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白色污染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尤其在农业生产上,塑料农膜应用越多,造成的污染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引进了一种能自动降解的液态地膜,并在不同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地膜能自动化解,解决了塑料地膜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液态地膜具有增温、保墒、  相似文献   

2.
白色污染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尤其在农业生产上,塑料农膜应用越多,造成的污染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引进了一种能自动降解的液态地膜,并在不同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地膜能自动化解,解决了塑料地膜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液态地膜具有增温、保墒、  相似文献   

3.
冬去春来,又一个新的生产季即将开始,备耕时有问题?快来关注12316金农热线大讲堂,为您解决春耕备耕即将遇到的难题。春耕备耕农资先行【地膜】灯塔市灯塔乡张先生拨打12316咨询:农业生产中有可降解地膜吗?农资专家介绍,有。降解地膜是为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新型地膜,由生物降解母料与塑料粒子母料混合生产而成,分为玉米淀粉基生物降解地膜与马铃薯淀粉基生物降解地膜。【肥料】北镇市中安镇杨台村鲍先生拨打12316咨询:种植玉米如何选择基肥?  相似文献   

4.
麻地膜降解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以及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分别在春、夏、冬3个季节条件下观测RC麻地膜、JC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JC麻地膜分别设2层(JC2)、4层(JC4)、8层(JC8)、12层(JC12)、16层(JC16)、塑料地膜4层(P4)、8层(P8)、12层(P12)共9个处理,另设未使用地膜作对照(CK),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在土壤中能充分降解,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降解;麻地膜降解可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孔隙度,改善土壤三相比例,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培肥土壤。麻地膜埋入明显促进红麻根系生长,改善根冠比,提高了植株的养分积累量;红麻的日生长量、株高、茎粗、皮厚以及干物质量均高于对照,红麻干皮产量均明显高于CK,并且有随着麻地膜埋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势。塑料地膜的埋入则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影响了红麻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因此,麻地膜的埋入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观察了5种降解地膜在洋葱、山药、芋头3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洋葱、山药、芋头3种作物生长过程中,与对照普通地膜相比较,5种降解地膜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墒、增温、增产效果.其中,以山东龙兴塑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降解地膜处理效果最佳.综合考虑认为,该降解膜可在灌云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给可降解地膜材料的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比较了2种可降解地膜(麻地膜、液态膜)、普通塑料地膜和露地栽培对土壤水分、温度、养分的效应及对蚕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麻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和蚕豆生长的影响与普通塑料地膜相当,均使0~20 cm 土壤水分含量、地表及地下5 cm、10 cm 土壤温度、碱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有机质、叶绿素含量等明显高于露地对照(p <0.05),使蚕豆出苗率提高,生育进程加快,株高、有效枝和单株荚数增加,产量比对照提高21.65%;液态地膜在蚕豆生长前期地膜效应显著,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受到环境影响较大,降解加快,保温、保水效果差,与露地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麻地膜与普通塑料地膜在土壤保水、保温、养分增加及对蚕豆生长的影响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相互间没有明显差异,降解麻地膜可以替代普通塑料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肥力保持和农作物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可降解麻地膜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番茄成熟期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处理下番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麻地膜处理对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没有显著影响,而塑料地膜处理显著降低了水解氮、有机磷和速效钾含量。覆膜处理未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麻地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节细菌属、糖霉菌属和鞘脂菌属等与土壤碳降解相关细菌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碳循环过程;塑料地膜显著降低了节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和丰佑菌属等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覆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处理均显著降低了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而麻地膜处理显著增加了支顶孢属等抑菌真菌的相对丰度,抑制了土壤中病原真菌的繁殖。土壤速效钾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麻地膜可以增加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改善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8.
液态降解地膜在春播脱毒马铃薯生产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变脱毒马铃薯结薯性状、不用人工放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可以取代塑料地膜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167-169
由于塑料地膜连年使用,并且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地膜残留日益增加,"白色污染"日趋严重,这对花生的可持续生产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使用液体地膜,既节省开支,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有极好的浸润性,能把土壤表面全部覆盖,有保水增湿的作用,极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配合吸水材料,就能长时间保持土壤水分。植物的幼苗长出时,可自行将膜顶破,膜会自动降解,变成腐植酸肥料,翻压入土后,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加剧,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普通塑料地膜与2种不同厚度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降解状况及对土壤温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在覆膜17~22 d后进入诱导期,60 d后逐渐进入破裂期,130 d左右进入崩裂期。在棉花生长苗期,生物降解膜膜内增温缓慢,白天平均土壤温度普通膜分别高于18μm降解膜和15μm降解膜膜0.8℃和6.2℃。但夜间降解膜膜内平均温度较稳定,保温效果好,膜内温度高于普通地膜1℃左右。18μm聚乳酸降解膜与普通膜相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15μm聚乳酸降解膜使棉花减产8.9%。研究表明,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厚度选为18μm较为合适,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可满足棉花的生长需要,有望替代普通地膜在农田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安徽农业科学》2020,(4):40-42
[目的]进一步研究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减少白色污染。[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地膜的降解进程,并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花生处理对花生生育时期、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不覆膜相比,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更能增加花生出苗率,加快花生生育进程;不同地膜的降解速度按由快到慢依次为降解1号、降解2号、降解3号,其中降解2和3号最后未完全降解。不同处理的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降解2号处理、降解3号处理、降解1号处理、不覆膜处理、普通地膜处理;0.01 mm厚度的普通地膜影响花生果针下扎穿透地膜入土和荚果发育,从而造成减产。[结论]花生较宜采用降解2号地膜,但0.01 mm厚度普通地膜不宜全生育期覆盖。  相似文献   

12.
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哈椒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玉米和水稻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性能,并完善其制造工艺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以裸地作为空白对照,实施玉米秸秆纤维地膜、水稻秸秆纤维地膜和传统塑料地膜4个处理覆盖栽培哈椒小区多重比较试验,研究秸秆纤维地膜的抑草、增温、保墒和降解性能及其对哈椒植株高度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水稻秸秆纤维地膜间的抑草、增温、保墒性能无显著差异,分别在68和110 d内完全降解;两种秸秆纤维地膜抑草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塑料地膜的;秸秆纤维地膜与传统塑料地膜的保墒性能无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裸地的;秸秆纤维地膜覆盖处理的地表及地下10 cm土壤总积温与裸地对照无显著差异,极显著低于传统塑料地膜的;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哈椒的植株高度和产量显著高于裸地的,与传统塑料地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填埋试验法,对Nature M.T环保地膜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填埋60 d后,Nature M.T环保地膜的降解率达37.77%,常规聚乙烯农膜的降解率仅为1.02%,可见,Nature M.T环保地膜比常规聚乙烯地膜更容易降解。本研究为Nature M.T环保地膜在果蔬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液体地膜在玉米上的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地膜也叫地面液膜,是中国农科所土肥所、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经过数年研究的一种高科技新产品。液态地膜就是液态地膜的水溶液用喷雾器施于地表,干燥后即可形成多分子层化学保护膜。该保护膜对于土壤起到固定表土,增温保墒的作用。并具有保水、增温、保墒作用,还可以自然降解,解决了塑料地膜白色污染问题。2010年宁安农场第三管理区在玉米上进行了液态地膜试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温州农业科技》2010,(1):48-48
博龙·禾美特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是中意技术通力合作。通过10年艰苦努力终于研发成功的。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高科技新产品。该液态地膜是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而成,通过在农田喷洒成膜.可以在很多领域替代农业和园艺业中普遍使用的塑料地膜。该地膜集农药、肥料、地膜于一身,能省工省时,增产增收,改良土壤,容易降解,生态环保。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膜下滴灌棉田覆用降解地膜的保温保墒效果,通过田间试验,设DM1(普通聚乙烯地膜)、DM2(低降解率地膜)、DM3(中等程度降解率地膜)、DM4(高降解率地膜)4个覆膜处理,对各处理的地膜降解率、地温、土壤含水量、棉花产量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地膜不同降解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各生育期地膜降解率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膜降解率与土壤温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花期、花铃期、盛铃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相关系数在盛铃期达到0.924 9的最高值;地膜降解率与土壤含水量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各生育期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是:花铃期(0.980 2)盛铃期(0.978 9)花期(0.771 2)苗期(0.703 4)蕾期(0.695 6)。说明,地膜不同降解率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地膜降解率与棉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且地膜降解率高低对盛铃期地温影响最大,对花铃期土壤保墒作用调控最强。为实现环境和产量的双赢目标,在生产中选择适宜降解率的降解地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性能、增温保墒效果,及其对烤烟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与普通地膜没有差异,能够满足机械化覆膜的要求;其降解性能较好,不同配方的地膜降解速率不同;在降解破裂前的增温保墒效果与普通地膜相同,对烟株的生长发育和烟叶的经济效益无影响,并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积极作用。总体来讲,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具备普通地膜的功能,能够满足烤烟生长发育需求,可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性能、增温保墒效果,及其对烤烟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与普通地膜没有差异,能够满足机械化覆膜的要求;其降解性能较好,不同配方的地膜降解速率不同;在降解破裂前的增温保墒效果与普通地膜相同,对烟株的生长发育和烟叶的经济效益无影响,并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积极作用。总体来讲,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具备普通地膜的功能,能够满足烤烟生长发育需求,可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和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以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聚乙烯塑料(PE)地膜为处理,在南疆四地州主要棉区和玉米种植区,开展降解地膜大面积应用试验与示范,系统分析了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以及对作物产量、土壤温湿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为先出现裂纹,然后出现孔洞,最后破碎成小块,中间伴随着地膜变薄、变脆。巴州棉花降解地膜出现碎裂期的时间较阿克苏提前4 d,喀什玉米出现大裂期的时间较和田地区提前7 d;但同一作物不同地区之间降解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降解地膜降解处于诱导期之前,除巴州棉花降解地膜膜下5 cm的平均土温低于PE地膜外,四地州棉花和玉米降解地膜膜下5 cm和10 cm的土壤温湿度均高于PE地膜,但两种地膜的土壤温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收获期和播种前土壤养分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巴州和阿克苏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的棉花产量分别较PE地膜提高8.33%和6.48%,喀什与和田地区玉米分别较PE地膜提高3.67%和14.97%,但两种地膜的作物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降解地膜降解性能良好,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与PE地膜相当,以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代替PE地膜应用于南疆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对作物和土壤环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地面覆盖薄膜,主要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病虫害侵袭,从而促进植物生长。随着地膜应用面积的增加,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快对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和应用,对构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均比露地栽培增产;在覆膜138天左右时,即可降解;地膜越薄,降解速度越快;同一种厚度的地膜,白膜的降解速度比黑膜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