.50降至4.55,之后pH基本稳定在4.20左右,总体为酸性条件。培养料干重由最初的735.00 g/袋降至530.00g/袋,子实体鲜重产量为644.71 g/袋。总培养基失重率27.89%,其中,绝对生物学效率12.33%,呼吸作用消耗率15.56%。30~35 d为子实体生长第1次高峰期,40~45 d为子实体生长第2次高峰期。0~40 d呼吸作用随着金耳子实体生长不断增加。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吸收利用顺序依次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其利用率分别为33.90%、32.79%和30.76%。生长前期(0~30 d)主要以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生长后期(30~50 d)主要以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整个生长周期内所需的44.72%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55.28%的碳源来自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结论】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对非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可从此方面考虑进行培养基配方优化,以提高生物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玉菇栽培的适宜培养基质配方。【方法】以白玉菇菌株XBG-05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设计,研究了以木屑、棉籽壳、豆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白玉菇生长的影响,筛选出白玉菇栽培的适宜培养基质配方。【结果】高氮素成分辅料的添加效果更好,表明白玉菇对基质中氮素的要求较高,适合于富营养栽培。【结论】白玉菇适宜的栽培配方为豆粕4%,玉米粉20%,麸皮12%,木屑10%,棉籽壳54%。采用该配方,在试验条件下,发菌期为61 d,子实体的产量每袋124.86 g,生物学效率达到33.3%。  相似文献   

8.
以甘肃省丰富的玉米芯和玉米芯发酵料为栽培主料,以玉米面、麦麸、高粱壳等为辅料,探索不同主料以及不同基质配比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Quel.)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筛选出了适合杏鲍菇生产的最佳培养料配方。结果表明,利用玉米芯为主料或以玉米芯添加高粱壳的培养基均可以获得杏鲍菇较好的出菇特性,而其中以配方Ⅴ处理(玉米芯40%、高粱壳48%、玉米面10%、石膏粉2%、基质含水量65%)为最佳栽培基质配方,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可达到0.48 cm/d,子实体产量高,生物转化率可达93.8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膨润土掺量、含水率和干密度对重塑黄土抗拉强度的影响,为西北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回填黄土拉张裂缝、滑塌等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制作不同膨润土掺量(0,30,60和90 g/kg)、不同含水率(15%,19%和23%)和不同干密度(1.47,1.57和1.67 g/cm3)共计20组重塑黄土试样,通过拉伸试验仪测定试样的单轴抗拉强度,并以膨润土掺量、含水率和干密度为变量分析试样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压汞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测定试样内部孔隙大小、孔隙分布规律、土体颗粒结构、接触关系和孔隙内胶体形态,并对单轴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含水率由15%提高至23%时,试样抗拉强度下降61.54%~71.35%;干密度由1.47提升至1.67 g/cm3时,试样抗拉强度提高115.81%~179.93%;膨润土掺量由0 g/kg提升至90 g/kg时,试样抗拉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膨润土掺量为60 g/kg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对应增幅为25.74%~57.03%;膨润土掺量为60 g/kg时,颗粒间大孔隙(直径大于5 000 nm)孔径分布密度最低,约为0.01 mL/g。【结论】含水率和干密度是影响重塑黄土抗拉强度的重要因素,膨润土对重塑黄土的抗拉强度有一定改良作用,在掺量为60 g/kg时改良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比率混料设计和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麸皮、玉米粉、豆粕对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麸皮、玉米粉、豆粕均能明显增加杏鲍菇的产量,3个因素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豆粕玉米粉麸皮。玉米粉与豆粕的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有显著影响,麸皮与玉米粉、豆粕的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影响不显著。最终确定的葡萄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为:麸皮154.1g/kg,玉米粉51.9g/kg,豆粕51.9g/kg,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木屑742.1g/kg,采用该配方栽培杏鲍菇产量可达226.9g/袋,生物学转化率可达76.1%。【结论】用葡萄夏季修剪枝条作为主要培养料栽培杏鲍菇是可行的,且最优配方下杏鲍菇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杏鲍菇母种的最优组织分离部位及其菌丝体最适培养基,为杏鲍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相接处、菌柄中部、菌柄基部3个不同部位各切取约0.5 cm2的内部组织块,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将生长的菌丝体在10种不同培养基中纯化复壮后,分别接种到麸皮综合固体培养基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比较菌丝体的生长状况;将生长最好的菌丝体接种于10个不同培养基中,观察菌丝体的生长状况,筛选杏鲍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结果】在麸皮综合固体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从菌柄中部生长的菌丝体明显优于从菌盖和菌柄相接处及菌柄基部,且三者菌丝体之间的日长速差异达显著水平。杏鲍菇母种在培养基A(马铃薯)、B(棉籽皮)、C(麸皮)、D(木屑)、E(黄豆)、G(绿豆)上的生长较好,菌丝体较密、整齐一致、颜色均一,但在C(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培养基A、B。【结论】菌柄中部为杏鲍菇母种的最佳分离部位,以麸皮煮汁配制的综合培养基是生产杏鲍菇母种的较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林凯  李宗堂  肖奎  李可  向文良  张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02-4605
[目的]建立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条件的理论预测模型,提高其生物学转化率。[方法]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杏鲍菇生物转化率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筛选,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分析影响因素,得到最佳栽培条件。[结果]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影响杏鲍菇生物转化率的主要因子为温度、湿度和含水量;Box-Behnken试验得最佳栽培条件为:温度15.13℃,湿度91.02%,含水量66.00%,优化栽培参数后,杏鲍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92.10%,比优化前提高了6.40%。[结论]响应面分析法有效提高了杏鲍菇生物转化率,可为杏鲍菇的工厂化高效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唐山地区杏鲍菇生产中常用的营养料配方及高产栽培技术,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的4个杏鲍菇菌株1216、1217、1218和1206,从栽培袋发菌情况、鲜菇产量、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3个方面,与当地主栽杏鲍菇品种杏鲍菇8号(CK)进行了品种比较,以筛选出适宜唐山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杏鲍菇优良菌株。结果表明:菌株1218菌丝生长和原基分化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且商品性状最好,较CK增产5.26%;菌株1206次之,较CK增产3.01%。2个菌株均可以在唐山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4.
芦苇末栽培杏鲍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97-6398
[目的]研究利用芦苇末栽培杏鲍菇技术。[方法]利用9种含有芦苇配方的培养料培养杏鲍菇,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和营养成分等进行研究。[结果]采用芦苇末与棉籽壳进行优化组合,辅以麸皮、玉米粉等配料作为杏鲍菇的培养料,能够满足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营养需求,且当培养料中芦苇末与棉籽壳之比在2∶1与1∶2之间时,栽培效果比对照组培养料配方的更具优势。[结论]芦苇末可以作为培养料原料用来栽培杏鲍菇。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贵州栽培的杏鲍菇品种(菌株),探索杏鲍菇在贵州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引进4个杏鲍菇品种(菌株)在贵州高寒山区栽培,研究各品种(菌株)杏鲍菇菌丝生长、露地覆土栽培情况下子实体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杏鲍菇-1、杏优-1的菌丝生长快,长势强;4个杏鲍菇品种(菌株)的产量及生物转化率表现一致,即杏鲍菇-1杏优-1XB-1QX-1,其中杏鲍菇-1的产量分别与XB-1和QX-1达极显著差异,杏优-1、XB-1的产量分别与QX-1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针对食用菌培养基质严重短缺和苎麻副产物直接晾晒干燥成本高、体积大、不便于长途运输等问题,进行青贮苎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刺芹侧耳的菌丝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确定了青贮苎麻副产物培养基栽培刺芹侧耳的适宜配方,并对产品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培养基pH 为5.5,培养基中含苎麻副产物50%和水分67.5%,并添加1%碳酸钙和1%白糖时栽培刺芹侧耳的效果较好,生物学效率达70%以上;与常规棉籽壳培养基相比,青贮苎麻副产物培养基栽培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30%,总糖和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24%和33%。  相似文献   

17.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8.
采后处理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采后不同处理方式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杏鲍菇贮藏保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新鲜采收的杏鲍菇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0.03 mm的聚乙烯(PE)薄膜袋封口包装、0.05 mm的PE薄膜袋封口包装和1.5%壳聚糖涂膜3种处理,以0.05 mm PE保鲜袋不封口为对照,于4℃、相对湿度85%-95%的条件下贮藏,通过测定失重率、色差值、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还原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研究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与PE不封口处理相比,两种厚度的PE保鲜袋处理能显著降低杏鲍菇子实体失重率(P<0.01),在贮藏18 d时,两种处理的失重率仅为0.35%和0.20%;两种PE处理的菇体硬度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在贮藏期间两种处理均分别在第3天和第12天出现了两个硬度峰值;PE处理不易发生褐变,但在贮藏末期,0.03 mm PE处理的褐变程度显著增加(P<0.05)。两种PE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贮藏期间TSS和可溶性蛋白的增加,减缓还原糖的消耗。1.5%壳聚糖涂膜处理在0-9 d菇体硬度显著增加(P<0.05),随后硬度快速下降;其失重率较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贮藏期间褐变指数低,但在贮藏末期的褐变程度显著(P<0.05);贮藏的中期与后期,TSS、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均显著低于对照。3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杏鲍菇的抗氧化能力,与对照处理相比,3种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膜透性和脂膜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P<0.05),但在贮藏中、后期,壳聚糖处理的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两种PE处理。0.03 mm PE和1.5%壳聚糖涂膜处理能显著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的含量(P<0.05),0.05 mm PE处理能显著降低过氧化氢的含量(P<0.05),但其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则在3-12 d内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贮藏前期与末期,3种处理均具有较高的POD活性和CAT活性(P<0.05),但在整个贮藏期间,SOD的活性变化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整个贮藏过程中PE处理表现出较好的贮藏效果;其中0.05 mm PE包装处理效果更为明显,有效保持了杏鲍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设施嫁接茄子基质与土壤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何伟  崔元 《新疆农业科学》2011,(10):1860-1863
【目的】为防治茄子连作障碍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试验基础,在温室内采用基质栽培茄子,并与土壤栽培比较,为改良茄子栽培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茄子生育期随机调查基质和土壤栽培条件下其生长状况和病害发生情况,采收时调查产量和销售单价。【结果】茄子生长前期至采收中期基质栽培优于土壤栽培。茄子生育期基质栽培比土壤栽培始收期提前28~48 d,前期产量提高480~640 kg,灰霉病病株率低,为1.8%~3.5%,病果率低,为1.1%~1.3%,经济效益高2 000~3 400元。【结论】茄子基质栽培比土壤栽培生育期提前,灰霉病病株率和病果率降低,经济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以纯木薯废弃物为原料、适合平菇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为实现木薯产业废弃物资源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比例的木薯杆、木薯酒精渣配制成6个培养基配方,以桑枝屑、棉籽壳各半添加15.0%麸皮的常规配方作对照,通过袋栽方式栽培平菇,比较木薯杆、木薯酒精渣不同添加比例对平菇菌丝生长、生物学转化率及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木薯杆、木薯酒精渣不同配比培养基对平菇菌丝生长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平菇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及生产效益,以木薯杆52.00%-67.00%、木薯酒精渣30.00%-45.00%、石灰2.00%、石膏1.00%为配方进行平菇栽培效果较佳。【结论】以木薯杆、木薯酒精渣等纯木薯产业废弃物为原料并添加石灰、石膏的配方栽培平菇,既能有效利用木薯产业副产品,保护环境,又能保证生产平菇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