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深圳市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市城市绿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针对绿地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乔木、灌木)及不同土层深度(0~30 cm、30~60 cm),利用Guelph入渗仪现场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绿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差,饱和导水率不良及以下等级高达63.42%;乔木上层土壤及灌木上层土壤饱和导水率较高,均显著高于各自下层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绿地土壤砂粒含量较高,平均达52%以上,土壤容重偏高,平均为1.62 g/cm 3。土壤质地可显著影响土壤入渗特性,砂粒含量越高,土壤渗透性越好(P<0.01),容重、含水率、砾石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负相关(P<0.05)。深圳绿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差,未来可考虑降低压实程度、提高土壤砂粒含量来改良土壤渗透性。 相似文献
2.
粮食物流是粮食商品流通的重要内容构成,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粮食物流服务水平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的重要路径。阐述了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与粮食流通成本控制的关系,分析了粮食流通运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构筑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进一步有效控制粮食流通成本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与物流问题早已引起中国花协的高度关注。中国花协市场与流通分会也在积极地筹备成立中。协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现代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专业性花卉物流体系,成立花卉市场流通行业组织。 相似文献
4.
粮食流通的实现速度和粮食商品实体运动效率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粮食市场结构和运作模式,优化、完善的粮食市场结构与模式对于科学组织粮食流通,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和粮食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粮食流通运行与粮食市场结构、模式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粮食市场结构体系现状和国内外粮食市场运行衔接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粮食市场结构与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就进一步优化完善粮食市场结构,构建符合国情的粮食市场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孕穗期水稻叶温与水分状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yadonghan@.com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214-214
通过实验研究了孕穗期叶温与水分条件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高于叶温;不同处理蒸散量的日变化主要与叶温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不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越少,蒸散量也相对较少,叶温也就越高;叶水势可以反映作物水分状况,叶温越高,叶水势越低。叶温和蒸散量反映植株水分状况的时间应在11:00—15:00时,这主要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有关。通过对产量结构的分析,得出水孕穗期受到一定的水分胁迫对穗重影响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和穗粒数,对穗长没有影响。第一批处理约有一天的水分胁迫,第二批处理也只有几个小时的水分胁迫,叶温比对照高1.4~1.8℃,对穗重、结实率和穗粒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水稻孕穗期对水分胁迫较敏感。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变化状况及累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山东济南日光温室蔬菜地表层土壤(0~20 cm)和棚外露地表层土壤,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电导率等土壤养分含量,通过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21.6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15.4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22.4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455.5 mg/kg,pH平均值为7.90,电导率平均值为0.457 ms/cm,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显著高于露地土壤,增幅分别为77.0%,66.7%,472.0%,173.4%,60.9%;而pH低于露地土壤0.23。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积累规律不明显;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pH与棚龄间有明显的累积规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8,0.60,0.6547,-0.7206。日光温室土壤有明显的酸化和盐渍化现象,各种养分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8.
9.
为了建设高效的水源涵养林、正确评价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笔者在广东省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对0~1 m厚土壤层的孔隙贮蓄水分与现实吸持水分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潭保护区中,现实贮蓄水分数量受到土壤总孔隙贮蓄、毛管孔隙贮蓄和非毛管孔隙贮蓄的显著影响,而可有效吸收数量仅受到非毛管孔隙贮蓄的显著影响。在各显著回归关系中,除现实贮蓄水分数量与非毛管孔隙贮蓄表现为负的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揭示洛南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为指导该县连翘种植科学施肥和服务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统计学原理,在土壤样品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探讨分析该县土壤养分状况和主要养分指标空间变异趋势。研究表明:洛南连翘种植区土壤pH值多为中性;有机质整体较缺乏,尤以东南部地区缺乏明显;氮素从北到南呈减少趋势,东南部地区含量较缺乏;速效磷为适宜水平,从西向东呈减少趋势,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速效钾含量较高,从西向东、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中铁较丰富,锰、铜、锌处于适宜水平,硼较缺乏。研究结果可供布局连翘种植基地及连翘种植合理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明影响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限制因子,提高城市绿地在雨水径流调蓄中的作用,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合肥居民区、公园、道路绿化带(市政绿地)和文教区(校园)等不同类型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与质地、容重和空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入渗速率在0~40 min内下降较快,90~100 min后趋于平缓。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呈现:公园绿地(2.42×10-5 m/s)>市政绿地(2.10×10-5 m/s)>小区绿地(0.62×10-5 m/s)>校园绿地(0.56×10-5 m/s)的规律。土壤稳定入渗率属于快和较快级别的占21.1%,中等及较慢等级的占78.9%。合肥市绿地土壤黏粒平均含量在37.6%~44.7%之间;土壤容重在1.22~1.68 g/cm3之间,均值均大于1.40 g/cm3;绿地土壤通气孔隙度在9.21%~17.6%之间,其中小区绿地(14.1%)>市政绿地(13.9%)>公园绿地(13.7%)>校园绿地(11.3%)。研究结果为合肥市城区绿地土壤消减城市面源污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尺度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绿地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开展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特征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长沙城市绿地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探讨景观格局与连通性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粒度增加,各景观格局指数均具有尺度效应,且具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尺度转折点;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本研究中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是80~90 m。(2)斑块的相对重要性尺度效应不显著。随着物种运动能力越强,斑块分级的尺度效应减小。连通性指数IIC和PC值也不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3)长沙市绿地景观的连通性不高,景观中连通性重要值较大的大型斑块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有待今后规划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干扰对城市绿化用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压实对城市新建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西安植物园新园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壤压实程度的不同以及地表植被的差异进行区域划分,对不同区域内的土壤分层采样,并进行土壤容重、孔隙状况、水分常数等物理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压实程度的增加,土壤各层次间的发生规律发生了改变,土壤出现退化现象。研究区域内的土壤容重偏高,平均值为1.52 g/cm3;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偏低,平均值分别为44.71%、12.81%、15.46%、20.77%、20.7 mm/h。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自然含水量、饱和导水率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气孔隙度与饱和导水率、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压实对各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表层土>浅层土>深层土,人为践踏产生的压实只影响到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14.
4种城市绿地类型缓解热岛效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城市不同绿地类型缓解热岛效应的效果大小,在长沙市城区选取4种典型绿地类型的样地及其相邻裸地,进行实地观测获取温度和湿度数据,通过分析,结果表明: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都是乔木林>乔灌林>灌丛>草地;乔木林、乔灌林、灌丛和草地的温度变化指数分别是7.32、6.59、5.33和4.10,湿度变化指数依次为16.87、13.23、9.42和7.61。结论表明: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内部结构和垂直结构不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不一样,长沙市4种典型绿地类型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大小排序是乔木林>乔灌林>灌丛>草地;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长沙市应加大乔木林、乔灌林建设的面积,减少灌丛和草地建设面积。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urban green space on regulating urban rainfall-runoff pollution, the simulated test of soil column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runoff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soil depth and groundwater, and hydraulic loading rate and residence time on reducing the pollutants by green sp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een space has a good and stable ability to reduce three stormwater runoff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which COD are 68, 137 and 550 mg/L, TN are 3.01, 7.51 and 30.06 mg/L, TP are 0.29, 0.69 and 2.73 mg/L, and NH+4 are 0.44, 1.61 and 2.19 mg/L respectively, with 3.5, 3.0 and 2.5 cm/h hydraulic loading rate respectively and continuous inflow 1h. The pollution reduction rates of COD, TN, TP and NH+4 by green space reach to 41.52%, 78.96% and 84.68%, 50.21%, 70.23% and 60.91%, 73.18%, 95.88% and 94.99%, and 62.72%, 55.16% and 69.98% respectively. Restricted by the soil reaeration capacity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cover on pollution reduction rates of COD and TN is not significant. With the rainfall-runoff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pollutant reduction rate of green space shows a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The reduction of green space on the stormwater runoff pollution mainly occurs in the soil depth of 35~65 cm. The reduction rate of each pollutant for the low, medium and high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level decrease with the hydraulic loading rat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6.
17.
18.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构建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宏观上要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在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的指导下,构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的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体系;中观上要根据避险时序及空间关系等要素,对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隔离缓冲绿带等各级防灾避险绿地进行定量定位的合理布局;微观上要对每一块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隔离缓冲绿带进行深入与细化设计,共同构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布均衡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