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目标出发,系统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绩效,针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的高成本、低效率、结构不合理、抵御风险能力弱的当务之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加快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希望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以广西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目前政界、学界、舆论界等一言以蔽之曰:农民。仔细推究起来此说欠妥。我认为不论是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其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力,社会组织是主推,这三种力量各司其职,合而为一,共同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第一,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是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国家行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不断深化对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搞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门头沟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的自主性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郝堂村近三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把农村互助金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二是政府、民间公益组织、乡村基层组织的协同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要为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将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这也为农民增收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对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情况的把握,结合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抽样调查资料作出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出种植业发展面临的困局,最后从发展二三产业、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提出农民增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部署。必须注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这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业是当今农业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创业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活力的集中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和根本保证。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将一批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者、农业食业领办人,培育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或企业法人,将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成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由传统的农民身份向业主、老板、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可提高农村自身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短缺,特别是发挥骨干作用的创业人才,人才强国战略如何真正落实刨“三农”中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开展农民创业教育,促进农民创业活动,提高农民创业能力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合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合作组织,阐述了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培育创业型农民,是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助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地方政府特别是镇村组织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创业型农民的培育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历史短,还没形成规模。我国2007年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近些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本文从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历史短,还没形成规模。我国2007年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近些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本文从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民增收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目前,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面临诸多障碍,必须用建设新农村的高标准,通过完善政策、科教扶持、培植典型等措施,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文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21-16322,16325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内涵、农民和政府的双重主体特征,指出社会主体应该是持有公共权力的国家,自然主体或实践主体则是在农村生产生活即支撑农村社会存在的农民。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双主体地位,其中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权力领域行使公权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非公共权利领域行使私权的主体。概括和梳理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和政府双重主体的作用,剖析了政府和农民双重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农村发展,在农村公共权力领域、社会大环境建设中,政府起主导和主体作用,农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非公共权力领域的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起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是建设好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政府在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责过程中存在着行政观念落后和农民在执行和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和发挥组织优势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婉 《甘肃农业》2008,(2):27-28
在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实施背景、过程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相同之处的基础上,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方面探讨了韩国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的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央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同时有一个明确的提法,就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中央从2003年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之后,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接着2004年的一号文件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出台了六个方面的政策,包括:(1)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2)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3)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f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缺位和政府越位的问题十分普遍;我国提出的“政府主导”建设口号具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压制了“农民主体”的真正发挥。韩国的经验告知我们,只有真正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当前,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坚持教育农民、发展农民组织,来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具体参与者和具体受益者。因此,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民科技成果转化队伍,是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政治与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