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夏玉米是我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较一般作物生长期短,产量高。夏玉米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及苗期的病虫草害将直接影响后期产量形成,现将夏玉米播种及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选择优良品种选用良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要根据播期、肥水条件、产量水平及灾害情况选用相应的玉米良种。我区是玉米高产区,应选用耐密植、抗逆性强、紧凑大穗型品种,目前适于我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958、伟科702、中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邢台地区夏玉米产量波动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玉米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利用邢台地区17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3—2006年夏玉米单产数据,对夏玉米生产潜力做出估算,以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气象产量,进行了气象要素和气象产量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4818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437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1723kg/hm^2,分别是现实生产力的3.6倍、2.9倍、1.7倍,水分条件是限制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夏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生育期总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象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序列气象因子中,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关,发育关键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沂源县夏玉米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桂琴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98-98,110
通过对夏玉米生育期间热量、水分、光照等条件分析,找出影响沂源县夏玉米产量最关键的气象因子,并提出生产建议,以趋利避害,促进夏玉米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4.
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是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形式,但天津地区热量是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再加之耕作措施不合理,收种时间间隔较长,浪费了大量热量,影响了夏玉米的产量.针对这个阻碍夏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下面提出几种缩短夏收夏种农耗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依托河南省1989—2018年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评估研究区粮食作物单产的时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冬小麦、夏玉米的单产均以趋势性增长为主,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6.3%、59.5%,而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是驱动单产增加的首要因素;冬小麦单产波动存在着准2.7、6、10年的周期性振荡,而夏玉米单产波动存在着准3.3、7.5、10年的周期性振荡;各作物单产的周期性振荡均与环流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由前期环流指数与年份作为预报因子的线性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冬小麦、夏玉米单产的年际变化,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1%、5.3%;河南省夏玉米单产波动对环流指数更为敏感,特别是前一年10月份较高数值的东太平洋/北太平洋涛动(EP/NP)是其单产减少的关键前兆性信号.  相似文献   

6.
分析影响夏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如热量、降水、光照,指出沂源县光照、温度条件较充足,水分条件不足是影响产量提升的主要因子,提出生产建议,以趋利避害,促进夏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密地区气候特点、玉米的用途及夏玉米各个生长期与热量的关系分析,针对夏玉米对热量需求的关系,提出了夏玉米播种时期要适宜、选用中早熟品种等建议,以期促进夏玉米丰产,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9.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 《农家科技》2006,(6):11-11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有三种形式:一是麦林点套夏玉米,二是麦林点套夏大豆,三是麦林点套玉米和大豆。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原因主要是,第一,能提早生育,趋利避害,麦后直播玉米、大豆,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正遇上伏旱,产量不高、不稳;采取麦林点套,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10.
研究华北地区"3414+1"试验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具有显著地一元二次回归关系;夏玉米最高产量时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5.0、4.3、8.7kg/667m2;夏玉米经济最佳施肥量时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5.0、4.0、7.2kg/667m2;建议增施有机肥;夏玉米生产中应该适当增加钾肥投入,稳定氮,可以减少磷肥施入。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雅红 《现代农业》2009,(10):33-34
夏玉米为我区主要品种。因此我们要提高玉米产量,要充分发挥其综合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体制的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因夏季气候条件多变,达到高产难度大,我们采取以下七种方法提高玉米的产量,亩产在500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我区的主要秋粮作物,今年我区夏玉米普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为确保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增加农民收入,对夏玉米加强中后期管理提出以下几条意见: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我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所以玉米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我们发现同等条件下紧凑型夏玉米产量要比松散型玉米产量高10%~15%.紧凑型夏玉米要想夺取9000kg/hm2左右的产量,必须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是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形式,但一些地区热量是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再加之耕作措施不合理,收种时间间隔较长,浪费了大量热量,影响了夏玉米的产量,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种缩短夏收夏种农耗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55-61
倒伏严重影响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本试验2016年分别选用郑单958和DH618于三叶期(V3)割苗、登海618于拔节期(V6)割苗,2017年选用浚单20和登海605分别在V3和5叶期(V5)割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割苗处理夏玉米的生育进程推迟2~8天;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V3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0.7%~6.8%,V5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18.9%~32.4%,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割苗后夏玉米抗倒伏性能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处理提升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降低6.9%~10.6%,穗位高降低16.5%~19.6%;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提高30.1%~34.2%,节间长降低56.2%~58.6%;茎秆小维管束数、皮层厚度和硬皮组织厚度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对其影响大于V3割苗。结论:割苗显著改善夏玉米茎秆形态学特征和力学特征,进而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但是由于割苗后夏玉米生育期内光合产物减少,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并且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因此不宜在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17.
<正>枣庄市台儿庄区夏玉米穗期常常遇到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造成部分夏玉米雄穗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抽雄穗或花粉少、质量差,影响夏玉米授粉,出现有穗轴、无粒或少粒现象,严重降低夏玉米产量。受灾后采取合理补救措施,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产量损失。一、夏玉米穗期生育特点玉米从拔节到抽雄的时间为穗期,台儿庄区夏玉米穗期处在7月上旬末至8月上旬。该阶段夏玉米生育特点是由营养生长(根和茎、叶等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线性拟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1985—2014年共30年的夏玉米单产量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县1985年以来,夏玉米产量趋于直线增长。气象波动指数为0.122 2,占产量变异系数的43.07%。气象因素是影响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之一。播种-幼苗期和雌穗分化-灌浆初期是气象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段。气象产量与6月中旬雨日正相关,与6月下旬降水量负弱相关;与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气温负相关;与8月下旬温差正相关,降水量、雨日负相关,日照时数弱相关。高产栽培要预防和规避花期高温,抗旱除涝。  相似文献   

19.
<正>周口市是黄淮海夏玉米核心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50万hm2。玉米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夏玉米生育期短、需肥量大,合理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措施。周口市在玉米生产中仍存在重氮肥,轻磷肥、钾肥、微肥,盲目选用复混肥,苗期"一炮轰"等不合理施肥现象,造成施肥成本高,产量和效益低。因此,有针对性地试验示范和推广玉米缓释肥对于提高夏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