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中国养殖水产品消费市场稳步发展的分析与展望 1.中国水产品消费增加的动力分析 (1)消费动力一:随着人口上升,养殖水产品消费数量将增加今后中国每年人口增加大约1000万左右,根据分析,如果以中国公民每人每年家庭消费养殖水产品8.50千克进行估计,每年家庭消费要比上一年增加养殖水产品消费数量8.5万吨。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水产品消费大国,也是中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对美国水产品消费现状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其水产品消费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持续扩大,占肉类消费的比重缓慢提升,产品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消费品种结构趋于丰富和多样化,新鲜、冷冻类产品消费量明显增加,主要消费渠道为餐饮消费。参考美国经验,中国应在稳定拓展对外水产品贸易市场的同时,积极通过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提升水产品供给质量和加快餐饮业转型升级来增强水产品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渔业生产大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仍然较少,仅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加之水产品出口贸易、工业原料和直接作为鲜饲料的用量较大,水产品人均实际消费量更低。 一、水产品消费现状及构成形式 目前,中国水产品消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是中国水产品消费的主要构成部分,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水产品547万吨,折合原料水产品为685万吨,人均5.7公斤。二是出口贸易。据海关统计,1994年全国出口水产品为63万吨,加上部分海上贸易及边境口岸易物交易等,约100万吨,折合原料水产品约170万吨。三是  相似文献   

4.
吴湘生 《中国水产》2009,409(12):71-73
再用三至五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产品量将超过猪肉,成为中国居民家庭消费与摄入动物性蛋白质第一大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苍南县和平阳县的集各菜场的水产品市场进行了较详细的现场调查,介绍了水产品人市和销售情况以及家庭消费水产品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影响鱼价的因素主要是两点:一是市场需求量,也就是水产品的消费量。二是市场供应量。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量并不等同于产量,在水产养殖产品达到上市规格后,受养殖户的销售意愿和销售条件等影响,会存在推迟上市。正是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水产品价格行情很难精准预测。对于2015年的市场总体需求,从大层面看,主要受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常规水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普通的老百姓,大众消费需求不会显著下降,对水产品的整体消费能力基本能保持在2014年的水平。基于此,对不同品种成鱼2015年行情进行预  相似文献   

7.
三、2006年,水产品市场的基本走势 上篇我们分析了水产品在整个副食品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水产品在城镇居民家庭中的消费状况.下面我们也有必要看看水产品自身市场中各类水产品的价格走势.  相似文献   

8.
韩国进口水产品卫生标准和主要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是世界上人均水产品消费最大的国家,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66.9k,年均消费量约为350万t。韩国水产品年产量约为250万t,其余全靠进口。随着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等接踵而至,韩国消费者对禽肉和美国产牛肉的需求量急剧下降,而水产品的消费却大幅增加,而中国是韩国水产品的主要供应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三、中国水产品出口市场的变化过去十年来,欧盟的水产品自给率已从原来的57%下降至36%。目前,欧洲国家很大一部分水产品的供应来自从第三国的进口。金融危机导致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经济低迷、消费需求下降,企业订单量  相似文献   

10.
2005年重庆市水产品总产量25.06万吨,在全国排第18位,在西部仅次于广西、四川排列第三位,人均占有8.08千克;而全市实际消费水产品量是50吨,有一半的消费水产品需从市外调入,因此我市有很大的渔业消费市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最近先后参观考察了渔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广西北海市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昆明市、贵州省贵阳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我国对外开放最具活力的深圳市的和平鱼市场、水产品超市 ,并与水产主管部门、市场管理部门、经营业户、宾馆酒店经理、一般消费者等各个层次进行了广泛接触 ,在全面了解掌握了当前水产品市场特征及走势的基础上 ,对如何开拓水产品市场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1 市场走势特征1 .1 水产品消费需求空间较为广阔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和社会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 ,水产品的产销格局已…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品生产长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所以导致了各地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差异,中西部地区水产品消费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中部、西部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全球渔业产出及水产品消费长期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鲜世界》2005,(5):47-49
一、前言 为预测未来全球渔业变动及渔产量走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项目方式委托研究人员,利用供需及贸易等经济模型对日本、欧洲地区28国及美国等三大主要水产品消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及另外两项全球性研究计划(虽然FAO也曾尝试对中国大陆水产品消费进行研究分析,但其分析结果不具任何代表性),这些以经济学供需及贸易模型为基础的市场研究,对未来全球渔产量、水产品消费及贸易作出合理的的趋势分析,由上述研究中综合出预测至2030年全球渔业产量及消费趋势变动如下:①未来30年间,全球渔产量、水产品总消费量、食物需求及每人年均食物消费量均会增长,但是年增率会渐趋下降;②全球捕捞渔业的产量将呈现停滞,而养殖渔业的产量则会增加,但其增长幅度会较过去低③已开发国家水产品消费将反映在高单价水产品需求与进口增加上;④开发中国家水产品出口将以高单价鱼种为主,进口则以低单价鱼种为主.  相似文献   

14.
建设水产品市场体系促进水产品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品市场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渔业经济的发展。因为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水产品的流通和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建立健全水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水产品,特别是小包装水产品具有突出的优点越发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水产食品的一大发展趋势,目前小包装水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成长阶段,在生产、消费、流通等各环节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于1999年4月进行了大量市场调研工作与分析工作,本文结合调研指出了上海市中中包装水产品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把握市场变化拓宽发展空间 从国内形势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渔业基础依然薄弱。同时,全国传统佳节假期的调整会加大中低档水产品的消费,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也会相应刺激中高档水产品的消费,估计2008年水产品市场将是一个平稳发展且值得期待的市场,水产品价格将继续保持缓慢上升态势。从国际层面看,世界水产贸易仍将是波诡云谲,竞争无时不在且有加剧加深之势,一些不公正的贸易壁垒可能仍会粉墨登场,但可喜的是我国目前渔业发展方式日渐完善,市场交易经验也日趋成熟,多元化市场开发成效斐然。  相似文献   

17.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特别是在水产品消费比重日益上升的今天,水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可描述程度、可追溯性是摆在所有行业人士面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在水产品的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上,理应率先同国际接轨,通过培育正确消费理念,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运用先进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努力,建立完善的首都水产品安全供应链,确保消费安全和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8.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它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而且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含有人体需求量较大的亮氨酸和赖氨酸。水产品中的接地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松散,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中国水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不仅挫伤了中国民众对水产品的消费信心,而且对中国水产品的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总结了中国水产品质量问题现状,分析了造成水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全方位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最后通过大力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强水产技术研究等8方面保障措施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地区幅员辽阔,高山丘陵众多,受自然条件、饮食习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偏好都有所区别,导致了水产品消费特征和消费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以云南楚雄和大理两市为例,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居民水产品消费特征包括消费频率、消费场所、购买渠道、消费种类、消费形态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提高西南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西南地区水产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