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措施:①调整培养基含水量。②增加保湿发菌阶段空气相对湿度,防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腊。做好催蕾阶段室内保湿与通风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温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1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温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CO2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一、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菌袋含水量偏低,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1.菌丝的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立即放入18℃~20℃的菌丝培养室内,接种后10~15天菌丝可伸入培养基内20~25厘米,一般需培养25~30天长满菌袋。2.搔菌出菇袋菌丝发满菌袋时要立即进行搔菌,搔菌是把原种菌种块和深1~2厘的培养基一起刮掉使金针菇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生长,搔菌采用负离子搔菌机自动旋转的机械化方法。搔菌后移入催蕾室。3.催菇蕾管理出菇菌袋进入催菇蕾室后,可采用超声波加湿器或自动增湿机来加湿,水要用磁化水。催菇蕾室的湿度应保持  相似文献   

7.
<正>1 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原因:①袋内透气性差,缺氧, 多见于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料碎袋过实或袋两头扎口太紧。②温度偏低,菌丝生长慢或停止生长。对策:①配料时调节料水比为1:1.3-1.4。碎料与颗粒料混配, 装袋不要过实。菌丝长入料面3- 5cm时,将袋两头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针刺孔通  相似文献   

8.
1 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 1.1 原因 ①袋内透气性差,缺氧,多见于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料碎袋实或袋两头扎口太紧。②温度偏低,菌丝生长慢或停止生长。 1.2 对策 ①配料时调节料水比为1:(1.30~1.40)。碎料与颗粒料混配,装袋不要过实。菌丝长入料面3~5厘米时,将袋两头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针刺孔通气补氧。②保持适温培  相似文献   

9.
赵丽丽 《河北农业》2009,(12):25-25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但平菇出菇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其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加以解决。1、不现蕾发生原因:①菌种不适,高温季节用低温型菌种,或低温季节用高温菌种;②缺少温差刺激;③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④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⑤  相似文献   

10.
一、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1.原因①培养料变质,杂菌大量繁殖.②菌种太老,生活力差.③使用农药过量.④培养料含水量不当或接种后通风过大.⑤接种后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⑥pH值不适宜.  相似文献   

11.
猴头菌,又称猴头菇、刺猬菌等.原是一种生长于密林中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圆而厚,常悬于树干上,布满针状菌刺,形状极似猴子的头,故而得名.猴头菌肉质鲜嫩、味香可口、品质上乘.其栽培技巧如下:   1.栽培季节   每年9月至次年5月为栽培猴头菌的最佳季节.   2.栽培房的设置和消毒处理   猴头菌的栽培房要求结构严实,通风透光,设在靠近水源和保温保湿性能好的坐北朝南的旧房屋、地下室或山洞等场所.有条件的生产单位还可安装调温调湿装置和通风换气设备,为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但无论哪种栽培房,在栽培前都要严格地进行消毒灭菌.   3.培养料的配制   在生产中通常使用以下三种培养料,它们的配方为:①木屑培养料:杂木屑78%,米糠或麦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②棉籽壳培养料:棉籽壳78%,米糠或麦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适量.③蔗渣培养料:碎蔗渣78%,米糠或麦糠20%,黄豆粉1%,石膏粉1%,水适量.   按上述各配方的比例将各原料均匀混合一起,加水拌匀,将培养料酸碱度调至5.5~6,含水量为65%~70%,然后装瓶.   4.接种   灭菌后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将瓶搬入无菌室中,经密闭消毒后,按无菌操作接入一小匙菌种,铺盖瓶面,塞上棉花即可.   5.培养管理   (1)菌丝培养:接种后立即搬到25~28℃条件下培养,管理上主要调节好适宜的温度,保持环境干燥和通风条件.发现杂菌感染的菌瓶应及时清理.待菌丝长满全瓶,应立即移至栽培室.   (2)降温催蕾:菌丝长满后及时搬进栽培室,然后竖放在栽培架上.温度控制在15~20℃,诱导菌蕾的形成.   (3)子实体阶段管理:子实体开始形成后,应及时拔去棉塞,并将菌瓶一排排卧放在栽培架上.温度控制在22℃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同时要注意栽培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凡子实体呈球状、不分散、刺短,生长迅速正常,说明通气良好.若成珊瑚状,则说明通风不良,可能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造成的,应及时通风换气,否则会降低菌菇产量和品质.生产中一般只需要经过12~15天的培养时间就可采收菌菇.  相似文献   

12.
<正>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国内外市场日益广阔。金针菇人工栽培技术并不复杂,只要能控制好环境条件,就容易获得稳定可靠的产量。室内发菌:接种后的金针菇菌袋,宜放置于20℃恒温的培养室发菌培育,约经25~30天,菌丝可长满袋。搔菌催蕾:菌丝满袋后,要及时将菌袋搬到栽培室进行栽培管理。先将棉花塞和套环去掉,把塑料袋拉直成原来的圆筒状,然后进行搔菌处理。就是  相似文献   

13.
<正>一、覆土前期及时补土覆土前期属发菌阶段。第一次覆土后,及时补足土层水分,加大通风,散发土层残留的土腥等异味,待土层水分收干,在确保菇房空气清新的前提下,关闭门窗以保温保湿微通风为原则,菇房温度保持在22~24℃,促使菌丝迅速爬土。尔后,经常检查土层菌丝生长情况,待确定70%左右土缝间隐约可见菌丝,应及时进行补土,厚度0.8~1.0厘米,含水量可稍干,既便于操作又造成一种上干下湿的状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菇蕾死亡 1.原因 ①空气过干。②原基形成后,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或遇较低温度,导致菌柄停止向菌盖输送养分,使菌蕾逐渐枯萎死亡。③湿度过大或直接向菇体淋水,使菇蕾缺氧闷死。 2.防止方法 ①菇蕾形成后,要密切注意培养料水分含量,水分不足时,灌水到四周  相似文献   

15.
在食用菌生产中,发好的菌丝能否出菇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采取转色、覆土、机械(搔菌、拍打)、浸水等措施,同时要进行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的管理.所以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菌株特性进行催蕾.下面介绍15种常见食药用菌的催蕾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兰亚图 《福建农业》2007,(11):25-25
一、菌丝徒长菌丝覆土调水后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大量冒出覆土层,浓密成团,甚至形成不透水菌被,易造成迟出菇、不出菇的现象。成因有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不良、菌种种性不佳等。防治办法:①选用良种,适时播种。②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温、湿度,抑制菌丝生长。③发现菌  相似文献   

17.
一、金针菇的"看天"管理 根据秋、春季节气温变化进行催蕾长菇管理,在秋末春初可利用寒流快要结束时催蕾,在回暖阶段现蕾,这样出菇整齐,菇体健壮. 1.晴朗天.出菇期应加大菇房空气相对湿度,白天不通风,晚间通风.露菇、壮菇在晚间进行.  相似文献   

18.
1 注意保温 冬季寒冷,只能靠人为调节提高温度.冬季栽培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极限最低温度在3~6℃,冬季菇房的室温最好保持在3℃以上,不使室内结冰,以防冻坏菌丝.具体措施:白天靠自然阳光的照射及菌丝自身的生物热量来保持菇棚内的温度,晚上棚外加盖遮阳网或草苫防冻防霜. 2 注意通风 菇蕾生出后,呼吸旺盛,如果空气不流通,...  相似文献   

19.
九月菌事     
平菇 进行早秋栽培的平菇大多进入了栽培各发菌期,个别的已开始进行出菇管理.该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为:栽培种发菌期应尽量使培养室保持干燥和通风.由于9月易出现"秋潮",空气湿度居高不下,因为要严格控制以防止链孢霉、毛霉等杂菌的污染,这是熟料发菌期间的工作重点.可采取室内放置生石灰块、加强室内通风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金针菇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作以介绍:1.及时清理料面子实体菌盖直径1~1.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后及时清除料面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原有菇原基。2.适当通风降湿在出菇阶段,为了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应在菌袋上覆一层地膜,以保湿度,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不利于重新催蕾,可在早晚揭膜通风使其尽快形成原基,加速转潮。3.给予微弱的散射光金针菇在黑暗环境中形成菇原基的数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