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五”期间我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大幅度拓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54万km2;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共审批各类水土保持方案20多万个,开发建设项目防治面积7万多km2;生态修复取得突破,全国实施封禁范围达到60多万km2;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水土流失预测预报能力增强;基础工作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与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宣教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总的目标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稳定减少2%,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提出了主要保障措施,明确了2006年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 10年来 ,以“长治”工程为骨干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快速推进。截至 2 0 0 0年底 ,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 2 1万km2 ,其中“长江”工程 12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 8万km2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不断加强 ,建立了一支有 70 0 0名专职监督人员的执法队伍 ,初步建立健全了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的配套法规体系 ,累计对 6 80 0多起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 ,审批水土保持方案超过 4 1万个 ,开发建设单位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 35 0 0多万元 ,补偿费 370 0多万元 ,自行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费累计超过 6 7亿元 ,取得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好经验。  相似文献   

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1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水土保持法深入实施,全国共出台县级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规3 000多个,生产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万km2;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km2;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km2;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加强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山丘区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实施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分区防治、项目带动、生态修复和科技支撑六大战略,着力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水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明确了今后15~20年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提出了6项水土保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长江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万km2,监督管理实现突破,累计实施生态修复、封禁保护面积6万km2,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编制完成了一批流域、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和专项规划,宣传教育深入人心。面对中央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战略部署、新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等形势,"十二五"期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强化预防监督管理;切实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有序推动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初步建成水土保持支撑体系。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规划,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奠定基础;强化监督,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快治理,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宣传,不断营造水土保持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万km2,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 060km2;监测覆盖面积累计近70万km2,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86处,各级水保部门累计对1.9万起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十五”“长治”工程的重要经验是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抓点带面。“长治”工程“十一五”工作的重点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长治”工程建设,继续做好世行贷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创新推动重点防治工程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抓好基础工作。部署了2006年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长治"工程实施20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6万km2,有效解决了1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长治"工程的主要经验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严格管理、改革创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监督和重点治理两手抓,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和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流域8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基本建成。提出了近期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土壤侵蚀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市总面积12837.53km2,现有土壤侵蚀面积4427.07km2,占总面积的34.49%。根据监测结果和土壤侵蚀变化规律,分析大连市的土壤侵蚀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土壤侵蚀面积大;二是强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有所增加;三是人为破坏加剧。统计表明,大连市仍然是一个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城市。强度以上级别的侵蚀面积有逐年加重的态势。为此,应继续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主题。强化监督管护职能,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预警机制,对土壤侵蚀实施动态监测;最大限度的遏制人为破坏,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区为龙头,进一步全面推动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年来 ,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38万km2 。全国有 10个城市、134个县、110 0条小流域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在全国 110 0多个县开展了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 ,实施预防保护面积 2 0多万km2 ,累计查处违法案件 6万多件 ,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 17万多项  相似文献   

9.
"长治"工程自1989年实施以来,初步摆脱了长江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困境,显著改善了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广大治理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多km2。工程建设的宝贵经验是:强化行政推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科学防治,拓宽工作思路;强化项目管理,不断创新机制;强化预防保护,坚持依法行政。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提出了当前应抓好的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湖北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6万km2,治理区有6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问题,近10万农民因此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过去"山荒、水浊、地瘦、人穷"的地区,逐步向"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退化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水土保持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湖北水土保持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系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为破坏生态活动,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等各项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传统水土保持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是整个水土保持事业的组成部分,它涉及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水土流失分布形态可是点、线、片、带、块、面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组合,年侵蚀模数比传统水土流失年侵蚀模数大得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治理相结合,其防治投资是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组成部分,概预算要求严格依据国家或各部委的概预算标准进行,效益分析采用企业全额投资的效益评价方法———财务经济评价分析法。  相似文献   

12.
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论述水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生态的概念,认为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是水土生态的重要特征。同时,对水土生态保持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并将水土生态保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态型、自然型、生产型、建设型。从水土生态的高度,从源头上、要素的联系中去认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主动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土保持观念,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将使水土生态保持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变化的分析,认为孙发政提出用"水土生态保持"替代"水土保持"一词是必要的,同时提出了用"水土生态保护"替代"水土生态保持"的新想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2004年,笔者提出了"水土生态保持"一词,随后又撰文多篇探讨其内涵,阐述其意义。结合这些年的生产实践,笔者又对水土生态、水土生态保持的内涵与外延及其意义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希望专家学者指正或争鸣。  相似文献   

15.
绿水概念是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学家Falkenmark于1995年首次提出的,它拓宽了传统水资源的范畴,更新了水资源的思维,引起科学界对水资源概念和水文功能的重新思考。在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严峻情况下,从绿水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概念的全面性,也更加明确了保水的思路和方法,为全面做好水土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水土保持中"保水"的对象就是绿水,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以增加绿水比例,林草措施可以储蓄绿水,耕作措施可以提高绿水利用效率。应完善保水评价体系,加强绿水资源管理,发展保水技术,完整地宣传水土保持概念,树立完整的水土保持意识。  相似文献   

16.
搞好水土保持是防洪减灾的根本途径侯廉隅(湖南省溆浦县水土保持站,419300)1990年6月12日至15日,湖南省溆浦县连续降了三天暴雨,总降雨量320mm。倾盆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山崩地塌,洪水象出海蚊龙洗劫了全县12个乡镇37000hm2耕地,有7...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高度负责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由自然和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水土保持统筹协调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科学配置多种措施,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溆水流域的降水产沙特性及森林滞沙作用曾秋云(湖南省怀化地区水电局,湖南怀化市418000)一、流域概况淑水发源于淑浦县龙潭金子山,河源海拔高程1053m,河口高程125m,流域面积3290km2,干流长143km,坡降19.1%,流经横坡、双江口、松...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石油工业开采、加工和输送3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水土保持有利于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资源的持续效益发挥,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的观点。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实施对保护石油开采区域和炼制加工场地及输送管线周边的生态环境十分必要。水土保持是保护石油安全生产、加工和输送的必要屏障,是促进石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持续发展理论已被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当今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搞好水土保持是实现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水土保持不仅要控制土壤侵蚀,还要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补充土中的养分,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互依存,在工作中不可片面强调某一效益而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