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对数不同,恢复力较强的豫麦2号携带2对主效基因,恢复力较低的豫麦49仅携带1对主效基因。此外,还有微效基因对育性恢复起作用,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恢复系中,也存在于不育系(保持系)中。在K型细胞质背景下,不携带恢复基因的雄配子的传递率很低,而雌配子传递正常。  相似文献   

2.
利用2个K型不育系与不同K型恢复系组配测交组合,研究了不同不育系的易恢性及其遗传机理,恢复系在年份间恢复度的稳定性以及播期、播量对育性恢复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K型不育系易恢性有明显差异,其易恢性受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不育系易恢性与恢复系恢复力差异的机理是相同的。大多数K型杂交组合的恢复度在不同年份间有较大差异,但恢复度高的组合稳定性较好,异常年份鉴定恢复系的恢复力是最有效的。播期对恢复度的影响较大,播量影响较小。抽穗至开花期间的异常高温是恢复度不稳定的主要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选用豫麦3号卵圆山羊草(Ae.ovata)细胞质不育系,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刊物了研究,结果表明,T型恢复系中具有显性恢复基因,能够恢复卵圆山羊草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普通小麦品种豫麦2 号中具有一对隐性恢复基因,显性与隐性基因间的互作方式的为基因上位作用,在讨论中对卵圆山羊草细胞质的利用价值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统计连年所测验的70个玉米自交系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后的表现,其中具有极高度恢复力者1个,较高度恢复力者8个,共占总数12.86%。利用不育系所组成的杂交种,一般在植株高度上较差,而在果穗籽粒产量上较优。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制造杂交种,其雄性不育和恢复植株的多寡,与亲本品系雄性不育和恢复力的强弱相关连,呈“剂量效应”的现象。恢复力特性可输入到不育系中去。  相似文献   

5.
摘 要:对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检测,有利于选育高质量的近等基因系材料。试验以17个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1-N17)和轮回亲本不育系豫麦3号为材料,通过调查这些材料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等10个农艺性状,对恢复基因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回交5代后,回交后代与轮回亲本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N14、 N1 、N7 、N16 和N15与不育系豫麦3号的性状差异较小,在欧氏距离为5.2处把它们聚在同一类,但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看,N7和N15自身的变异较大,所以N14、 N1和N16 与不育系豫麦3号具有较好的近等性。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7.
王乃元  梁康迳  李毓  王颖  王洪飞  仇秀丽 《作物学报》2008,34(11):1929-1937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代种子,种植F1代,收获自交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8.
以珍汕97A(野败质)为母本,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热研1号为父本,采用成对连续回交,结合不育性的选择,育成了不育度高,不育性较为稳定,农艺性状一致,带有野败质的粳型广亲和不育系02428A和热研1号A.将它们与不同类型的籼型材料(普通籼型品种、恢复系、广亲和恢复系)的测配,可见02428A/籼配组F1平均表现穗大粒多而穗数较少;热研1号A/籼配组F1综合农艺性状良好.进一步分析参试籼型父本对该两个广亲和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度,发现恢复系密阳46、IR26(强恢珍汕97A)对其仅表现部分恢复.要使该类配组方式籼粳杂种F1结实率正常,父本仍宜选用广亲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细胞质不育系(简称K型)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杂交种研究了K型胞质材料和普通小麦胞质材料在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的差异。结果表明:K型胞质材料和普通小麦胞质材料的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浅播(3cm)条件下,K型胞质材料和普通小麦胞质材料种子出苗率没有显著差异,而深播(6cm)条件下,不同核基因材料表现出不一致现象,K型不育系豫麦3号及其杂种表现出偏高的出苗率,但不显著;K型不育系S43及其杂种表现出偏低的出苗率,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物育种信息》2006,(4):18-18
航恢七号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15天后,从地面种植的诱变后代群体中筛选、测恢,选育而成的优良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等特点。用培矮64S、N9s,N39S等3个两系不育系和华A、粤特A、天丰A、特A、秋A、美A、博A等12个三系不育系与航恢七号进行测交。  相似文献   

11.
K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3个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5个恢复系组配杂交组合,研究K型细胞质对16个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K型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大多数性状有一定影响,但不同性状产生的效应不同,对农艺性状是不利影响,而对品质性状则是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变矮,分蘖成穗以及主茎小穗数和主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和主茎穗粒重降低,导致产量的下降,子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则增加。但是,不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所配的组合表现出的效应有很大差异.可以找到细胞质效应较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  相似文献   

12.
豫农416是以豫麦49为母本、以豫麦21/豫麦35的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 846.5kg/hm~2和7 987.5kg/hm~2,分别比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25.0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居参试品种首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9001,其特点是超高产、优质、广适,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桃树矮化砧木灭菌方法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靖  方庆  王政  李成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324-324
【研究目的】通过对桃豫矮化砧木1号茎段灭菌效果的比较,探讨合理有效的灭菌方法,为桃树矮化砧木离体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75%乙醇和不同浓度的 HgCl2(升汞)、NaClO(次氯酸钠)爱尔施牌消毒片浸液等灭菌试剂对外植体进行灭菌。【结果表明】用75%乙醇+不同浓度的消毒片浸液混合使用的灭菌效果要明显好于75%乙醇+不同浓度的NaClO(次氯酸钠) 混合使用和75%乙醇+不同浓度的HgCl2(升汞)混合使用的灭菌效果。其中以75%乙醇灭菌30s+1.5g/L消毒片灭菌20min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水稻突变体的创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较好的基础材料,利用0.75%甲基磺酸乙酯溶液和γ射线双重诱变处理‘晋恢21’M1、‘中花11’、LR001种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M2筛选,获得716份叶、茎、穗、粒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较高,达1.79%,还获得一些如不分蘖、多分蘖、白化苗、mini-plant、稀粒、花器官等极具研究价值的突变类型。双重诱变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突变体,所有的突变类型在3种材料中均有出现,说明该技术可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大量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5.
小麦航天诱变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16.
桃‘豫农矮砧1号’快繁体系初代培养基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不同完全培养基的筛选,进而探寻能够提高桃‘豫农矮砧1号’萌芽率的初代培养基,为桃‘豫农矮砧1号’快繁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桃‘豫农矮砧1号’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中初代培养基的筛选,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生长素IBA(3-吲哚丁酸)与细胞分裂素6-BA(6-苄基腺嘌呤)。结果表明:桃‘豫农矮砧1号’快繁体系中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1.6 mg/L 6-BA+0.4 mg/L IBA,芽诱导率在IBA 0.1~1.0 mg/L,6-BA 0.8~1.6 mg/L的浓度范围内随激素浓度的上升而上升,并且以MS+1.6 mg/L 6-BA+0.4 mg/L IBA的芽诱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代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系,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 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 (M-QTL), 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 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 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 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 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 平均29.2%; 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 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 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 平均30.1%; 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 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 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