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兴 《长江蔬菜》2004,(11):27-27
食荚豌豆生育期短、栽培效益高,是一种较好的填闲蔬菜作物.在大、小春两季粮食作物中间的农田短期休闲时间,种植食荚豌豆,可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产出,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我们在大理市的粮、菜作物种植制度改革中,推广了玉米-食荚豌豆-春马铃薯的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在大春玉米和小春马铃薯之间,直接利用长在田间的玉米秆作为豌豆植株向上攀缘生长的支架,在原玉米垄上免耕填闲种植一季食荚豌豆.这种栽培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每667 m2可生产食荚豌豆600~800 kg,收入一般可达1 000元以上.现将玉米茬食荚豌豆免耕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豆二薯三熟高效栽培是由春早熟马铃薯-越夏扁豆-秋马铃薯构成的一年三熟栽培模式,三茬蔬菜在生产中分别具有早、热、晚的特点,收获后能很好地避开蔬菜上市高峰期,在蔬菜供应淡季上市,经济效益高. 1春早熟马铃薯 春早熟马铃薯栽培通过春提早播种,4月中旬即可上市.  相似文献   

3.
刘飞 《长江蔬菜》2010,(19):26-28
近年来,徐州蔬菜出口企业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众多出口创汇型蔬菜中,以西兰花-荷兰豆-大青豆栽培效益较好,且一年三茬可连续栽培。一般11月上旬播种荷兰豆,播后盖地膜,网式栽培,4月上中旬始收,连续采收一个半月,每667m^2产量1000kg,效益2400元;5月底拉秧后及时整地播种大青豆,高畦双行栽培,加强肥水管理,8月下旬一次性采完豆荚,  相似文献   

4.
在旱地应用马铃薯一年两茬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高,种植效益较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上旬收获上市,平均每667m^2产量在3300kg;秋季实行露地栽培,10月底开始收获上市,每667m^2平均可产马铃薯3000kg。  相似文献   

5.
黄海龙 《蔬菜》2004,(6):13-14
随着保护地瓜菜生产的发展,早春大拱棚西瓜栽培的面积越来越大,很多大拱棚只种植一茬西瓜,下茬便种植玉米等作物,单位面积收入少,影响着生产积极性,如何既增加西瓜产量,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瓜农收入,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下茬种植单位产值低的玉米为产值高的瓜菜作物,当前市场好、效益比较高的应属仙女等小番茄,此种植模式每667 m2头茬西瓜收入5 000元以上,二茬瓜收入2 000多元,接茬仙女小番茄收入4 000元,合计在11 000元以上,可大大提高拱棚效益。现将此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品种选择西瓜早熟…  相似文献   

6.
一豆二薯三熟高效栽培是由春早熟马铃薯—越夏扁豆—秋马铃薯构成的一年三熟栽培模式,三茬蔬菜在生产中分别具有早、热、晚的特点,收获后能很好地避开蔬菜上市高峰期,在蔬菜供应淡季上市,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7.
春西瓜—秋超甜玉米—冬莴笋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市设施西瓜栽培规模较大,为改进传统栽培模式种植效益不高的问题,南京市蔬菜科学技术研究所摸索出了春礼品西瓜—秋超甜水果玉米—冬莴笋一年三茬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获得了良好收益,三茬667 m2收入可达26 000~28 000元。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早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早熟栽培是在冬季播种后覆盖地膜的基础上加搭小拱棚和大棚或盖草帘,不仅可以避免早期马铃薯地膜栽培幼苗遭霜冻害,而且由于采用地膜加小拱棚栽培增温速度快,保温效果好,出苗早而齐,植株生长发育快,使薯块膨大所需最适宜的温度与4月份气温、地温相吻合(本市4月份土壤10cm的平均温度14.5℃,5cm的为15.1℃,加上保护措施,最适宜块茎生长发育),4月中下旬开始上市,产量、产值、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早上市、早让茬,既可缓和春季蔬菜紧缺的矛盾,又适于与春玉米、棉花、西瓜等作物间作套种,减少共生期;马铃薯的茎叶还可作牲畜饲料或直接还田,利于提高下茬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施用EM对荷兰豆种植生产中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笔者用EM500倍液喷施荷兰豆的叶面并淋根,与常规种植方法做对比,研究施用EM液对荷兰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EM可促进荷兰豆的生长,并可提高产量,667m^2产量较常规种植增加123.9kg,增产10.21%,增加效益1046.5元,增长8.63%。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在稻茬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长江沿岸种植业以水稻生产为主,因气候原因水稻后茬不适宜种植小麦,冬季空闲田较多。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稻茬马铃薯栽培,但常规种植、稻田免耕覆草栽培等模式,受到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用工量大、土地流转、秸秆粉碎还田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马铃薯不能规模化生产。因此,在安徽庐江县探索马铃薯机械化、规模化、规范化栽培,对中、晚稻后茬的冬闲田高产高效种植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寒菊 《中国瓜菜》2010,23(3):53-54
<正>早春利用拱棚栽培脱毒马铃薯,可比地膜栽培提早20~30d(天)上市,且薯块品质好、产量高,667m2产量3000~3500kg,效益可观。该模式经曲周县西牛屯村部分农户7~8年的实践种植,管理省工,操作简单,收益见效快,是春茬蔬菜种植的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套种玉米具有天然互补性,套种能高效利用土地肥力、光照和水资源,早熟马铃薯和鲜食玉米覆膜种植能有效补充供应量,获得较好种植效益.本文探讨采用覆膜、良种,优化种植管理早熟马铃薯套种鲜食玉米,增加作物产量效益,.  相似文献   

13.
北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栽培面积较大,技术难度最大,效益最高的茬口.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介绍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广大衣户提供一份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饲兼用作物,用途广,需求量大.舟山市气候特点十分适宜马铃薯春、秋两季栽培,可充分利用春闲田,提高复种指数,丰富种植形式,现常年种植面积在1 500hm^2左右.但由于生产用种主要依靠北方调入,种薯质量年度间差异大;部分农户组织当地留种,也因采用多次继代繁殖而导致品种退化,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我们在2003年引进多个脱毒马铃薯品种(原原种由原浙江省种子公司提供),经2003~2004年2年3季试种,其中中薯2号表现突出,具有早熟性好、品质优良、产量高等特点,十分适宜我市种植.现将该品种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旱地应用马铃薯一年两茬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高,种植效益较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上旬收获上市,平均每667 m2产量在3 300 kg;秋季实行露地栽培,10月底开始收获上市,每667m2平均可产马铃薯3 000 kg.  相似文献   

16.
容浩  廖黎华  覃娅 《蔬菜》2011,(6):24-25
河池市金城江区一般利用晚稻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一茬秋冬马铃薯,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培肥地力,又能给农民朋友增加不错的经济收入,同时马铃薯上市时间在4-5月,有利于缓解当地"春淡"蔬菜供求紧张的矛盾,实为一举三得的举措。改良式免耕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在原免耕马铃  相似文献   

17.
1怎样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答:马铃薯是喜温性作物,喜冷凉,不耐冻,更不耐高温。在华北地区露地种植一年一茬,在黄河中下游一年可种植两茬,以春茬为主,提早播种可达到高产的目的,秋茬种植由于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时间相对较短而导致产量较低,因此常常只在育种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刘学东  曾岩  郭建华 《蔬菜》2018,(12):44-46
为克服传统菜豆栽培产量低、效益差、费工费时的缺陷,在收获一茬菜豆后,通过促使植株侧枝二次萌发、再次结果,总结出种植一季菜豆、收获两茬豆荚的菜豆一种两收高效高产栽培技术。两茬菜豆收获期均处于冬春蔬菜供应淡季,市场价格较高,栽培效益十分显著;冬季生产还能减轻病害、虫害的发生,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的风险;在肥水充足的情况下,侧枝萌发数量要多于前茬的主枝,结荚周期还会延长,所以能够获得比一茬菜豆还高的产量。在传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一茬菜豆采收后,及时摘除老叶,促进侧枝发生,确保肥水充足,就能获得优质、高产的二茬豆。实践证明,一种两收模式省工省力、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在同等的栽培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栽培密度,探索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马铃薯产量与栽培密度不成正比,紫花白马铃薯以每1 hm2栽培9万株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0.
摘要:针对河北省二季作区大棚马铃薯栽培面 积逐年增加,但生产中存在土地利用率较低、效益 不高等问题,通过合理安排茬口,综合两膜覆盖马 铃薯栽培技术、夏甘蓝栽培技术及秋芫荽栽培技 术研究,总结了马铃薯—甘蓝—芫荽1年3作高效栽 培模式,通过大棚+地膜(小拱棚)覆盖种植马铃 薯可实现提前10 d左右上市,下茬甘蓝收获时恰是 “伏淡”缺菜的季节,芫荽属于反季节栽培,3茬 作物均能获得较高收益,较传统地膜马铃薯—大白 菜1年2作种植模式每667 m2 增加效益近3 000元,可 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