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涵义,介绍我国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从规划的角度构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婕  苏维词  张凤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68-4770
阐述贵州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因子,探讨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气候、土地、水、植物、地形特征、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居所等人居环境因素与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的关系,供园林规划者参考,以期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先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建设部开展的一项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着饮水安全隐患、给排水和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安全隐患.因过境道路和没有村中道路而产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以及因竖向规划不利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这5大隐患。建设部提供的资料同时表明,目前,我国共有300多万个村庄,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拓展地方性知识研究的视角,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该文以榕江县大利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 “田野在地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分析得出:民间信仰使得侗族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村寨格局得以维持;自然崇拜使得能使得“山围水绕、田林相间、寨落山水”的人居环境保留下来;村规民约让大利侗寨的睦邻友好的人居环境千百年来得以持续;生产实践成就了大利村民在生产生活环境和休息游乐环境的民间智慧。  相似文献   

6.
7.
王晶 《农家参谋》2022,(2):10-12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不少现实问题.本文就此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现状分析,探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人民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着重的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含义,重点介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从规划的角度构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彭红  田淑芳 《吉林农业》2011,(5):72-73,75
浅山区是深山区与城市平原区连接的重要区域,研究浅山区土地利用现状,有利于浅山区和城区的和谐发展。本文采用RapidEye数据,对研究区遥感数据,建立了各种用地类型的提取规则,采取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计算机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10.
人居环境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居环境概念人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如人居环境规划模式研究,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以及人居环境建设对策研究等.就人居环境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指出人居环境的概念尚待明确,规划建设问题有待深入,评价体系研究有待完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山地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 认识该区内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方法利用ARCGIS10.2作为处理平台, 分析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选取断层、岩性、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 并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结果3类灾害在距断层0~6km范围内分布最多, 占总灾害个数的86%;在距断层0~2km内灾害点密度达到0.83个/km2, 其敏感性系数(Sci)为1.9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花岗岩分布最多, 其Sci分别为7.05、3.46、5.89;3类灾害受降雨影响具有一致性, 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在年均降水量区间为710~730mm、710~730mm、630~650mm时Sci值最高, 分别为1.14、1.68、0.90;3类灾害在平均坡度5°~15°区间内Sci最大, 分别为0.75、0.53、0.93;崩塌、滑坡在西南方面最易发生, Sci分别为0.37、0.64, 泥石流多发生于流域内, 灾害发生坡向不固定。结论通过对灾害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赋值, 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与栅格累加功能, 得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灾害的敏感性分布图, 对北京山地灾害的发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北京山区华北落叶松林NPP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估算了1974—2010年间北京百花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不同CO2浓度和气候变化情景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出的NPP总体上高于样地实际的测定值,平均值相差范围为-13.61%~23.55%,表现出数值的波浪形年际变化,年际变动率达4.65%;相对于温度变化,降水量是控制华北落叶松林NPP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华北落叶松林NPP对单独的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表现出正向响应,而单独的温度增加不利于华北落叶松林NPP的积累;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和温度增加三因子共同作用有促进华北落叶松NPP增加的作用,各因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闽北林区在山地综合开发、发展经济林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品种、质量、规模、加工、销售等深层次问题。本文阐述闽北经济林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区发展直接影响首都的城市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山区生态文明对北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当地自然资源基础、经济社会条件、人们认识水平等密切相关。阐述了北京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并基于不同区域特征分析了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最终为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估算了1974—2010年北京十三陵油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不同CO2浓度和气候变化情景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所得NPP与实际测定值相差8.9%,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低值高值的波浪形年际变化,年际变动率为30.69%;油松林模拟NPP与降水量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与平均温度无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8);油松林NPP对单独的CO2的浓度加倍、降水增加表现出正向响应,而单独的温度增加不利于油松林NPP的积累;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和温度增加三因子共同作用降低了油松林NPP,各因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快速城镇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人类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绿色宜居生存环境的方法得到推广。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拟演算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对于客观评价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网络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方法】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地区为例,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选取缓解热岛效应、水土保持、固碳释氧、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娱乐6种功能指标,采用径流系数公式计算、MaxEnt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价,识别区域不同服务类型的关键绿色空间位置并提出适宜的绿色空间类型,最后通过构建游憩绿道以及生态廊道加强绿色空间联系,完善绿色空间布局。【结果】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空间分布呈现一定差异性,根据不同区域提供的服务差异划定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保育绿地7种绿色空间类型,新增6条绿道(195 km)连接平原与浅山区,在温泉镇、延寿镇、十三陵镇、峪口镇等村镇构建生态廊道,建立以目标动物保护为目的的线性绿色空间。【结论】绿色空间能够提供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绿色空间规划框架对于加强落实浅山区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山地森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北京延庆山区6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层次土壤的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林分类型之间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均表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均表现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所测5种酶活性在6种林分类型A层表现出聚集分布,以脲酶最具代表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与所测5种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显著相关,而有效磷与各种所测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酶在第1、2主成分中比重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结合相关分析认为,碱解氮与脲酶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9.
就贵州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特征以及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喀斯特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15年3月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白马关河流域内黄梁根桥沟现场调查,收集该区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事件资料,对该沟的物源特征、降雨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参考该区域其他泥石流沟的堆积物,分别进行了泥石流的密度、流速、流量和总量计算;最后对该沟的泥石流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可为该沟以及该区域其他低频率泥石流防治、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梁根桥沟内物源总量为17.99万m3,大部分堆积在斜坡坡脚,严重挤压主沟道。短历时降雨是该沟以及该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条件,当暴雨强度在31.79~40.20 mm/h时,泥石流暴发可能性较大。受物源体影响,该沟为稀性泥石流沟,流速接近5.0 m/s;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为187.41 m3/s,一次固体总量为6.82万m3,超过沟口目前的拦挡坝库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