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云焕  赵聘 《中国禽业导刊》2002,19(13):24-24,29
夏季防治鸡热应激的发生,是养好鸡并提高其生产性能的关键。10℃-32℃是鸡保持正常体温的环境温度,成鸡最理想温度是20℃—25℃,高于32℃使鸡发生热应激,当超过39℃时可造成鸡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2.
29周龄单冠白来航产蛋鸡,给予33、37和41℃维持6小时的热应激时,对母鸡羽毛喷水分别每隔90、60或45分钟进行一次,可使热应激的体温维持在42.1℃以下,血液pH和二氧化碳分压(P CO_2)均不超出鸡在25℃环境温度时所测量到的正常范围.但是.未喷水的阳性对照鸡在上述热应激时体温均明显高于喷水鸡(P<0.05),血液pH在33和37℃热应激时及PCO_2在37和41℃热应激时亦分别明显高于或低于喷水鸡(P<0.05).在37℃维持6小时的热应激时,应用15、25和35℃的水分别喷羽毛,15℃的水减少热应激鸡体温上升的效果明显(P<0.05)好于25和35℃的水.这些结果表明,羽毛喷水时产蛋鸡有良好抗热应激效果。  相似文献   

3.
鸡的体温与热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有独特的体温与热调节机制和规律,这些机制和规律是由其独特的解剖生理学和行为特点所决定的。1鸡体温调节机能发育与体温变化规律1.1鸡体温与热调节机能发育鸡的体温与热调节机能发育较早,体温恒定调节中枢发育是从胚胎时期就开始,出壳后虽不完善,但可以由绒毛覆盖来补充。在孵化期,鸡胚的温度超过37℃,刚出壳的雏鸡只有30℃,以后升高,在最适宜环境温度条件下的白来航鸡出壳12h体温39~40℃,10日龄40.3℃,20日龄达到40.9℃,体温调节机能发育逐步完善,30日龄41℃,成年鸡体温平均41.5℃。出壳雏鸡绒毛潮湿,蒸发散热量大,使刚出壳雏鸡体温下…  相似文献   

4.
<正>鸡具有特殊的热生理特性,主要表现在鸡相对于其它畜禽有较高的体温。成年鸡正常体温在39.6~43.6℃,明显高于其他畜禽的正常体温。而且,鸡还具有很明显的昼夜体温节律性的变化。成年鸡体温在24点最低(达40.3℃),而在17点体温达到最高(42.6℃)。鸡的这种热生理变化与鸡的运动、光照时间的长短及周期,以及生活空间的  相似文献   

5.
一、影响鸡正常体温的因素鸡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在0~30℃环境温度下,鸡的直肠温度为39.5~42.5℃。影响鸡体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品种——幼龄来航鸡的体温较同日龄洛岛红鸡的高0.5~0.55℃;羽毛较少的鸡种,其体温也略低些。(2)性别——一般成母鸡的体温略高于同龄公鸡。(3)龄期——出壳后2周内的雏鸡,其体温略低于成鸡。(4)环境温度——0~30℃气  相似文献   

6.
<正> 一、概述 Mitchell(1985年)研究过环境温度(20℃和30℃)和风速(0.3~1.05M/S)对鸡产热量和深层体温的影响。Yama moto(1989年)收集了自由对流空气条件下,大范围环境温度内(25~35℃)蛋鸡深层体温的数据。由于深层体温是鸡对整个热环境的综合反应,因此应综合考虑温度和风速的作用。利用Yamamoto的数据,建立了描述深  相似文献   

7.
当鸡的体温降至某一温度时,鸡群中有50%的鸡发生死亡,这时的温度称低限致死体温。1日龄雏鸡的低限致死体温为15.4~15.8℃,4日龄为16.2~16.6℃.8日龄为16.6~16.8℃,2周龄为19.0~20.4℃,而成年母鸡为22.7~23.5℃。由此可见,鸡的日龄越小,对低温的耐受力越大,但御寒力则正好相反,如成年鸡能在零下50℃的环境下耐受1小时,而1日龄雏鸡对10℃环境的暴露无耐受力,尤其在食物不充分时,15℃便是1日龄雏鸡的致死温度。如果温度县诼渐下降.即使25℃环境.也能使雏鸡致死。  相似文献   

8.
正(上接《家禽科学》2018年第4期第47页。)14与常见病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结构及病变因素14.1鸡的生物学特性14.1.1鸡的体温高,基础代谢旺盛鸡的体温40.5~42℃,高于任何家禽的体温。当体温在41.5℃时,鸡体产热散热达到平衡;当体温达到42℃时,鸡开始张口呼吸,翅膀下垂,通过肺和全身气囊来蒸发水份,散发热量。在养鸡生产中,通风是最关  相似文献   

9.
浅谈鸡舍夏季通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热的天气对家禽行业来说一直是个严峻的挑战。鸡对高温是很敏感的,致命上限的体温是45~47.2℃,鸡比较适宜的体温是21℃,如果温度高于了这个温度,鸡将使用一部分能量(喘气)来释放热量。体温上升所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鸡不  相似文献   

10.
《水禽世界》2011,(7):35
代谢作用旺盛,体温高鸡的平均体温为41.5℃(40.9℃~41.9℃),高于任何其他家畜。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的氧化作用产生的热能。机体内产生热量的多少决定于代谢强度。鸡体的营养物质来自日粮  相似文献   

11.
热应激是指由于环境温度升高使肉鸡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别减小,对蒸发散热依赖性加强或相对湿度增加而引起蒸发散热效果减弱而造成的应激。据测定,肉成鸡最理想的环境温度是18~25℃,当温度超过32℃时就会引起鸡在生理及精神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此时鸡就陷入了一种热应激状态。如果  相似文献   

12.
<正>一温度初生雏鸡体温一般比成年鸡体温低2~3℃,10日龄后才能达到成年鸡体温,一般为40.3~41.5℃,京海黄鸡10日龄前不能完全根据自身产热调节体温,需要通过环境温度来调控体温。因此10日龄内环境温度对于雏鸡来说至关重要,对京海黄鸡而言前10天保温区的温度应为35~36℃的高温育雏的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控制糊肛的发生,而且提高育雏质量和成活率,以后随着周龄的增  相似文献   

13.
一 肉鸡的生理特点 1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出生雏鸡的体温比成年鸡体温略低2~3℃,至10日龄才能达到正常成年鸡体温(41℃),3周龄左右调节机能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夏季,高温是影响鸡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鸡由于体温高,代谢旺盛,皮肤无汗腺,最不耐热。对产蛋鸡而言,其最适宜温度为10~25℃,当气温超过25℃时,鸡群出现热应激,表现体温升高,强呼吸,翅膀张开,伏卧少动,饮水剧增,采食量减少,排水样稀薄粪便,并不同程度导致产蛋下降,蛋重减轻,蛋壳较薄,如何减轻夏季对产蛋鸡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浅谈意见如下,以供参考。1夏季高温对产蛋鸡的影响1.1采食量减少据有关资料报道,舍温超过23℃,产蛋鸡的采食量开始减少,并随温度升高采食量降低幅度增大,如在25~30℃之间,每升高1℃,耗料量减少1.6%,而在30~38℃…  相似文献   

15.
<正>夏季当外界温度升至25℃以上时鸡只处于热应激状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使产蛋率下降,另外鸡只通过饮水来降低体温,造成饮水过度而腹泻。我们可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来减轻夏季蛋鸡腹泻。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抗鸡热应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热应激对鸡的影响11 热应激 鸡作为恒温动物,仅在严格的环境温度范围内保持体温。10~32℃是鸡维持正常体温的环境温度范围,21~26℃是鸡生存的适宜环境温度,此时鸡用于维持体温所付出的代谢能最少;26~32℃是尚能维持正常体温的温度范围;高于32℃则是鸡生理功能趋于紊乱的温度范围,即出现热应激。12 鸡热应激时的组织、生理、生化及免疫反应121 呼吸频率提高,肺通气量加大,发生热喘息,CO2排出量增加,致使血液中CO2分压下降,pH值升高,严重时出现呼吸性碱中毒。122 心律加快,肝、肾、胃肠道血液流量相对减少,血钙、血钾、血磷…  相似文献   

17.
(一)生理特点1.鸡的正常平均体温为41℃,比哺乳动物的正常体温高。雏鸡体温略低(约为38℃),大约4日龄才开始升高,7~10日龄达到正常体温,但绒毛的保温能力差。因此,育雏时需要较高的温度,第1周为33~35℃,21日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才逐渐完善,6~7周龄换上羽毛,才有一定的保护能力,所以,此时脱温最好。2.鸡没有汗腺,因此鸡不耐热。所以在饲养鸡的过程中,应特  相似文献   

18.
鸡没有汗腺,鸡体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差,鸡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4℃,环境温度升高至25℃以上时,蛋鸡便会处于热应激状态,其表现为采食量下降,而采食不足会导致蛋鸡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产蛋量下降. 蛋鸡降低体温的方法一般是增加饮水,而在夏秋季节蛋鸡饮水过度则极易引起腹泻.实践证明,通过调控营养可有效缓解蛋鸡热应激.  相似文献   

19.
《山东家禽》2011,(7):35-35
代谢作用旺盛,体温高鸡的平均体温为41.5℃(40.9℃~41.9℃),高于任何其他家畜。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的氧化作用产生的热能。机体内产生热量的多少决定于代谢强度。  相似文献   

20.
热的异常刺激,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特异性障碍和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导致热应激综合症的发生。夏季新回外界气温高达35℃-40℃,因鸡无汗腺,主要对呼吸系统散热,鸡本身体温又高(40℃-42℃),心跳快(25-350次/分钟),羽毛丰满,保温性能好;由用鸡体内富积有大量的脂肪,导致散热困难,更易受热应激的危害,因此肉用鸡对热应激的反应更为敏感。在高温环境里,只有加强呼吸,甚至张口呼吸,加快血液循环,才能将体热通过皮肤和呼吸道散发到体外。如果持续高温,鸡体的热蓄积超过散发,体热散不出,临诊上则表现为体温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