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基因枪转化花粉获得转基因谷子和玉米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国产基因枪JQ-700分别将GUS(β-葡糖醛酸苷酶)基因射入谷子和玉米的花粉,经人工授粉获得种子。在加卡那霉素(Kan)的培养液中筛选获得Kan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有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转基因谷子和玉米的频率分别为0.18%和0.05%~0.21%。  相似文献   

2.
基因枪法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适用于禾谷类作物的表达载体 pGU4ABBar,采用基因枪法 ,将人工合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Ia导入小麦品种扬麦 15 8,经PCR和Southernblot鉴定 ,证明获得 4株导入cryIa基因的小麦转基因植株 ,转化率约为 0 .7% ,并通过Westernblot鉴定检测到了目的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农杆菌介导AFP1基因转化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nptⅡ基因为筛选基因,利用农杆菌转化系统向普通小麦品种核生3号和99P的愈伤组织中转入白粉病抗性基因Rs-AFP1;获得抗生素抗性克隆数目分别为27个和24个,其中再生绿苗的克隆分别为2个和8个;PCR分析检测所得nptⅡ阳性植株分别为2株和6株,AFP1基因阳性植株分别为1株和4株。  相似文献   

4.
基因枪法获得GNA转基因小麦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以小麦品种京 411作为基因枪转化的靶材料 ,取其未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 ,经过 10 d左右培养后 ,用含有雪花莲凝集素 (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NA)和 bar基因的质粒 p BI12 1- 2轰击 80 0个胚性愈伤组织 ,在含有4mg/ L Basta溶液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 ,分化及生根培养 ,获得 6 7棵再生植株。田间涂抹 Basta溶液 (5 0、75 m g/ L)检测和接麦蚜实验 ,提取转基因植株基因组 DNA,用扩增 GNA基因的引物经 PCR扩增 Southern杂交 ,结果表明利用基因枪转化已从 T2 代获得了 8株含有编码 bar/ GNA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5.
基因枪法获得Phs-r转基因小麦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普通小麦豫麦18-64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基因枪法对报告基因(Bar基因)和目的基因(PHS-r基因)两个重组质粒进行了共转化,获得了再生植株,并对转化植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以预培养15d的幼胚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其转化频率明显高于当天剥取和预培养3~4d的幼胚;在基因枪轰击前6h和轰击后18h,用0.5moL/L的甘露醇进行渗透处理,其转化频率会有明显的提高;实验通过基因枪转化与再生培养,共获得了12株再生植株,PPT检测且均表现出抗性,其中6株经PCR检测呈阳性,表明PHS-r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脉冲将质粒pHT3101和pHE-4D分别转入了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DNA的转化率(转化子)为104~105·μg-1,苏云金杆菌的DNA的转化率(转化子)为102~103·μg-1.同时利用该法消除了Escherichiacoli菌株TG1和Bt菌株ISP78/11中的pHT3101质粒,消除率分别为88.6%和66.4%.比较了转化和质粒消除的条件并构建了一个工程菌.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脉冲交质粒pHT3101和pHE-4D分别转入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DNA的转化率为10^4-10^5.μg^-1,苏云金杆菌的DNA的转化率为10^2-10^3.μg^-1,同时利用该法消除Escherichia coli菌株TG1和Bt菌株ISP78/11中的pHT3101质粒,消除率分别为88.6%和66.4%。比较了转化和质粒消除的条件并构建了一个工程菌。  相似文献   

8.
提高小麦花药培养花粉植株诱导率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花药预处理,培养温度,培养基改良和培养方式等4个重要因素对小麦花药培养芬粉植株诱导率的影响,特别对1990年以来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动态作了较详细的回顾。  相似文献   

9.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小麦品种中,能够获得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采用基因枪介导的共转化法,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长江中下游小麦栽培品种郑麦9023,T0代经过PCR鉴定,获得6株阳性植株,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0.
以甘蓝型油菜7B为试验材料,利用花粉介导法将携带RNA干扰的HKL1基因的pCaMHKL1-RNAi质粒转入7B中,获得转基因油菜植株,通过PCR分别对T_1,T_2植株进行了转基因鉴定,并对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_2的RNAi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出真叶时间较晚,株型较矮小;qRT-PCR结果表明,RNAi植株中HKL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野生型植株的24.6%~67.9%;不同的RNAi植株中HKL1基因的表达量各不相同;利用花粉介导法在甘蓝型油菜中进行RNAi质粒转化,外源基因可以在后代植株中稳定遗传。花粉介导法较之农杆菌侵染、基因枪法等基因转化方法操作更加简单、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农杆菌介导转化小麦几个影响因素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四川省近年来选育的3个小麦新品种川农16、川麦32和川育16幼胚及愈伤组织,针对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中筛选剂种类、剂量,预处理方式,侵染时间等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an不能抑制幼胚愈伤的生长,平均愈伤诱导率达87%,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川农16的幼胚在含不同G418剂量的MS2中生长受抑制,但愈伤诱导率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说明G418不能很好地抑制住幼胚生长,未能筛选出合适的选择浓度。川农16和川麦32的幼胚在含不同L-PPT剂量的MS2培养基中,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L-PPT浓度为3mg/L时就能完全抑制幼胚的生长,因此在小麦遗传转化诱导愈伤和继代阶段L-PPT合适的筛选浓度是2~3mg/L。侵染时间对不同基因型幼胚愈伤诱导率表现不一致,川农16在1h时表现较高的诱导率;侵染前对幼胚进行高渗处理和乙酰丁酰酮(AS)处理后,愈伤诱导率与未经处理相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基因型对不同处理的反应也表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花粉管通道介导玉米总DNA导入小麦D1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玉米总DNA导入4个小麦品种(系)"9411"、"955159"、"96266"和鲁麦21中,并对转基因D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鲁麦21和"96266"的转基因D1代株高、穗长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9411"、"955159"、"96266"的转基因D1代的旗叶叶长和叶面积均达极显著水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出现无芒变异的植株占20%左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也发现了穗型与抗病性同时发生变异的植株.  相似文献   

13.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等性状变异。已育成3个小麦品种的实践证明,辐射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育种效率高,周期短。本文提出了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育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利用不同的外植体,通过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技术,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以及提高品质的基因转化到小麦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苏云金杆菌( Bt)工程菌的构建,可以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接合转移和转化等方法,其中电转化法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此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 Bt的遗传改良.本文阐述了电转化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步骤.此外,还就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观察AR77黑麦花粉诱导[84G6×79(lB)8-8]F1植株的假受精行为,结果表明:①大量花粉管物质及精子停留在卵细胞外,不能诱发卵细胞单性分裂;②较大的精子进入卵核,靠近或接触核仁且不与核仁融合,对卵细胞单性分裂有明显的诱发作用;③当卵核被诱发启动分裂,其极核中的精子可能与其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并继续分裂,也可能以雄性核仁的状态继续停留在极核中。  相似文献   

17.
利用衡水地区小麦推广品种, 取小麦种子的成熟胚进行愈伤组织培养, 用携带有小麦耐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EHA 105侵染, 经筛选后, 获得新生的转基因愈伤组织, 旨在为进一步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84G_6×79(lB)8-8]F_1去雄第7d,用AR_77黑麦花粉重复授粉2次,结实8粒,诱导结实率4.4%,孤雌生殖一代获得纯合二倍体5株,纯合二倍体频率为2.78%;孤雌生殖二代18-3-1和18-3-4两个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整齐一致,其中18-3-4植株较矮,抗病性较好,是一个早熟、大穗、大粒高抗条锈病的新品系。1993~1994年品比试验表明,该品系较小偃6号增产25.3%,较陕麦229增产18.1%。本文还对黑麦花粉诱导孤雌生殖的机理、诱导结实率和选择效率以及孤雌生殖二代的一致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小麦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基因转化方法、转化效率以及影响转化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小麦基因转化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春小麦花粉植株的壮苗及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延长低温处理时间可大幅度提高春小麦单倍体植株的自然加倍率;用1/2 MS培养基取代MS培养基、并控制每日光照12 h,弱苗控制在5%以下,可将无根苗控制在3%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