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规模,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及规模。通过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法,研究农户的从业分类,从而研究该比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果表明:(1)农户通过聚类可以分为4类: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和农工兼具型;(2)宅基地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生活用地及生产用地;(3)根据农户性质及宅基地功能对各农户宅基地标准进行讨论,再根据各类型农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对居民点进行分类并确定合适的居住建筑用地比例,最终得出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以及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分别为人均71~82 m2、75~89 m2、63~69 m2、68~75 m2。结合各类型农户的人口状况,最后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为5.5~6.2 hm2。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同类型区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得出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客观依据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法对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然后采用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对其进行修正,获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根据整理潜力和南岸区实际情况,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进行了规划,并制作2020年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的宜居性将会影响居民点聚集效益的形成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笔者在对研究区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农户入户调查法、GIS技术,依据农户意愿对现存农村居民点进行宜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宜居农村居民点应具有的条件包括:农户可接受的耕作半径、生产方便;道路通达度较高;满足农民下一代受教育的需求;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综合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标准方案法得到重庆市荣昌县2011—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值。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全县21个行政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度进行评价,以评价分值为依据,将全县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和一般整理区,并提出各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荣昌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3120.71 hm2,该测算结果融合了不同测算方法的优点,更加合理;有4个主成分对荣昌县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度具有显著影响,即经济可行性、整理潜力大小、整理基础条件和农户意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及优先度评价避免了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布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序安排,对西南丘陵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夏  赵敏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179-183
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现状3个方面的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释放的制约,通过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成对比较和层次分析法,对天水市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值进行修正测算,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现实潜力,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专项规划和实施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总面积为2084.11 hm2,各乡镇理论潜力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17~0.77之间,修正后潜力总面积为978.6 hm2;其中潜力较大的乡镇依次为玉泉镇、皂郊镇、藉口镇和平南镇。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修正后潜力占理论潜力的46.95%,应根据各乡镇潜力大小和现实转化能力,合理有序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陈成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13-317
随着淮南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在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农用地整理潜力受限条件下,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已成为解决用地矛盾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笔者在分析淮南市农村居民点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采用人均、户均农村居民点标准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城镇体系规划法对农村居民点理论潜力进行计算,再用层次分析法得到2020年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9605.65 hm2。最后从新农村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建设用地需求等因素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通过分析得出,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在各种推动因素作用下,应尽快有效地对居民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7.
徐珊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2):159-164
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研究可为测算区域土地资源潜力提供依据。笔者选取黑龙江省帽儿山镇为研究区,综合普通调查与农户调查,运用闲置率法计算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从个人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政策经济变量3方面构建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研究区农户进行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较大,约有13%左右的宅基地可以进行整理;影响研究区农户进行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家庭特征变量及政策经济变量方面,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挖掘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对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整理潜力进行测算。本研究以赤壁市的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工程技术因素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修正指标体系,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的理论整理潜力进行系数修正,得到更接近于工程标准的现实整理潜力。研究表明:赤壁市1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为283.03 hm2,综合挖潜系数为0.061,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差异较大。研究认为: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工程技术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整理潜力进行自然和社会经济修正,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根据驱动因素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显著影响因子、较为显著影响因子和不显著影响因子三类,并对各类别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重庆市永川区2个街道、3个镇的实地走访调研和388份有效问卷发放与回收,运用调查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民社会保障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充分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善农民就业环境等措施来保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健康、有序、协调、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基地.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黔江区石会镇为例,通过景观生态学理论和Map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9年该镇的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原则,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模式,为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提供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301-307
由于土地利用分类中缺乏农村宅基地的用地类型,中国目前尚缺乏全国尺度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估算结果,不利于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和部署。笔者建立了依据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推算法、户均宅基地标准法和农村人口等比例缩减法3种方法,估算了中国2020年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研究表明:(1)2020年,依据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推算法测算的宅基地整理潜为239.05×104 hm2,户均宅基地标准法的测算结果为597.50×104 hm2,农村人口等比例缩减法的测算结果为130.36×104 hm2;(2)户均宅基地标准法测算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由于缺乏对农村宅基地整理中自然、经济、社会限制性因素的考虑而明显偏大,综合修整后,该方法测算的中国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约为191.20×104 hm2;(3)统筹考虑各种测算方法的结果,中国2020年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约为200×104 hm2。空间上,中国农村宅基地的整理潜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区域;相对而言,东北区和西部地区的整理潜力较小。各省份中,山东、安徽、河南、江苏、辽宁、黑龙江等省份的整理潜力较大;西藏、青海、上海、福建、海南5个省份的整理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2.
农村住宅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198-203
为了探讨中国农村住宅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其对宅基地利用的影响。依托农户调查数据和农村住宅功能的历史演变分析,揭示了农村住宅功能和住宅形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具是当前农村住宅功能的主要特点,其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农村住宅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兼具程度具有区域上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住宅的生产功能将逐渐弱化,农村宅基地的利用会趋向集约。此外,农村宅基地面积与住宅功能比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以运用功能比推算合理的宅基地面积标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以伊通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研究对象,围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选取14个影响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得出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系数。运用评价系数计算出农村居民点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1)截止2015年,伊通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为3031.10 hm2,整理后可新增耕地系数25.02%;(2)各乡镇评价系数介于0.19~0.61之间,营城子镇评价系数最大,为0.61,新兴乡最小,为0.19;(3)在整理时序上,将可实现潜力与新增耕地系数综合考虑,应优先重点安排潜力大,新增耕地系数大的乡镇。  相似文献   

14.
Wei Yu  Xiao Lu  Enru Wang 《Growth and change》2020,51(3):1259-1276
Based on surveys conducted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interests of rural residents to move to and settle in citie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motivate or discourage their potential settlement changes. Results of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villagers' urban settlement preference was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and occupation. Overall, the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rights” (collective ownership, land contract right, and land use right) associated with rural land has strengthened the urban settlement preference of rural residents. Nevertheless, we did not fi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land transfer and the preference for urban settlement. For villagers who expressed interest in urban settlement, better job opportunities,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higher income are the leading “pull” factors that would attract them to cities. The attachment to rural life, high living costs, and high housing prices in cities were the top concerns for villagers who did not want to move.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villagers' desired urban destinations changed with the changing land parameters, indicating that the outcomes of China's rural land reforms may not be aligned well with the policy goals laid in the country's 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ns.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进行内涵剖析,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效益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分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结果:(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景观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通过对重庆市荣昌县1个街道、2个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社会、生态景观效益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议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的标准化指标评价体系和效益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土地价值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农村土地借助土地流转与整治平台被不断盘活,而土地流转与整治过程诱发的农村土地价值转移和转化,促使农村土地价值体系构建成为目前土地利用决策和耕地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耕地价值和宅基地价值两个层面,论述了农村土地价值构成体系与估算方法。研究表明:(1)耕地价值体系框架已成型,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展权价值、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等物质价值和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馈赠价值等精神价值。但由于对土地价值认知的不足,通常重经济价值、轻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而忽略发展权价值与精神价值;(2)宅基地价值体系尚不清晰,从产权价值和资源价值来看,其亦可分为承载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权价值;(3)从估算方法来看,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在耕地价值估算中应用较为成熟,但宅基地价值估算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定性探讨。为此,农村土地价值体系重构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产权和土地利用形式上的特殊性,进一步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内涵,而农村土地价值测算中应显化土地发展权价值,并借鉴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研究成果,创新宅基地价值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南省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使其居民点的分布格局更加合理。从靖州县199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提取出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及查询统计功能,将靖州县居民点矢量数据进行剖析统计,对其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以及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选用景观指数来表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靖州县农村居民点规模正不断减小;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显著;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一部分还分布在不太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建设急需规划和调整。说明靖州县农村居民点需要从统一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逐步迁并等3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空间格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肖轶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7):267-271
本研究随机选择了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李市镇、杜市镇、吴滩镇和柏林镇等5个镇的7个村的380户农户,对其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表示如果有个人或公司愿意流转他们的土地且价格合理,他们都愿意流转土地。同时,针对研究区农户的搬迁意愿进行调查后发现,只要拆迁补偿合理,解决农户的安置房和社会保障问题,多数农户是愿意搬迁的。由此可见,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闲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以文登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运用历史回顾方法探讨了文登市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1990-1996年间文登市农村宅基地闲置面积的扩展以点状扩展为主;(2)1996-2006期间文登市农村宅基地闲置面积以面状扩展为主;(3)在1990-1996-2006时段内,文登农村宅基地闲置扩展贡献率和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环山办、汪疃镇和龙山办地区;(4)人口减少、经济发展以及宅基地管理政策不完善,是文登农村宅基地闲置扩展的主因;最后认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实现宅基地流转,是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