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不同籽粒充实度的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品种间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用Richards方程分析它们灌浆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好的武育梗3号的强、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表现为强、弱势粒灌浆接近同步;籽粒充实度差的两优培九、汕优63的强、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典型的异步灌浆型.籽粒充实度差的品种(组合),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蔗糖含量高于强势粒,表明同化产物供应量不是限制籽粒充实的主要因子,充实度差可能与其本身的库活性或其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10、30和50mg/L)的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5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6.97%~12.02%、7.33%~12.18%、0.28%~1.46%,其中以30w.g/L 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LA处理缓解了两系杂交粳稻的异步灌浆现象,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抑制,促进弱势粒提早启动灌浆,并提高其灌浆速率,说明ALA处理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产量和结实率,主要是通过提高弱势粒的灌浆充实率和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黑米灌浆特性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米籽粒灌浆特性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为高花青素黑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花青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5个黑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盆栽种植,花后定期取样测定并分析籽粒干物质量与花青素的积累动态。【结果】5个黑米品种强弱势粒异步灌浆明显,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弱势粒,且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的出现时间早于弱势粒。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5种黑米的花青素含量均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强弱势粒花青素积累动态差异显著,灌浆前中期强势粒花青素积累含量明显高于弱势粒,花青素含量达到峰值前的积累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弱势粒花青素积累量高于强势粒,但降解速率明显缓于强势粒。在花后30 d, 5个黑米品种弱势粒花青素含量均高于强势粒。【结论】黑米籽粒灌浆和花青素积累均存在显著的粒位差异;灌浆前中期花青素的快速积累与籽粒质量增加基本同步,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灌浆中后期弱势粒表现出较高的花青素积累优势和较缓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稻川香优6号、宜香3728为材料,应用Logistic模型模拟不同秧龄对杂交水稻灌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秧龄对杂交水稻灌浆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随着秧龄延迟,初始灌浆速率下降,最大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时期推迟.  相似文献   

5.
外源ABA和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脱落酸(ABA)或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为激素调控提高籽粒的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两个品种,籽粒灌浆初期喷施ABA或GA 两种外源激素于穗部,定期取籽粒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用三次多项方程式对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模拟并分析相关参数。【结果】喷施外源ABA或GA均能显著增加两个品种的粒重。外源ABA或GA对粒重的调控存在粒位效应。喷施ABA显著增加强势粒粒重,喷施GA使强势粒和弱势粒粒重均显著增加。喷施外源ABA显著提高籽粒ABA含量,喷施外源GA显著提高籽粒GA含量,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CTK的含量,尤其是喷施外源GA效果更为明显。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能延长籽粒的灌浆持续期,喷施ABA显著提高灌浆初期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而喷施GA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结论】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通过改变籽粒内源激素水平,调节灌浆起始时间和籽粒灌浆持续期,进而调控籽粒粒重的形成。喷施AB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粒重来增加粒重的,喷施G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粒重来增加粒重的。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穗型水稻不同叶位功能叶片与灌浆特性、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以半直立大穗型水稻辽粳401和弯穗型优质稻辽粳37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剪剑叶(T1)、剪倒2叶(T2)、剪倒3叶(T3)和不剪叶(对照,CK)]对不同穗型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剑叶和倒2叶缺失均显著降低辽粳401强、弱势粒和辽粳371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不同叶位功能叶片缺失均显著延长了辽粳401的活跃灌浆期,缩短了辽粳371的活跃灌浆期;不同叶位功能叶片缺失均提前了辽粳401的最大灌浆时间,推迟了辽粳371的最大灌浆时间;剑叶和倒2叶缺失均显著降低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千粒质量,进而显著降低产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剑叶>倒2叶>倒3叶。与CK相比,剪剑叶处理中辽粳401和辽粳371的千粒质量分别降低18.32%和6.44%,产量分别降低16.52%和8.05%。随着缺失叶位升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逐渐下降,其中对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影响较大。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氮肥对超级粳稻籽粒灌浆速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效应,为氮肥的合理施用及改善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以超级粳稻新稻18号为供试材料,于0、240.0、262.5、285.0、307.5和330.0 kg/hm2纯氮水平下,研究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灌浆中前期籽粒灌浆速率低氮肥处理较高氮肥处理高,灌浆高峰后则表现为高氮肥处理高于低氮肥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强势粒高于弱势粒,平均比弱势粒高43.42%和30.61%。活跃灌浆期籽粒增重,强势粒明显高于弱势粒,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小。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处理间差异较小,但除个别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均不显著,处理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6%、1.13%和1.47%;垩白粒率在无氮肥和低氮肥处理下较高,在中肥和高肥处理下较低,处理间差异较大,其变异系数为45.04%;垩白度不同氮肥处理间变异系数为27.93%。[结论]氮肥对稻米加工品质影响较小,对外观品质影响较大,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不仅可以提高灌浆中前期籽粒灌浆速率,同时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垩白粒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免耕抛秧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等肥水管理和相同秧龄条件下,对水稻免耕抛秧栽培中使用编织布隔层育秧等7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试验,探索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免耕栽培的影响,选择最佳育秧方式,完善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苦荞籽粒灌浆特性及衰老进程变化特征的影响,以苦荞品种黔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免耕、常耕、深耕3种耕作处理,研究了其对苦荞籽粒灌浆动态、根系形态生理、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苦荞籽粒灌浆的形态参数(N值)均小于1,耕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灌浆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为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均以深耕处理最大,免耕处理最小;不同耕作方式间的最大灌浆速率下的生长量与籽粒生长终值量比值(I)差异较小。深耕处理能促进苦荞根系的生长,且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在灌浆期达最大;深耕处理的根系活力在各时期均高于常耕和免耕处理;随生育期的推进,苦荞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耕作方式间以深耕处理最大;MDA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则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以免耕处理最大,深耕处理最小;深耕处理能显著提高苦荞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综上,深耕处理能促进苦荞籽粒的灌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实现增收。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育栽方式水稻籽粒灌浆结实与旗叶衰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肥床旱育手栽、半水育秧手栽及塑盘旱育抛栽水稻籽粒灌浆及旗叶衰老特征。结果表明:半水育秧手栽水稻籽粒活跃生长期长,但起始生长势弱,平均生长速率低、旗叶早期衰老慢,而后期快,肥床旱育手栽则相反,起始生长势和平均生长速率最高、活跃生长时期最短,旗叶前期衰老快后期慢,塑盘旱育抛栽介于两者之间。籽粒灌浆与旗叶衰老有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揭示种植方式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以中旱3号(陆稻)和武香粳99-8(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2种旱种方式,以水层湿润灌溉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与水种(对照)相比,陆稻覆膜旱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水稻覆膜旱种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陆稻旱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的相对起始灌浆势(R0/W)、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小于对照,粒重均高于对照,垩白粒率显著低于对照。水稻旱种后强、弱势粒的R0/W、Tmax和粒重与陆稻旱种的结果相反。水稻覆膜旱种的垩白粒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垩白粒率显著下降。水稻和陆稻旱种的垩白度均显著减小。稻米的垩白粒率与籽粒的Gmax和G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稻和陆稻旱种可以增大籽粒的灌浆速率,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2.
免耕栽培对玉米根系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免耕栽培对玉米根系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用杂交玉米贵单8号进行了大田试验,比较了玉米在免耕栽培及常耕栽培条件下的根系性状及其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根系的表面积、根长、体积、根尖数均显著低于翻耕栽培,但根系直径差异不显著;相对于翻耕栽培,免耕栽培玉米穗位叶面积显著减小,穗位高显著降低,但株高和茎粗没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设计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氮肥量,副处理为移栽密度,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从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间的差异认识群体产量构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低密度(15万株/hm~2、21万株/hm~2)条件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分别平均增产36.6%、34.6%,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密度条件下(27万株/hm~2、33万株/hm~2),施氮分别平均增产30.8%、18.8%,结实率分别平均降低了2.0%和1.6%,且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灌浆特性结果显示,施氮提高了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与不施氮处理(N0)相比平均增加了3.5%,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移栽密度对强势粒平均灌浆速率(GRmean)有明显影响,在低密度(15万株/hm~2、21万株/hm~2)条件下施氮处理强势粒GRmean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1%、3.1%,而在高密度(27万株/hm~2、33万株/hm~2)条件下则分别平均增加了1.0%、3.7%;施氮显著提高了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分别平均增加了14.3%、14.4%,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灌浆阶段性特征显示,灌浆中期强、弱势粒物质积累对籽粒形成的贡献率均最大,分别为58.6%、57.3%。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中期和后期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MGR)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灌浆持续天数和灌浆贡献率均随着移栽密度的提升而增加。千粒重与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的起始势(R0)及弱势粒的灌浆活跃期(D)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弱势粒GRmean呈显著负相关,与弱势粒的R0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合理密植,同时适当提高施氮水平(27万株/hm~2,165 kg/hm~2),在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也提高了水稻个体灌浆速率、增加了有效灌浆持续天数,最终籽粒灌浆充实度好,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灌浆初期大田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层次断根对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断根明显降低产量,表现为断根越浅,影响越大。断根后浇水处理性状表现都优于相应的不浇水处理。(2)在断根后,不浇水条件下,断根深度10 cm、20 cm、40 cm、60 cm、80 cm和100 cm分别比不断根减产46.2%、43.3%、33.3%、25.4%、18.6%和14.2%;在浇水条件下,相应断根减产少于不浇水的。(3)小麦各个层次的根系都有其特定功能,任何层次断根都会使其合成和运输功能改变,甚至100 cm以下的深层根系在生育后期仍然起重要作用。(4)灌浆期断根加速小麦的衰老,干旱促进小麦的衰老进程,充足的水分对延缓小麦后期的衰老进程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陈全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2,(7):276-277,282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不覆盖秸秆处理、翻耕秸秆覆盖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温变化平稳;土壤自然含水量提高;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了5.6%和4.0%;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提高了7.7%和0.5%、5.1%和1.1%、3.4%和-1.6%、7.0%和1.7%。免耕覆盖较其他耕作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在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种植方式及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主栽品种兴垦3号(半紧凑型)和江单1号(紧凑型)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常用的5种栽培方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栽培方式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50cm小垄栽培方式、1465栽培方式、130...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方式对猴头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方式(瓶栽、袋栽、泥墙栽培)对猴头菇生物学效率、生育期和子实体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选择适合的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瓶式栽培猴头,菌丝萌发快,发菌期短,生物学效率较高,菇体圆整;袋式栽培猴头,产量高,菇体适中;抹泥墙栽培猴头,现蕾需时长,易产生巨型猴头,生物学效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品种晚籼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氮肥水平、栽插密度及每穴栽插苗数对供试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后先是略有起伏,然后开始降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是先升高后降低;栽插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晚籼98产量的提高,以栽插密度为16.5 cm×20.0 cm产量最高,达到8 506.5 kg/hm2;晚籼98每穴栽插基本苗4、6和8株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实际产量分别为8 496.0、8 569.5、8 470.5 kg/hm2。  相似文献   

20.
水稻灌浆期间土壤含水量对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可控条件下设计水稻灌浆期间灌溉稻田旱作的不同灌溉方法,形成了3种土壤含水量,观察对水稻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灌溉方式的异同(土壤含水量异同)都不能改变随水稻花后生长中心转移、籽粒逐步灌浆、稻株渐熟及其伴生的根系生理活性的下降趋势,且水稻旱作此过程更强烈。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始穗至收获约有45d,此间增灌1次——齐穗后21d即灌即排,使土壤基本达到饱和田间持水量,对根系呼吸强度与根系伤流量下降的缓解作用十分显著,但对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含量的下降趋势影响甚微。增灌1次的生理效果在于延缓根系的衰老,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