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核苷酸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农用核苷酸的生产工艺、作用机理及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功效。在对粮食作物、果蔬、茶叶等多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上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核苷酸可以较明显地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产量及抗病能力,具有很好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城市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于彩虹  李秀文 《农业环境保护》1996,15(6):264-265,276
对污泥与城市垃圾混合的堆肥,应用到作物,蔬菜上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的影响,进行了盆栽及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堆肥对作物,蔬菜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通过两年的研究,提出了在不同肥力的土壤中,合理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3.
蚯蚓粪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蚯蚓粪肥是将经蚯蚓消化有机废物产生的排泄物进行堆肥而制成的有机肥料,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有益微生物。近年来,作物生产的应用效果表明,蚯蚓粪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种群,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还能增强植物抵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土壤中有毒重金属对植物危害。本文对蚯蚓粪肥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得出了蚯蚓粪肥制备简单、原料来源广,施入土壤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能促进作物种子萌发、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抑制多种病虫害发生的效果的结论。蚯蚓粪肥可直接用作作物栽培的基质,也可与其他物料(如化肥、生物炭、蛭石等)联合应用;与其它物料联合使用可产生叠加效应。因此,蚯蚓粪肥在作物生产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利用监督分类、经验指数、屏幕数字化等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在山东簸箕李灌区开展村镇及作物分布调查的应用研究。在对采用卫星遥感影像(SPOT、LANDSAT)识别的村镇可视化效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基于LANDSAT5影像,经屏幕数字化处理得到村镇分布现状,并依据NDVI指数推断作物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经监督分类法处理后可从SPOTXS影像中提取出较为清晰的村镇范围,而采用监督分类法或经验指数对LANDSAT 5影像进行处理时遇到的亮度非均匀问题导致较差的村镇可视效果。在干旱严重的1999年期间,簸箕李灌区的夏作物面积高出春作物14%,两种作物在总体长势及种植密度上尽管差别不大,但夏、春作物长势及种植密度在区段之间的变异状况却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芸苔属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芸苔属作物小孢子培养技术的日趋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概述了10多年来国内外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芸苔属作物育种上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利用其在双单倍体育种、突变育种及转基因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动态。并展望我国利用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以各自独有的优势在作物生产监测、评估及未来预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在大尺度、高精准的农业生产监测、评估与预测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促进这些技术在区域尺度上的作物产量预测、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等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作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总结了当前主流的数据集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不足,概述了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的实际应用,探讨了提升数据集成精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表明,国内外对于作物模型及其与遥感数据集成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利用同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作物模型模拟精度,为作物模型实现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产量评估、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农田管理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作物模型模拟结果及遥感反演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同化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尺度效应是进一步提高集成系统精度与效率的限制因素。因此,遥感数据多源融合、同化过程多变量协同、作物模型多类型耦合以及数据高性能并行计算是未来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集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物遥感识别中的数据挖掘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综述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图像分类方面的各种方法,介绍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领域及应用情况。介绍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图像分类方面以有效解决当前作物遥感识别中的瓶颈问题。对当前作物遥感识别系统在数据源的使用、识别过程的规范和方法的实用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作物遥感识别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物生长模型不仅能够进行单点尺度上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而且能够从系统角度评价作物生长状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的诸多研究成果,剖析模型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前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研究情况,意在促进作物生长模型在生态、农业、区域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等研究中更广泛地应用。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用作物生长模型进行历史时期气候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产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已相当广泛且相对成熟。利用全球气候模式(GCM)或区域气候模式(RCM)构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再与作物生长模型耦合已发展成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集成与整合多作物生长模型、多气候模式集合模拟、优化气候模拟数据订正方法可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遥感数据同化技术能够将站点模型运用到区域尺度上评价不同环境因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拓宽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尺度范围并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元化,是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作物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结果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对作物生长机理及过程间耦合机制的探索还需加强,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促进作物生长模型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9.
及时准确地监测或诊断蔬菜作物的氮素营养状况,对于提高蔬菜作物的氮素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减少过度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几种常用的颜色模型以及颜色模型在作物营养诊断,尤其是蔬菜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CropSyst作物模型在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区的校正和验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CropSyst作物模拟模型进行修订和验证,应用该模型对松嫩平原黑土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模拟,并对作物生产力模拟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主要作物的经济产量、全生育期蒸散量、收获时的地上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3.59%(小麦地上生物量)~8.02%(小麦产量),模拟性能指数EF最小为0.76(玉米蒸散量),最大为0.90(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1.
全国土壤水分及作物长势地面监测体系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土壤水分和作物长势监测是农情监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含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作物长势的好坏与作物产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从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及作物布局等区域特征,进行监测样点布设,明确了监测内容及评价指标,并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立大尺度的地面土壤水分及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网络化管理,同时结合遥感信息进行综合应用,及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地区表层土壤盐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地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描述了黄河下游地区表层土壤盐分及相应作物产量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分布趋势及特征,统计分析了不同土、水、肥组合条件下表层土壤盐分对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盐分及作物产量在周年内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布状况和相近的时间变异分布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到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趋势的影响,表层土壤含盐量和作物产量在灌区上、下游的分布状态相对稳定,而在中游的变化却呈现出各自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不同土、水、肥组合条件下,表层土壤盐分状况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表层土壤盐分给定时,在相近的施肥水平下,灌溉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而相近的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水平则对两种作物的产量均有明显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灌区制定合理的农田水土管理策略和作物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覆盖作物的种植是一种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对覆盖作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覆盖作物对土壤和后茬作物的影响评价,包括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存,对杂草和病虫害的抑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和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等方面。然而,覆盖作物的效益因覆盖作物类型、地理位置和覆盖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另外,覆盖作物的选择、设置方法、终止方法、经济效益等充满了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其在农田中的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覆盖作物的种植管理现状,总结了覆盖作物提供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讨论了限制覆盖作物在农作物种植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覆盖作物合理选择的建议。同时,基于覆盖作物在农学、生态环境上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覆盖作物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瓶颈进行了思考。发现良种培育、覆盖作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作物之间的协同机制仍是今后需要突破的重点课题,以期为覆盖作物的合理选择及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碳纳米管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应用对象已经涵盖了大米、玉米、小麦、番茄、葡萄等常见的农作物。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使用的碳纳米管种类、分散方式、浓度也不同,导致文献中出现了试验结果多样化的问题。为了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碳纳米管试验框架,该研究首先以作物培育、抗逆、生理指标监测和农业基因工程为纲,对碳纳米管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归纳了文献中使用的碳纳米管参数及其应用效果。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了作物研究中存在碳纳米管有效浓度未知、特异性作用不明显、间接生物毒性研究不足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作物研究中的碳纳米管试验方案建议,包括碳纳米管的选型、培养基的制备以及表征方法。最后,与以往利用原始和共价修饰的碳纳米管进行作物培育不同,在未来,利用非共价修饰的碳纳米管或碳纳米管的非共价堆积作用进行作物研究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世界粮食研究模型在黑龙江省作物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世界粮食研究(WOFOST)模型在黑龙江省四大作物产量预报应用中的参数分区处理方法,运用WOFOST的模拟产量和趋势产量对黑龙江省四大作物产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效果理想、可行,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克服了只用一组参数在复杂气候区域进行作物产量模拟的局限性,拓宽了WOFOST模型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作物叶片面积的测量,在农业和林业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叶片面积测量方法存在着测量结果不准确、开发周期长、测量范围窄、对作物进行有损测量等一系列问题和缺点。利用美国NI公司的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 7.1进行仪器的软件界面开发及图像处理功能实现,并利用VC++6.0对通用图像采集卡进行驱动,从而实现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作物叶片面积测量仪的开发,硬件结构上主要包括工作台、摄像机及灯光、图像采集卡、PC机;软件结构上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分析模块。试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具有开发周期短、操作简单、测量结果准确、可对作物进行无损测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述了专家系统概念、特点以及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现状。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综述了近年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上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6,自引:0,他引:116  
综述了具有解磷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土壤、作物根际中的数量及种群分布,评价了不同微生物的解磷能力,探讨了微生物的解磷机制,还讨论了解磷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蒸散量和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Penman-Montieth、Priestley-Taylor和FAO-24 Blaney-Criddle 3种方法计算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计算结果和利用实际蒸散量计算的作物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nman-Montieth公式和FAO-24 Blaney-Criddle公式估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结果相近,而Priestley-Taylor方法结果偏低;在不同公式基础上计算的作物系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Penman-Montieth公式为基础计算的作物系数比较合理,FAO-24 Blaney-Criddle计算的作物系数在4月到10月之间比较合理,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的作物系数偏高;在分析了多年作物系数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分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冬小麦和夏玉米季的灌溉需水量分别在270~400 mm和0~330 mm之间。  相似文献   

20.
应用现代控制和信息管理技术创造温室微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并对环境控制和作物生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指导,这对温室作物化质高效生产至关重要,作者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现代温室计算机控制与管理技术做了概述,预测了它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应用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