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杂交籼稻机插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插杂交籼稻的不同播种量育秧、机插密度、氮肥运筹、不同缺穴率试验,探讨了机插秧的相关配套技术。塑盘育秧以每块秧盘(58 cm×28 cm)播芽谷100~120 g为宜;密度宜采取小株距、大秧块,每公顷插25.5万穴以上;分蘖肥分2次施用,并适时施用保花肥;控制缺穴率应严把落谷量、均匀播种、大秧块机插3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茎秆生长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茎秆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最高产施氮量,180 kg/hm2)相比,随着减氮量的增加,参试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逐渐降低,但N150处理(施氮量150 kg/hm2)的产量降低不显著,而N120处理(施氮量120 kg/hm2)和N0处理(不施氮)的产量降低显著;水稻株高和重心高度均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的秆型指数逐渐增加,节间充实度(节间干物质量、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量和单位体积节间干物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弯曲力矩逐渐减小,折断弯矩逐渐增加,倒伏指数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产量、株高、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和节间长度整体上呈正相关;与节间粗度、折断弯矩、茎壁厚度、秆型指数和节间充实度整体上呈负相关。综上,适宜减氮(N150)能够同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减氮稳产和高抗倒伏能力;而过量减氮(N120或N0)虽能大幅度提升抗倒伏能力,但难以实现高产或稳产。  相似文献   

3.
优质丰产杂交籼稻品种机直播产量构成及其群体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适宜平原(崇州)与丘陵(三台)稻区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群体质量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的鉴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为杂交籼稻机械化直播配套技术的融合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两生态区以29个品种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精量穴直播(以下简称机直播),研究机直播对平原与丘陵稻区不同产量水平的优质杂交籼稻群体质量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群体质量特征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依据两生态区各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聚类分析,将两生态区供试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种类型。其中,三台高产类型品种占17.24%,中产、低产类型品种占82.76%;崇州高产类型品种占10.34%,中产、低产类型品种占89.66%。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两生态区高产类型品种的共性特征为分蘖能力强、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拔节期后叶面积指数(LAI)大,干物质累积量高;结实期顶3叶叶长、叶位、叶张角、株高及其顶部截获光能优势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除群体透光率、顶3叶叶张角、分蘖盛期LAI及干物质累积量外,各群体质量指标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 =0.37*~0.90**),尤其是齐穗期高效LAI率、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及其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结论】机直播条件下,高产类型品种能够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并协同提高结实率,实现生育后期群体干物质的高增长,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5):75-79
以准两优527和Q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插方式(机械移栽和人工手栽)对超级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中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机插稻叶面积指数、比叶面积、叶面积比率、光合势均高于手栽稻,干物质积累量、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均低于手栽稻;成熟期机插稻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手栽稻,主要是由于抽穗期至成熟期作物生长率高于手栽稻;全生育期内机插稻养分吸收量均低于手栽稻;机插稻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高于手栽稻,而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低于手栽稻,产量与手栽稻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7,(2):38-42
以杂交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9712为材料,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进行了机插水稻秧龄弹性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以确定机插水稻的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秧龄过长,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变差;随着秧龄延长,机插质量变差,各生育时期的叶龄数增加,分蘖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减少,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也降低。在本研究设置的25~37 d秧龄范围内,两参试品种均以25 d秧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机插水稻密度与产量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机插水稻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水稻的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影响较大,栽插密度以5.36万/667 m2较好,机插水稻高产是由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宜的栽插密度能较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对塑篮播种法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培育的秧苗实施机插后进行漏苗率和均匀度合格率测定,参考行业有关机械插秧质量标准,确定最佳播种密度,供大面积实际生产应用时参考.结果表明:以机插漏苗率≤5%,均匀度合格率≥85%为机插质量合格标准,最佳播种密度为240 g/m2.  相似文献   

9.
以3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开展了机插稻种植试验研究,对品种产量、群体质量、倒伏情况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10.03 t/hm^2,颖花量5.62万/m^2,结实率72.23%,收获指数0.56,最大叶面积指数9.91,抽穗期干物质量1619.28 g/m^2,倒伏指数79.16,总叶龄18.22,其中产量最高的品种为C两优华占,产量为11.46 t/hm^2;低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7.03 t/hm^2,颖花量5.27万/m^2,结实率53.87%,收获指数0.46,最大叶面积指数7.89,抽穗期干物质1494.12 g/m^2,倒伏指数85.05,总叶龄17.56。总之,结实率是机插籼稻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高产品种在适当降低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结实率可以获得超高产,低产品种只有在增加移栽基本苗数的基础上提高有效穗数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高产及适宜密度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试验示范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方式、栽插密度及高产途径,选用Ⅱ优118、C两优608、南粳505、南粳2728共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展示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宽窄行(宽33 cm、窄23 cm)机插杂交籼稻的适宜株距为16~17 cm,常规粳稻适宜的株距为12~14 cm,该密度水平的产量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和千粒质量适中。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秧龄移栽对优质杂交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7,(5):66-70
在大田条件下以桃优香占、隆晶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移栽对优质杂交晚稻生育期、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期延长,齐穗期、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大田生育期缩短;随着秧龄期延长,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25 d秧龄移栽的处理产量最高,长秧龄(35 d)移栽的处理产量最低;此外,25 d秧龄移栽的处理整精米率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蒸煮品质好。为实现优质高产,桃优香占的适宜秧龄为25~30 d,隆晶优1号的适宜秧龄为20~25 d。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2019,(3):39-43
以广适型杂交籼稻Q6优2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式,以施氮量(F)为主区(折合纯N为0、120、150、180kg/hm~2)和栽插密度(D)为裂区(12万、15万、18万、22万穴/hm~2),探讨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12万穴/hm~2时,可有效协调好产量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提高Q6优28的产量;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栽插密度为15万穴/hm~2时,可有效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从而改善Q6优28的稻米品质。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广适型杂交籼稻Q6优28种植过程中,施氮量为150~180kg/hm~2,栽插密度为12万~15万穴/hm~2时,有利于其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龙粳26和垦05-795两个品种进行不同插秧规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插秧密度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对水稻的抗逆性、米质影响不显著。龙粳26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64.4 kg/667 m2,其次是26cm×13 cm,产量达到658.9 kg/667 m2;垦05-795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97.2 kg/667 m2,其次是30 cm×13 cm,产量达到67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4.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现状研究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6 个不育系和9 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54 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现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状况。结果表明,参试组合的大多数米质性状均表现良好:在分析的11 个性状中有5 个(糙米率、精米率、精米长、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2 个性状(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二级达标率在77.8% 以上。但在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整精米率、胶稠度等4 个性状上达标率低,存在明显的不足。提出了在杂交稻优质育种中不育系应注重降低垩白、提高胶稠度,恢复系应把降低垩白粒率、提高整精米率作为主攻目标,兼顾蛋白质含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16.
中优356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印水型优质不育系中9A与自育中晚籼恢复系中恢3566配组育成的优质三系杂交中晚稻新组合,产量高,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标准,熟期适中,抗性较强,制种产量高,适应性广,2006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高产优质杂交籼稻华优8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不育系Y华农A与恢复系明恢86配组而成的华优86,是一个高产稳产、米质优良、高抗稻瘟病、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的杂交籼稻新组合,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分别通过广西、广东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两优1105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和自育的恢复系皖恢340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13—2014年的安徽省水稻区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6040)。  相似文献   

19.
协优3026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强优恢复系3M026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7年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 07010623.  相似文献   

20.
天丰优606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用天丰A与自育的优质恢复系昌恢606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2008年3月通过江西省审定.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合江西省等长江流域稻区作一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