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龟纹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捕食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其捕食量随猎物的密度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拟合捕食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1ing功能反应Ⅱ型,其模型为Na=1.1837N/1+0.0059N.日最大捕食量为226头.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模型为E=0.5981×P-1 7081.干扰反应模型为E=0.9733×P-2.076.3个模型为正确评价龟纹瓢虫控制棉蚜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对杨树上白毛蚜(Chaitophorus populialbae)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多异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白毛蚜的捕食量。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对白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其拟合方程为N_a=0.939N/(1+0.00537N),瞬时攻击率为0.939,单头多异瓢虫在24 h内对白毛蚜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74.8头。多异瓢虫对白毛蚜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龟纹瓢虫成虫控制苜蓿豌豆蚜的能力。[方法]在实验室内,测定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数量与苜蓿豌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n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x2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功能方程分别为:1/Na=1.512(1/N)+0.0302、1/Na=1.0875(1/N)+0.0109,未饥饿与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11、91.74头。[结论]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作用较大,对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生命表技术评价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天敌与害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R0=725.850 5,内禀增长率rm=0.082 0,世代平均历期T=80.333 3 d,周限增长率K=1.085 4;豆蚜的生命表参数为R0=72.064 1,rm=0.183 1,T=23.370 0 d,K=1.200 9。异色瓢虫成虫及不同龄期的幼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1~4龄幼虫a值分别为1.121,1.325,0.840和1.189,Th值分别为0.060 2,0.395 0,0.011 1和0.006 25,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1,25.32,90.09,160.00头。成虫a=1.567,Th=0.007 88,Namax=126.90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异色瓢虫在豆蚜上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豆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内禀增长率rm的比较可知,异色瓢虫的rm(0.082 0)远小于豆蚜的rm(0.183 1),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跟随的"。因此,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5.
双带盘瓢虫对蔗绵蚜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双带盘瓢虫雌雄成虫对甘蔗绵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双带盘瓢虫捕食绵蚜的数量与绵蚜的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雌瓢虫的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80Nt/(1+0.0075Nt),雄虫的为Na=1.1221Nt/(1+0.0121Nt);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双带盘瓢虫的捕食量随绵蚜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绵蚜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雌雄瓢虫每捕食1头绵蚜所需要的时间Th分别为0.0075、0.0121d,瞬时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分别为0.0180、1.1221头;经方差分析,雌雄成虫捕食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双带盘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双带盘瓢虫成虫捕食玉米蚜若虫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其捕食反应的功能方程为:VNa=0.960 9×(1/N) 0.008 55,在一昼夜里,一头瓢虫的最大捕食量为93.0头,捕食一头蚜虫需0.008 55 d.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评价转Bt Cry1Ac+CP4EPSPS基因棉花对多异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开展了此次研究.[方法]以转Bt Cry1Ac+CP4EPSPS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棉花639017及非转基因棉花中棉所49号为材料,研究了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a (Goeze)对转基因棉花上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多异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取食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多异瓢虫的功能反应差异不显著.[结论]转BtCry1Ac+CP4 EPSPS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棉花对多异瓢虫捕食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Leis axyridis)捕食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 1.175N/(1+0.00635N),捕食甘蓝蚜的数量随蚜虫密度增加而增大,日最大捕食量为185.2头.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一龄14.47头、二龄45.05头、三龄72.46头、四龄153.84头.Watt干扰与竞争模型A=82.832P-0.813,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成虫总的捕食量增加,但平均每一头的捕食量下降.Hassell捕食效应模型拟合结果为E=0.994P-0.916,异色瓢虫成虫之间存在种内干扰.Cain指数D都大于1,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性有很强的选择性,而对桃蚜的捕食选择性较差.该研究为正确评价异色瓢虫控制甘蓝蚜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双七瓢虫是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对大豆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试验测定了双七瓢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双七瓢虫捕食大豆蚜的数量与大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双七瓢虫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日捕食量最大,3龄幼虫和成虫次之2,龄和1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双七瓢虫成虫及1~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依次为:Na1=1.1305Nt1/(1+0.0137 Nt1),Na2=0.8564 Nt2/(1+0.0491 Nt2),Na3=0.7158 Nt3/(1+0.0142 Nt3)。Na4=0.9983 Nt4/(1+0.0097 Nt4),Na5=1.1309 Nt5/(1+0.0089 Nt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性,为利用十一星瓢虫调控棉蚜以及研究由天敌介导的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测定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不同密度下捕食量、取食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两种蚜虫的选择性。结果 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成虫日捕食量分别为107.67和98.67头;取食棉蚜和棉长管蚜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体重和成虫性比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蚜虫等密度组合,十一星瓢虫对棉蚜表现出一定选择性,成虫选择性强于幼虫,而且随密度增加选择性增强;两种蚜虫配置不同比例可影响瓢虫的捕食选择性。结论 十一星瓢虫取食两种蚜虫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两种蚜虫等密度组合条件下,瓢虫对棉蚜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得到1,2,3龄幼虫对甘蓝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608 2 N/(1+0.608 2×0.113 2 N),Na=0.981 0 N/(1+0.981 0×0.011 7 N),Na=0.958 5 N/(1+0.958 5×0.004 6 N),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8.8头、85.4头、217.4头;3龄幼虫对豌豆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178 7 N/(1+1.178 7×0.014 7 N),日最大捕食量为68.03头;1,2,3龄幼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000 5 N/(1+1.000 5×0.095 8 N),Na=1.106 1 N/(1+1.106 1×0.018 0 N),Na=1.056 6 N/(1+1.056 6×0.006 0 N),日最大捕食量为10.44头,55.71头,166.67头。结果表明,利用大灰食蚜蝇防治蚜虫是具有一定潜力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七星瓢虫幼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结果表明:(1)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曲线,各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4头,2.5头;16.6头,10.6头;36.1头,25.3头;89.9头,82.8头;(2)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喜食性、增长率和发育速率均无显著差异;(3)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取食在一阈值之下时,虫体不能完成发育,在阈值点或阈值之上时,取食量与发育速率及增长率皆呈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  相似文献   

13.
麦田天敌对麦蚜控制作用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蚜虫是云南省小麦的主要害虫,常年蚜害损失10%至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长期以来主要用化学杀虫剂防治,不仅方法单一使得蚜虫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提高药剂使用的浓度和数量,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药污染环境和影响小麦的品质。为了探索在综合防治中充分发挥天敌因子的作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小麦的质和量,1984年至1985年对麦田天敌昆虫控制麦蚜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在相同的栽培耕作条件下,保护和利用天敌的麦田内各种天敌繁衍兴盛,共同控制着麦蚜的数量和为害,表明了在综合防治中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效应可拟合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1.1359N/(1+0.09534N),日最大捕食量为64.35头;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出E=0.4063P-0.5891,利用Bed-dington模型拟合获得E=0.4026/[1+0.2382(P-1)],表明寻找效应随三突花蛛自身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恒定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寄生于桃蚜2~3龄若虫的烟蚜茧蜂的繁殖力和寿命。在22℃下在寄主密度分别为5,10,25,100或200头/d蚜虫时,寄生蜂平均寿命为3.6~6.8d。试验证明雌蜂产卵量及寄生蚜虫数量为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呈负加速上升,但当密度高于50头/d蚜虫时,两者均不再明显上升。分析证明烟蚜茧峰的内禀增长力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200头/d蚜虫时达到最大值,为0.3641。当供蚜密度从5增加到200时烟蚜茧蜂的净生殖力增加了18倍,但平均世代长度则不受影响。烟蚜茧蜂对桃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经计算其a=6.0341,Th=0.014。此外,还在7个不同起始密度下测定了烟蚜茧蜂对桃蚜种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摸清饥饿程度对星豹蛛捕食作用、捕食速率等的影响,科学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合理保护天敌,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星豹蛛雌、雄成蛛对菜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星豹蛛雄成蛛在未饥饿和饥饿18 h、24 h时间段以及雌成蛛在未饥饿时对菜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而星豹蛛雄成蛛在饥饿48 h、雌成蛛在饥饿18 h、24 h、48 h时间段对菜蚜的功能反应不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星豹蛛雌、雄成蛛间在各种饥饿条件下在24 h内的捕食量影响不显著,且与时间段(X)间的模型分别为V=4.2040-2.0229t+0.2971t2和V=2.19999-0.8728t+0.1071t2。星豹蛛雌、雄成蛛对菜蚜的捕食量(Na)随时间(t)的变化模型分别为Na=60/(1+e1.516212-0.04176t)和Na=60/(1+e1.52444+0.10883t)。  相似文献   

18.
十三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捕食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干扰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瓢虫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十三星瓢虫雌、雄虫理论方程分别为:Na=1.090 8 N/(1+0.005 2 N),Na=1.124 9 N/(1+0.006 0 N),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78 4、181.818 2;龟纹瓢虫雌、雄虫理论方程分别为:Na=1.126 4 N/(1+0.006 7 N),Na=1.176 6 N/(1+0.008 7 N),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6.666 7、136.986 3.2种瓢虫的捕食能力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符合Hassell模型.  相似文献   

19.
黑带食蚜蝇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黑带食蚜蝇对烟蚜的捕食作用研究,得到1,2,3龄幼虫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0.249 7 N/(1+0.249 7×0.148 6 N),Na=1.175 6 N/(1+1.175 6×0.029 8 N),Na=0.989 9 N/(1+0.989 9×0.005 0 N),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6.73头,33.56头,202.1头。结果表明,利用黑带食蚜蝇防治烟蚜是有一定潜力的。  相似文献   

20.
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捕食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文娟  李桂亭  李鹏  卢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50-4751
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244、8、72h的功能模型分别为Na24=1.021 5N/(1+0.004 06N)、Na48=1.065 0N/(1+0.003 62N)、Na72=1.037 3N/(1+0.002 12N),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251.892、94.124、90.20头;随着果荚数的增多,天敌对猎物搜寻过程中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捕食作用逐渐降低,捕食作用率同空间异质性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83.833-10.100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