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茬种植大豆,充分利用前茬玉米残留肥料,为大豆提供前期养分.大豆播种时免施基肥,通过喷施叶面肥来补充大豆后期生长所需养分.该试验验证玉米残肥种植大豆免施基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有效利用玉米残肥、合理减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谈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利用了玉米与大豆两种经济作物的生长特性互补,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本文首先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当前成熟的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种类,最后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不同作物间作可以加强光资源的获取和吸收利用,减少光资源的浪费,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特性、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特征,于2023年在济南市长清区进行试验,共设置单作玉米(MM)、单作大豆(MS)和大豆玉米间作(MSI)3个处理,对单作和间作下的作物生长特性、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大豆玉米间作可以增加玉米和大豆的株高,但是由于种植密度降低会导致大豆玉米间作下的叶面积指数降低。大豆玉米间作显著提升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较单作玉米相比增幅分别为13.80%和2.43%,但是显著降低了大豆有效结荚数、粒数和百粒重,降幅分别为9.66%、10.21%、3.64%。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大豆玉米间作下的净收益最高,单作大豆下的净收益最低,较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相比净收益增幅分别为26.47%和42.89%。  相似文献   

4.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节本增效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玉米的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养分,并有利于蓄水保墒,降低春季干旱对大豆的影响,促进大豆苗期生长;玉米还田的秸秆,经过夏季的雨水影响和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秸秆分解,分解的养分可为大豆后期生殖生长提供较多的养分,同时玉米根部腐烂后,在土壤中所形成的孔隙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水、气的协调比,利于大豆的生长;玉米还田秸秆在土壤表面可减少水失和风失。  相似文献   

5.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节本增效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玉米的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养分,并有利于蓄水保墒,降低春季干旱对大豆的影响,促进大豆苗期生长;玉米还田的秸秆,经过夏季的雨水和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秸秆分解,分解的养分可为大豆后期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氮、磷肥水平下间作大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在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大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温室中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有、无大豆间栽情况下,3种磷肥浓度(100、200、400 mg/kg)、5种氮肥浓度(0、150、300、450、600 mg/kg)处理的玉米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结果表明:大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土壤氮磷肥的施用水平关系较大,在低磷(100 mg/kg)高氮(450 mg/kg)条件下,玉米的株高和地下部生物量受到大豆的较强抑制作用,而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却受到促进;进一步提高磷肥用量后,大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程度减小。结果初步表明,通过调整土壤氮、磷数量和比例可以影响大豆对玉米生长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09-113
以玉米(120 kg/hm~2)、大豆(65 kg/hm~2)单作施氮量为基准,对间作玉米-大豆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玉米、大豆单作施氮量;玉米减氮50%,大豆不减氮;大豆减氮50%,玉米不减氮;玉米大豆均减氮50%;不施肥处理),通过对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以期获得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的氮肥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在均减氮50%处理下,玉米秃顶长显著增加,穗长和单穗重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低5.72%~6.81%,大豆产量降低8.94%~11.74%,玉米经济效益降低4.35%~6.14%,大豆经济效益降低11.10%~12.15%。单一玉米或大豆氮肥减量50%对两作物主要生长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均无显著影响,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1大三卡种技术提出的背景通过原茬卡种技术,可以使玉米的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养分的这个条件得到充分利用,并有利于蓄水保墒,降低春季土壤墒情流失对大豆的影响,能够促进大豆苗期生长;玉米还田的秸秆,经过夏季的雨水影响和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秸秆分解,其分解后的物质可为大豆后期生殖生长提供较多的养分,同时玉米根部腐烂后,在土壤中所形成的孔隙可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水、气的协调比,利于大豆的生长;玉米还田秸秆在土壤表面可减少水  相似文献   

9.
工业大麻种植、开发及应用已成为全球各大公司开展的重要产业,工业大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成熟期大麻器官根部和花果部烘干粉剂与黑土(体积1:3)混拌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大豆和玉米根系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大麻根干粉可提高大豆根干重,比对照增加1.67倍,花果干粉提高玉米根干重,比对照增加18.0%;工业大麻根干粉增加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作用显著,但降低大豆根平均直径;根干粉和花果干粉均极显著增加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尖数,不利于根平均直径增加;工业大麻不同器官粉剂对单子叶和双子叶作物根系生长调控作用差异显著,玉米根系生长指标好于大豆,以上研究结果将为工业大麻在农化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简介几种玉米增产的种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省一些地区正推广一种玉米立体栽培模式。改种栽培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按生态学规律,仿生态环境中高、低作物分层次生长,各居其位,各有所为;依据植物学原理,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低的空间差别,承先启后,一地双收;根据生物学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使之共同生存,互助互利;按栽培学的规律,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垄台、垄沟空间。巧妙运用水、肥、气、热、光能资源,配合良种、良肥、良药、良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长、生育、成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日常粮食种类,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目前,对玉米和大豆的种植以清种种植(分开栽种)为主,为实现玉米、大豆作物高产高效,本研究通过阐述套种轮作、玉米大豆套种轮作优势和技术流程及技术规范,为农作物种植增产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主作物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单位土壤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玉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冀东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适宜推广种植带宽150 cm,玉米大行距12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0 cm,大豆4行种植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再生水灌溉时期和方式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二沉池出水),以清水为对照,于2005—2006年进行了玉米和大豆种植盆栽试验,比较再生水不同灌溉方式(纯灌、与清水混灌和交替灌)和灌溉时期(全生育期、生育前期和后期)对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在玉米苗期灌溉对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在拔节期后灌溉能明显促进玉米生长,玉米籽粒产量不降低或有所增加;再生水以纯灌和混灌方式在各个时期灌溉都能促进大豆整个生育期生长,明显促进籽粒产量提高。再生水灌溉对玉米和大豆籽粒粗蛋白、粗淀粉无显著影响,但粗灰分效应有别。再生水灌溉降低玉米籽粒铁含量,重金属铅和镉在玉米和大豆不同器官内含量不同,其分布规律是:根>茎、叶>>籽粒,再生水灌溉的玉米和大豆籽粒中铅和镉含量均满足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再生水灌溉有增加大豆籽粒中镉含量的趋势。这些结果对评价再生水灌溉对作物生产影响及应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1、立体栽培增产原理 立体栽培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按生态学规律,仿生态环境中高、低作物分层次生长,各居其位,各有所为;依据植物学原理,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低的空间差别,承先启后,一地双收;根据生物学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使之共同生存,互助互利;按栽培学的规律,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利用垄台、垄沟空间。巧妙运用水、肥、气、热、光能资源,配合良种、良肥、良药、良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长、生育、成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玉米和大豆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广阔的种植面积,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特性,可以通过玉米套大豆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从而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玉米套大豆是一种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在玉米套大豆种植模式下,需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来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双丰收,因此加强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地块选择、种子选择、播前准备、播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人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20.
一、增产原理 立体栽培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按生态学规律,仿生态环境中高、低作物分层次生长,分居其位,各有所为;根据植物学原理,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低的空间差别,承先启后,一地双收;根据牛物学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使之共同生存,互助互利;按栽培学的规律,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利用垄台、垄沟空间。巧妙运用水、肥、气、热,光能资源,配合良种、良肥,良药,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长、生育、成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