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的地区。长期以来,群众在沟边筑坝,拦蓄洪水泥沙,淤地造田。一般中小型淤地坝3-5年即可淤为坝地。坝地土壤肥沃、耐早、能稳产高产,比坡拼地产量高4-5倍。因此,加速修建淤地坝已成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大规模建设淤地坝,不仅对于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淤地坝数量、淤地面积和拦泥量按区域、流域的分布特征;针对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设计不合理、设计标准偏低、坝地非点源污染加剧、无效蒸发大等问题,提出了淤地坝单坝系统和节水生态型淤地坝的概念,以及建设节水生态型淤地坝的基本方法和保障措施。还分析了节水生态型淤地坝建设的案例,以期为淤地坝工程建设提供有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淤地坝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淤地坝建设将增加黄土高原地区人畜饮水、生态用水、蒸发损失和地下水补充以及坝地用水。2010年将减少入黄水量15.2亿m3,2020年将减少入黄水量43.55亿m3,2041年以后稳定在42.66亿m3,按减少入黄水量43亿~45亿m3计算,仅占黄河天然径流量的8%~10%,对黄河水资源实际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淤地坝58 446座,淤地面积927.57 km2,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现有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存在各类病险问题,发生溃坝风险日益增大和黄河下游河道主要淤积物是粗泥沙的实际,建议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步伐,尽快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建设淤地坝可以改变微地貌,增加良田面积,有效拦截泥沙,防止沟道侵蚀;能有效拦蓄洪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区域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坝代路,便利交通.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证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效益显著,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黄土高原地区现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30多万hm2,累计拦泥210多亿t。黄土高原地区今后在淤地坝建设上,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布局,加强科研与前期工作,搞好小流域坝系示范,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实现人均一亩坝地是加快陕北地区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陕北的实际出发 ,抓住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大规模建设淤地坝 ,实现该地区农村人均 1亩坝地 ,就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6万km2 ,减少入黄泥沙 2 0 8亿m3,促进 10 0万hm2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出了大力建设淤地坝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 11万座 ,淤成坝地 3 0多万hm2 ,在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 ,淤地坝建设存在投入少、进度慢 ,缺乏坝系规划 ,设施不配套 ,存在病险隐患等问题。提出了淤地坝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截至2006年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宁、互助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3.9 km2,建成骨干坝29座、中小型淤地坝211座,修建谷坊341座、沟头防护120处,13条小流域坝系已建成淤地坝152座,其中骨干坝28座、中型淤地坝44座、小型淤地坝80座,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 539 km2,为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介绍了青海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成效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小流域淤地坝建设的水土保持效益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坝系示范工程水土保持观测,分析了小流域淤地坝及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动态变化、拦沙蓄水效益和淤地坝的增产效益。结果表明: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沟道条件差异,5 a间淤地坝拦沙量差异显著,呈现出先大幅度减小,后小幅度增加的趋势;与梯田和坡耕地比较,淤地坝的平均增产效益分别达到36.4%(梯田)和78.9%(坡耕地)。提出了坝系观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促进完善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宁夏建设和利用淤地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区共建成淤地坝1.60万余座,已发展坝地11820hm2,固原市共有3.39万人依靠坝地增产走上了致富之路。全区现有的近1400座小型以上的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438km2,拦蓄泥沙10875万m3,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万t,对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现状、取得的主要效益和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17年陕西省绥德、子洲等地发生了“7·26”特大暴雨,此次暴雨集中于黄河多沙粗沙区尤其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黄土高原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暴雨和水土流失事件。选择暴雨引发灾情比较严重的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清水沟、王茂沟、裴家峁沟、韭园沟、小河沟、岔巴沟等小流域,通过对其在“7·26”暴雨后的洪水流量、土壤侵蚀、治理措施等进行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和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开展坡耕地、坡地经济林治理;加大老旧梯田改造和田间道路整治;从流域角度开展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开展黄土高原适宜树草种及其植被演替研究;加强封禁治理,强化水土保持自然修复;增加治理投资,科学管护水土保持设施;开展治理模式和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防洪减灾、淤地造田、巩固退耕还林(草)、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减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手段,结合调研、历史资料分析,总结了下一阶段淤地坝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重要意义,分析了适宜淤地坝修建区域,通过对减少入黄泥沙需求、大型淤地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等方面分析论证,进而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新建规模、除险加固规模,并提出了发挥淤地坝蓄水功能的新思路,旨在为下一步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规划思路与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新要求,依据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减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手段,结合调研、历史资料分析,总结了现状淤地坝的分布区域,揭示了适宜修建淤地坝区域,并通过对减少入黄泥沙需求、大型淤地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等方面的分析论证,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新建规模、除险加固规模和提质增效规模,旨在为下一步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范围涉及 3 9条支流 (片 ) ,总土地面积 42 .6万km2 ,水土流失面积 2 7.2万km2 。按照规划 ,到 2 0 10年 ,建设淤地坝 6万座 ,其中骨干坝 1万座 ;到 2 0 15年 ,建设淤地坝 10 .7万座 ,其中骨干坝 1.7万座 ;到 2 0 2 0年 ,建设淤地坝 16.3万座 ,其中骨干坝 3万座。工程完成后 ,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 80 % ,可减少入黄泥沙 4亿t ,拦截泥沙能力达到 40 0亿t ,新增坝地面积达到 5 0万hm2 ,促进退耕面积可达 2 2 0万hm2 、封育保护面积可达40 0万hm2 。  相似文献   

16.
离石区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体,水土流失严重,淤地坝建设已有200年的悠久历史。截至2007年底,全区已建成骨干坝38座,中型淤地坝30座,拦泥成地、增产增收效益显著。但在淤地坝建设前期、建设期和运行期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保证淤地坝这项民生水土保持工程的顺利建设与运行,充分发挥拦截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预期作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黄河水土保持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水土保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5年底,黄土高原地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km2,建成淤地坝12.21万座,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60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是在进行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发展的。提出了近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促进陕西淤地坝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19年底陕西省的淤地坝已累计拦截泥沙58亿t,累计淤地5.73万hm~2,年产粮食3亿多kg,同时淤地坝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黄河下游河床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建设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病险淤地坝数量多,安全运用任务繁重;控制性大型坝数量偏少,布局不尽合理;投资不足;管护机制不健全;政策较为滞后;效益发挥不充分,功能定位不全面;基础性工作需加强等。提出了相应的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最为主要的沟道工程,具有滞洪、拦沙、蓄水、淤地等多重功能.众多淤地坝组成的坝系,在拦截泥沙、淤地增收、蓄水滞洪、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可发挥显著效益.本文通过对永和县川口小流域片坝系效益的全面分析,可为全省淤地坝的效益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是 :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统筹兼顾“三农”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入黄泥沙三大目标 ,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 ,加强淤地坝建设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