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HI)提高了小麦产量(GRY)。要进一步提高GRY就必顺通过群体产量(PMY)来实现。提高PMY也应提高非籽粒部分的产量(NGRY)。本研究测定了20个具遗传差异的小麦基因型的群体产量(PMY)变异。并分析了群体产量的构成籽粒产量(GRY)非籽粒部分产量(NGRY)。在两种生产系统下,于1989年和1990年在尼泊尔的Rampur重复进行了田间试验。年度和生产系统对PMY。  相似文献   

2.
小麦群体理论产量剖析的育种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小麦群体理论产量的构成模式Y=Ymax-KS^2的育种学范畴内诸如群体结构优化,育种目标确定,育种途径选择,高产品种类型的标准,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等问题,从群体产量的理论构成角度作明析的阐述,形成了吻合于生产实际而又截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麦群体理论产量构成的数学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群体理论产量(y),从构成了可以剖分为群体极值产品(Ymax)与群体剩余产量(△)两部分之差,其数学解析式为:Y=Ymax-KS^2。  相似文献   

4.
小麦群体理论产量(y),从构成上可以剖分为群体极值产量(Ymax)与群体剩余产量(Δ)两部分之差,其数学解析式为:Y=Ymax—KS2。  相似文献   

5.
依据小麦群体理论产量的构成模式Y=Ymax—KS2,对育种学范畴内诸如群体结构优化、育种目标确定、育种途径选择、高产品种类型的标准、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等问题,从群体产量的理论构成角度作了明析的阐述,形成了吻合于生产实际而又截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晋中晚熟冬麦区小麦高产群体结构的产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晋中晚熟冬麦区长期以来生产上存在播量过高、拔节期群体发展过大 ,极易造成倒伏、减产、品质降低和品种退化 ,导致水肥效果不能充分发挥 ,阻碍生产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对晋中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目前大面积中等肥力的耕地上 ,土壤肥力是决定群体产量的首要基本因素。不同肥力应配比不同的群体结构才能有效发挥肥力效果。适宜晋中不同的肥力密度应是“低肥宜密、高肥宜稀、中肥取中”。具体掌握是低肥超常量播种、中肥常量播种、高肥采用半精播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小麦品种‘扬麦11’在崇明东滩盐碱地栽培的高产群体茎蘖特征和产量结构,收集整理了2012~2014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产量类型的群体建成茎蘖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崇明盐碱地区‘扬麦11’小麦高产(≥6000 kg/hm~2)群体适宜基本苗和最高茎蘖数为预期有效穗数的0.40~0.46倍和2.4~2.7倍为宜,小麦群体成穗率40%以上;不同产量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高产小麦群体应在稳定适宜穗数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以争取粒数为主攻目标。对不同产量类型中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获得不同产量类型目标的产量构成因素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麦群体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遗传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相关系数、遗传通径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对11个小麦品种群体的5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它性状与小区产量相关系数未达显著水平。育种中应把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目标,兼顾穗数、千粒重,株高以80~110cm为宜。  相似文献   

9.
小麦群体产量性 状的相关与遗传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关联RIL群体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潍麦8号/烟农19和潍麦8号/济麦20构建的分别含229和485个家系的两个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三个环境下对12个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单株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每穗小穗数、株高和加工品质正相关,与蛋白含量等营养品质负相关,与抽穗期和开花期无显著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每穗小穗数和株高正相关,而单株穗数与每穗小穗数负相关。穗粒数与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负相关,与吸水率和硬度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品质性状负相关,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千粒重与蛋白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增加产量与提高蛋质白含量等营养品质确实存在矛盾,但高产和优良的加工品质不矛盾,二者可以协调。在育种中,可以通过调节产量构成因素实现与营养品质的协调,如千粒重和湿面筋含量可以共同提高。此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群体中略有差异,在不同环境中变化很大甚至相反,说明性状间的相关性受到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如土壤、气候、前茬等)及其互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江苏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明确提高产量的调控途径,以小麦品种扬麦25为材料,分别在江苏省扬州市和兴化市两地种植,设置高密无氮(Y0,基本苗300×104株·hm-2,不施氮)、高密高氮(Y1,300×104株·hm-2,施氮300 kg·hm-2)、低密中高氮(Y2,15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中小麦的适宜群体配置模式,设置20 cm-20 cm(R1)、12 cm-12 cm-12 cm-24 cm(R2)及13 cm-20 cm(R3)三种行距处理方式和120 kg·hm-2(S1)、157.5 kg·hm-2(S2)及195 kg·hm-2(S3)三种播量,研究了行距和播量对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因小麦生育时期的变化而不同。在孕穗至开花期, R1S1处理的小麦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及气孔导度(Gs)高于其他处理,开花期后R2S2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光合优势。其中,R2S2处理的小麦LAI、叶倾角(MTA)在开花期后高于其他处理,在花后10 d之后其SPAD、Pn值最高。在不同处理中,R2S2处理产量最高,这主要归因于其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高产的最佳群体配置是行距12 cm-12 cm-12 cm-24 cm和播量157.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氮肥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数量的氮肥不同的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很大。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重施氮肥,没有增产效果,而以重施基肥,适量追肥,基追比例8∶2或7∶3为宜,适宜的追肥时期应在拔节前后。  相似文献   

14.
引言谷物播种量的研究由来已久。1928年,Engledow曾用抛物线来表示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和小麦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存播种量为127公斤/公顷时产量最高。过去的十年里发表丁许多有关播种量的论文,其中绝大多数的试验工作是在大田中进行的,有些是在盆钵,或在微小区中进行的。许  相似文献   

15.
氮肥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数量的氮肥不同的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很大,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重施氮肥,没有增产效果,而以重施基肥,适量追肥,基追比例8:2或7:3为宜,适宜的追肥时期应在拔节前后。  相似文献   

16.
拔节期重施氮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拔节期重施氮肥,可以显著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植株基部节间的重量、充实度和次生根条数,提高植株抗倒、抗旱能力;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稳定的成穗数;明显改善中后期光合性能,减少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显著提高产量的作用。但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拔节期追施氮量对小麦群体性状的改善效应和增产效果不同,均呈抛物线变化。一般情况下,拔节期追氮数量宜掌握在150~300kg/hm2尿素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拔节期重施氮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拔节期重施氮肥,可以显著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植株基部节间的重量,充实度和次生根条数,提高植株抗倒、抗旱能力;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的成穗数;明显改善中后期光合性能,减少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显著提高产量的作用,但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拔节期追施氮量对小麦群体性状的改善效应和增产效果不同,均呈抛物线变化,一般情况下拔节期追氮数量宜掌握在150-300mg/hm^2尿素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麦产量三要素的产量条件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单个QTL水平上解析产量与产量三要素的遗传基础,利用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的168个家系的DH群体及其遗传图谱,在5个环境下对产量进行了非条件QTL分析和基于产量三要素(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的条件QTL分析,共检测到9个非条件QTL和28个条件QTL。其中,检测到2个主效QTL(QY.sdau-4D和QY.sdau-6D.2),它们可分别解释15.77%和10.16%的表型变异。分别检测到6个"一因多效"QTL和11个微效QTL;其中,QYsdau-4D.2通过影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QYsdau-2D.1和QYsdau-3A.1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不影响穗粒数,即单位面积产量和穗粒数在该位点上几乎没有关联。本研究结果为通过分子设计聚合高产有利基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培育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寻找更多与小麦产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家系),在3个试验环境下进行了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分析,结果在5A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单株有效穗数相关、可以解释10.3%~18.8%表型变异的QTL1个;检测到与主穗粒数相关的QTL8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3B、4A、5D、6B上和连锁群4上(未知具体染色体归属),单个QTL可以解释9.9%~19.9%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单穗粒数相关的QTL11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2A、2B、3B、4A、5D、6B和7A上,单个QTL可解释7.5%~4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千粒重相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2A、2B、3B、4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9.6%~25.7%的表型变异。获得的QTL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