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的栽培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花卉,为我国传统名贵花卉。其品种多,花姿美,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号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我国人民把牡丹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一般人们对牡丹有误解,认为牡丹娇贵难养,其实牡丹不仅适应性强,养护管理也较简单,不仅公园,绿地可以养植,家庭也养得好。  相似文献   

2.
任奕鸣 《花卉》2014,(6):9-9
芍药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花形硕大,品种繁多,姹紫嫣红,是我国传统名花。古代就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正>芍药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芍药花形硕大,品种繁多,姹紫嫣红,且多含吉祥之意,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古代就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芍药非常耐寒,在我国北方较寒冷地区也能安全越冬,可耐-28℃极低温度。夏季则喜凉爽忌湿热,喜阳光充足,也稍耐阴。芍药喜  相似文献   

4.
芍药的栽培     
林云甲 《花卉》2011,(6):24-24
古人誉"牡丹为化王,芍药为花相",实际上,芍药的栽培历史至少3000多年,而牡丹即多只有2000年;芍药现有品种1000多种.而牡丹则仅近500种;芍药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以4个牡丹品种、8个芍药品种为亲本,进行了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牡丹"彩绘×冠群芳"和芍药"粉玉奴×红玛瑙"组内杂交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以芍药"粉玉奴"为母本,分别以牡丹"彩绘"、"粉中冠"为父本杂交获得了远缘杂交种子,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牡丹芍药远缘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2个子代确定为芍药和牡丹的远缘杂交后代,均属偏母型。扩增结果中出现了父母本都不具有的谱带,说明子代不仅遗传了亲本的特征而且突变产生亲本所不具备的新性状。  相似文献   

6.
<正>牡丹又名洛阳花、木芍药、谷雨花。为我国的特产名花,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号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历来,我国人民把牡丹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直到秦汉之间,从芍药中分出,称之木芍药。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始于南北朝。可见,牡丹在我国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到了唐朝,牡丹逐渐成为一种名贵、时尚的观赏花卉。此时牡丹的发展从长安波及到黄河以南地区,并南下杭州,种植在江南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元新  谢永军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4):100-100,80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ca)又名鹿韭、木芍药、富贵花,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花卉,是我国特产名花,色香俱佳,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自清朝以来,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相继从曹州(菏泽)、洛阳引进中原牡丹品种群进行训化栽培。虽然中原牡丹群品种繁多,但对黑龙江而言,中原牡丹品种群在冬季仍需防寒。近几年,哈尔滨等地又从兰州引种西北牡丹品种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首例芍药牡丹远缘杂交种的发现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首次发现并鉴定芍药牡丹远缘杂交种的过程及方法,并将该杂种命名为‘和谐’。通过对牡丹、芍药栽培品种及杂交种‘和谐’的观察、研究发现:‘和谐’的形态兼具有芍药与牡丹且多趋于芍药的特征,从DNA水平上检测到了与牡丹、芍药共有的特征条带。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证明了‘和谐’为芍药和牡丹远缘杂交形成的宿根类植物。  相似文献   

9.
芍药科全科仅有芍药属一属,该属包括著名的园林植物芍药和牡丹,这类宿根花卉花大色艳,芳香四溢,以其迷人的花朵,种类繁多的色彩而闻名于世。芍药属约有36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我国有11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少数种类在东北、华北及长江两岸各省也有分布,花期主要在4-6月。  相似文献   

10.
<正>台阁现象,是指植物开花时花朵中心的生长点经再次分化花芽而开花的现象。现今在观赏花卉中台阁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特别是在大花型的观赏花卉(如芍药、牡丹),由于台阁现象在芍药、牡丹中相当普遍,所以台阁现象已成为芍药、牡丹花型分类的重要分类之一。台阁现象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观赏花卉的花瓣重瓣程度,也就增加了其观赏性。与芍药、牡丹的大型花相比,樱花的花型虽小,但其有些品种的台阁现象也是相当  相似文献   

11.
芍药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观赏花卉.芍药属种质资源分布极其广泛,遗传性状变异丰富.利用属内丰富的种质资源进行组内和组间杂交育种是芍药新品种培育的主要途径.该研究简要介绍了用于芍药杂交育种的芍药属牡丹组和芍药组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重点归纳了利用芍药属的不同种源、不同品种群亲本开展芍药近缘和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杂交育种过程中种质资源利用、杂交障碍克服、繁育体系建立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烟花三月,扬州万花盛开。“4&#183;18”期间,2009年中国扬州万花会在瘦西湖万花园举办,市民和游客尽情游弋在郁金香、牡丹、芍药等200个品种300万株花卉的花海里。  相似文献   

13.
芍药别名百芍、殿春、将离,属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为我国传统名花,古代就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其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较广,在公园、街头绿地及住宅、机关厂矿中都有栽植,也是理想的鲜切花花材,且根可作中药材"赤芍"或"白芍"。芍药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栽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4.
芍药名将离、殿草、婪尾草,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属毛茛科、芍药属,在我国已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它以优美多姿的株型、硕大的花朵、艳丽多彩的花色(有红、黄、白、粉、紫数种),显得高雅华贵,倍受人们喜爱,曾有许多诗人、学者吟诗作词,予以赞美,封牡丹为花王,封芍药为花相,其观赏价值可与牡丹媲美。所以许多花卉爱好者都要养几盆芍药,美化家园,象征着家庭美满,幸福吉祥。同时芍药的根也是一味极有价值的中药——白芍,对于疏肝养血、敛阴收汗、消肿止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紫斑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花卉,以基部腹面有明显的深紫色斑而得名.紫斑牡丹抗逆性强,抗寒耐旱抗盐碱,病虫害少,以花大色艳香浓而蜚声国内外,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前景.甘肃临夏、临洮、兰州、榆中及陇西等地广泛栽培.但笔者在对紫斑牡丹地方品种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10~12年生紫斑牡丹均存在枝条过密、郁闭,生长势变弱的现...  相似文献   

16.
彭元华 《花木盆景》2000,(1A):22-22
牡丹在我国栽培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古无牡丹、统称芍药。自唐以来.始分为二。以其花似芍药.而干为木,又谓之木芍药。且有牡丹花王芍药相之说。”(见《通志》)到了唐宋年代更为盛名.并且有很多人为之撰文立谱,总结我国历代栽培的经验。现在根据古书记载,报刊介绍,以及本人经验,花农精汇,对牡丹的采种与育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芍药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原名勺,多药用,称为芍药,谐智“绰约”,寓意风姿娇艳秀丽。芍药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牡丹称花王,芍  相似文献   

18.
牡丹芍药辨     
正春天,正是牡丹、芍药盛开的季节。这是两种非常近似的植物,其花期相近,花形、叶形也较为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芍药科植物(曾归为毛茛科)。人们不仅把牡丹称为"木芍药",在一些地区还把芍药称为"草牡丹",在古典园林中,芍药也多与牡丹种植在一起,以延长观赏期,由于芍药的花期在牡丹之后,故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之说。辨别牡丹是木本植物,其茎木质化,高可达2m,较为坚硬,冬季落叶后枝干仍然存在,翌年的早春再  相似文献   

19.
北方地区引种牡丹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革艳 《北方园艺》2007,(8):167-168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别名鹿韭、木芍药、洛阳花、富贵花,属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佳,虽结子而根生苗,故谓之牡丹."牡丹茎高1~2 m,二回三出羽状复叶,花两性,大型而美,单生于当年生枝条的顶端,多重瓣,花色丰富有红、粉、黄、绿、白、蓝、紫等色,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紫斑牡丹(P.rockii)、大花黄牡丹(P.ludlowii)、四川牡丹(P.decomposita)、杨山牡丹(P.ostii)、卵叶牡丹(P.qiui)、滇牡丹(P.delavayi)和芍药(P.lacti- flora)等8个分类群中雄蕊瓣化瓣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仅出现在牡丹、紫斑牡丹和芍药花中的雄蕊筒状花瓣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在牡丹和紫斑牡丹中雄蕊筒状花瓣出现的频率低,且形态单一;而在芍药中其出现频率较高,且形态多样。(2)在解剖结构方面,雄蕊筒状花瓣从基部到顶部存在一系列的转化,与牡丹和紫斑牡丹相比,芍药中筒状花瓣的解剖结构更具多样性。(3)维管束边缘分生组织的不断分化和维管束数量的不断增多,在雄蕊原基转向雄蕊简状花瓣的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4)雄蕊筒状花瓣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原基分化、转化发育、筒状花瓣形成和筒状花瓣成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