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杂交水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稻生育期和相同二化螟虫量下,杂交稻损失大于常规稻,早稻损失大于晚稻。并用改进的二化螟防治指标计算方法算出杂交早、晚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经检验,比传统的计算方法算出的防治指标准确、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品种简介湖北省种子管理站(430070)向子钧最近由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6大作物12个品种,其中包括水稻品种4个,即早稻博优湛19,中稻Ⅱ优501,晚稻汕优晚3、晚稻“金优928”;玉米华玉4号,鄂玉9号;油菜华(油)杂4号,华...  相似文献   

3.
安庆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症状类型、症状表现时间、不同时间种植类型水稻发病差异、当前主要发病品种(或组合)、白背飞虱在本地发生规律、田间病丛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有典型和非典型、重症和轻症之分;在双季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混栽地区,以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发生较普遍,早稻发病较轻,这与白背飞虱在本地的发生期同各种时间种植类型水稻易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有关;不同类型水稻发病程度不同,籼型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梗、糯稻,似与白背飞虱嗜食杂交稻的习性有关;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如奥两优28、华安3号等部分品种发病严重;病丛(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4.
从对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分蘖斯二化螟害枯心丛的考察发现:杂交早稻成优49每丛1—7株枯心,其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但每丛总粒数、实粒数、产量比对照明显减少,其减少系数随枯心株数的增加而增加。杂交晚稻汕优63每丛1—6株枯心,除千粒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外,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产量均比对照明显减少,其减少系数也随枯心株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福 《植物保护》1993,19(3):10-11
本文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早稻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一、二代发生期也相应提前,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但为二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二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三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此外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转化。  相似文献   

6.
选用湖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15个晚稻品种进行了二化螟抗性鉴定,筛选出S46、T111、T优207、金优207、丰源优299、丰优416、辐优838等7个高抗品种;V111、丰优191、丰源优6135等3个中抗品种;金优桂99、V46等2个中感品种及V227、V644、新香优80等3个感虫品种。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期提前,发生为害程度明显加重,1~4代已连续数年在我区偏重至重发生,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率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而虫伤株率更高,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是早晚稻保苗保穗重点考虑的防治对象之一,化学防治上,我区连续多年选用三唑磷及其复配制剂防治二化螟,其防效逐年下降,各地用户反映不一,为明确几种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以便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我们在早稻上进行了防治第1代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在大冶市生态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高抗、优质、高产的早稻当家品种,从2001年开始,对引种的优质早稻品种进行纹枯病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协优402发病最轻,抗性排名第1;其次是株两优02和金优402,分别排列第2和第3;发病最重是舟903。产量最高是金优402,排名第1;株两优02和金优152并列第2;协优402排名第3;产量最低是舟903。从对纹枯病的抗性和产量等综合来看,协优402、金优402和株两优402较适宜在大冶种植。  相似文献   

9.
正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重庆中一种业公司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18优28属中籼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139.9 d,与对照II优明86相当;株高118.8 cm,穗长25.7 cm,结实率86.78%,千粒重25.7 g;糙米率80.0%,精米率72.2%,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12%,垩白度1.5%,透明度1级,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13.8%,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从水稻二化螟历年基数及为害早稻枯鞘率入手,研究了鄂州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演变规律。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二化螟急剧回升,危害严重,本地耕作制度在80年代由纯双季稻改为单、双混栽是主要原因,农药防效下降、杂交稻引进等本世界是重要原因。防治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为重点的持续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2.
钟蕾  黄文赟 《江西植保》2014,37(3):220-222
选用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于秧苗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并以多效唑及清水为对照,考查了株高、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结果表明: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和多效唑处理株高较喷施清水处理分别降低41.71%、47.32%和28.41%、26.97%,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4.83%、15.69%和37.16%、5.44%;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指标也存在较强的优势;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对水稻具有较好的控高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与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秀水11上的存活率最低,显著地低于在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上的存活率,但超级杂交籼稻协优9308和杂交籼稻汕优10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60日龄时汕优63的分蘖数最多,汕优10次之,辽粳294最少。杂交水稻品种的株高显著高于普通粳稻品种,而辽粳294和汕优63的叶鞘显著短于其它品种。除协优9308与两个粳稻品种无显著差异外,其它三个杂交稻品种的叶宽和叶角均大于粳稻品种。60日龄时杂交籼稻品种两优培九叶鞘的维管束间距最宽,辽粳294的维管束间距最窄,但其维管束直径最大。辽粳294和秀水11叶鞘硅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几个籼稻品种。被二化螟幼虫危害后,除汕优10叶鞘的维管束间距略有下降(-0.28%)外,其它几个品种的叶鞘维管束间距均增大,其中辽粳294增幅最大,为33.33%。而维管束直径和硅细胞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硅细胞数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5.
以5个西瓜品种为试材,通过不同的猪、牛、羊粪有机浸提液配比设置了3个有机营养液配方处理,品种和营养液二因素组合共15个处理(T1~T15),测定各处理西瓜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共8个指标,比较各处理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处理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得到高品质的有机营养液和品种组合。结果表明:营养液和品种耦合对各处理西瓜品质指标的影响极显著;T9处理(即品种Z3与配方P3耦合的处理,用Z3P3表示,下同)还原糖含量最高,为57.7 mg·g-1,T7处理(Z3P1)还原糖含量最低,为26.0 mg·g-1;T6(Z2P3)、T13(Z5P1)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3.6、33.9 mg·g-1,T7(Z3P1)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为14.5 mg·g-1;T6(Z2P3)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4.0%,T15(Z5P3)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为11.4%;T5(Z2P2)处理Vc含量最高,为16.7 mg·100g-1,T4(Z2P1)处理Vc含量最低,为9.7 mg·100g-1。利用因子分析得到得分排名前3的处理是T9(Z3P3)、T11(Z4P2)、T6(Z2P3)。当施用有机营养液配方3时,2011WH0045、2011WH0053两个西瓜品种产量及品质较好,当施用有机营养液配方2时,2011WH0057西瓜品种产量及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及品种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水分胁迫下12个玉米品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表明,各品种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宁玉309、辽单565、郑单958、大民338四个品种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较高水平;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值的差异在水分胁迫下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过12个玉米品种生理生化指标值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辽单565、郑单518、北育288及大民338聚为一类,它们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抗旱性强;郑单958、益丰29、铁研124及秀青74-5聚为一类,它们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较低,丙二醛含量较高,抗旱性弱;宁玉309、大丰26、冀玉10及抚玉8号的各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居中,抗旱性中等。结果表明:辽单565和大民338两个品种在具有较高抗旱性基础上,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达到较高水平,达到了节水、抗旱、增产的目标,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河南黄淮麦茬稻区适宜旱稻品种 及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河南黄淮麦茬稻区种植的优良旱稻品种,建立适宜的旱稻鉴定评价体系,利用河南地区主要推广的23个水、旱稻为材料,于旱棚内旱直播种植,在孕穗期和成熟期对植株形态、生理生化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高产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分蘖数、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基粗分别是低产品种的2.46、1.78、1.17、1.57和1.18倍,分蘖数、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基粗与旱田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旱田产量和分蘖数可以作为河南黄淮麦茬旱稻的评价指标,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基粗可以作为辅助指标。初步筛选洛稻998、徐旱702、原旱稻3号和郑旱2号为适宜推广的高产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9.
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日渐普遍,特别是杂交稻三系制种田的不育系受害尤为严重。本病可由种子和土壤传染。经测定,在水稻收获后田间每克表土有冬孢子1666.5—12499.8个,制种田可高达48121.2—109367.3个。菌源可在土壤中积累,致使病害逐年加重。试验表明,病菌可以从花器侵染,因而品种发病差异与品种颖壳开放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开放时间长的品种受病菌侵入的机会多,发病重。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10%盐水或泥水选种,防病的效果分别可达93.24%和80.42%;在水稻开花初盛期和盛期喷布多菌灵各1次,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Weedy rice is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It ha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dentify it as a weed. Its important weedy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early and heavy seed shattering,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to control. Weedy rice has not been reported to be an important weed problem in transplanted, flooded rice. However, the shift to direct‐seeded rice (DSR) due to water issues and high costs of labor has increased reports of weedy rice becoming an expanding important problem in Vietnam, Malaysi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growing adoption of DSR in Asian countries will result in the rise of weedy rice as one of the top troublesome weeds in rice production. Early and recent surveys in the Philippines have indicated the urgent need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weedy rice among farmers to all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umber of effective location‐specific we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se surveys and other studies conducted since weedy rice was first reported in 1991 confirmed that weedy rice and grass weed species caused major problems in DSR areas. About 35% of the 4.56 M ha harvested area in the country is planted with DSR. As cultivated and weedy rice are close relatives,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implement management options very early in crop growth. Howeve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traits of weedy rice can help develop a holistic approach toward effective and economic we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