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雄性榧树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及优株初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雄性榧树Torreya grandis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初步筛选雄性优良单株,为科学配置优良授粉树和提高香榧T. grandis ‘Merrillii’种实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方法  以5个雄性榧树天然居群的121个单株为材料,对叶片单叶质量、叶形指数及雄球花单花质量、花形指数、花粉得率、花粉生活力等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了雄性榧树优良单株。  结果  ①在居群间除了叶长和花粉得率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性状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居群内10个表型性状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居群内的变异大于居群间的变异,表明雄性榧树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人工选择要以单株选择为主。②10个表型性状中雄球花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叶片,且花粉生活力和花粉得率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2.36%和34.13%,变异较为丰富,因此授粉优树的选择可基于雄球花性状指标。③根据雄株雄球花性状指标综合筛选出了早、中、晚型36个优良单株,可在今后的选育和造林实践中应用。  结论  雄性榧树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具有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后期遗传改良中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而球花大小、花粉生活力和花粉得率是榧树雄株进行优株初选的重要表型指标。图1表7参26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北京市区国槐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及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定向筛选最优种质,为国槐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和选育材料。  方法  本研究以135株胸径在20 ~ 30 cm、树龄在23年左右的国槐实生单株为材料,根据其叶部位特征、果实特征、冠幅特征等共26个表型性状,利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性状变异主要来源,量化评价定向筛选优良国槐单株。  结果  国槐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5.08%,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为7.01% ~ 264.44%,其中叶背绒毛、新枝皮孔数、叶片大小形状、叶色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果实大小和千粒质量指标变异系数较小。由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居群间的国槐除基部小叶长/宽、树冠圆满度、叶背绒毛性状外,其余表型性状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国槐不同居群的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8个主成分代表了81.93%的国槐形态多样性,其中,叶片大小、叶片颜色、叶片形状、果实饱满是造成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来定向筛选国槐不同类型的观赏性性状,筛选出3类国槐优良种质各10份,最优种质来自朝阳区幸福大街和奥林西路2个居群。  结论  北京市区国槐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较高,其中叶部位的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且国槐叶片等营养性器官的变异程度大于果实等繁殖器官的变异程度,为国槐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空间。筛选出的3类各10份国槐最优种质,为国槐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收集、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优良的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1~1.660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个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协调性。11个表型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表型性状综合得分P6居群的58号单株F值最高,为1.82,综合表现最好; P1居群的2号单株F值最低,为-2.24,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地揭示油麦吊云杉天然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变异差异性,为油麦吊云杉的种质资源收集、遗传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个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种群13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种群间和种群内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性状间变异的相关性。【结果】①通过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在种群间,种实性状的平均变异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神木垒(20.02%)正干沟(19.20%)油房沟(19.16%)大川(13.70%),神木垒种群变异程度最大,正干沟和油房沟种群间差异性较小,大川种群变异程度最小。种群内,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19.50%)球果(15.86%)种鳞(15.26%)种翅(13.60%),针叶性状变异最明显,球果和种鳞的变异较小,种翅性状变异程度最小。②从相关性分析中表明,种实表型性状种鳞长、种翅宽、球果宽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群内变异起重要作用;其中,种群内多样性变化程度高于种群间,是主要变异。③根据聚类分析,4个种群的13个表型性状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油房沟与神木垒,种群的球果质量较大,针叶饱满厚实,均值较高,种鳞、种翅呈短窄型;第二类为大川,球果呈狭长扁短型,种鳞、种翅较大、针叶呈短窄型;第三类为正干沟,种鳞、种翅变化不稳定,球果质量最小,且分布海拔为最高。【结论】油麦吊云杉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单叶蔷薇为蔷薇属唯一的单叶物种,是月季育种中的重要材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其面临濒危灭绝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单叶蔷薇表型多样性,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单叶蔷薇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中270个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其1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巢式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结果】(1)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水平较高,1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5.90%和2.031;9个居群的表型变异系数在10.32%(P4)~13.19%(P8),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274(P5)~1.825(P8)之间,其中P8居群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2)19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23%,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单叶蔷薇花径与叶面积、花瓣面积与花斑百分比等部分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栀子在湖南地区不同环境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方法调查湖南省5个栀子居群的14个表型性状,通过变异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栀子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对栀子居群进行分类。结果栀子个体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差异较明显,变异系数在10.29%~35.20%之间,其中单果鲜质量和叶形指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高,可将其作为品质选育的重要指标;5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04%~29.14%,其中宁乡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汨罗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4个表型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48.29%,居群内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44.51%,说明居群间栀子表型的变异程度大于居群内。14个表型中,单果鲜质量是主要形态变异因子,年降雨量与单果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湖南栀子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表型变异的来源为居群间。研究结果为栀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华南黑桫椤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地区的国家保护植物华南黑桫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个天然居群72个单株的42个表型性状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与其生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华南黑桫椤表型性状于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土壤pH值和透光率对华南黑桫椤的表型变异影响较大;居群间分化的程度不受地理隔离的距离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地区的国家保护植物华南黑桫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个天然居群72个单株的42个表型性状指标. 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与其生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 结果表明: 华南黑桫椤表型性状于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土壤pH值和透光率对华南黑桫椤的表型变异影响较大;居群间分化的程度不受地理隔离的距离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杜松Juniperus rigida天然群体在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共调查了6个杜松天然群体,对针叶、球果、种子、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2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杜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间共有11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内共有7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66.63%,大于群体内的变异(33.37%),群体间变异是杜松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杜松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宽逐渐增大;随着郁闭度的增加,针叶长和一级侧枝总数都逐渐增大;枝下高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杜松6个群体划分为4类。图1表7参19  相似文献   

10.
在宜良、新平和禄丰3个地点各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林分,每个林分从林冠层和更新层分别按通直和扭曲的树干表型性状采集针叶,并对7个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林冠层和更新层中,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云南松林冠层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的针叶性状 (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束粗、叶鞘长度) 平均值均大于更新层,而云南松针叶的形状指数 (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长度/叶鞘长度、针叶束粗/针叶粗度) 在林冠层和更新层间差异不大;云南松针叶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针叶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按大小顺序为NL/FSL (2220%)> NL/NW (1915%)> FSL (1904%)> NW (1900%)> NL (1661%)> FW (1510%)> FW/NW (1320%);云南松针叶性状大部分表现为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总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90%,群体内的变异占7910%,说明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云杉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云杉全分布区内7个有代表性的天然群体,每个群体30个家系(单株)为试验材料,对7个种实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云杉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长宽比、球果干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长宽比7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8.63%,41.19%,24.59%,49.72%,61.63%,62.04%和5.00%,球果和种子的性状指数比单个性状稳定;种实性状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5.00%~62.04%,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83%;群体间变异(41.83%)稍小于群体内变异(58.17%)。7个种实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球果长度、球果宽度和种子长度为易测定和重要的种实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的球果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球果性状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年降水量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云杉群体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3.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4.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松主要分布区内,采集不同区域的18个天然群体540株单株的针叶,通过对各单株的10束针叶7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表型性状在各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变异存在的广泛性;不同性状的变异规律有所差异,大多数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表型分化系数低于50%;基于各性状两两群体间的表型分化均很低,甚至没有分化。不同表型性状对揭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贡献不同,综合多个性状能反映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经各性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生态距离间的相关检测,由地理距离、生态距离等引起针叶性状变异的趋势不明显,但由生态距离引起的作用大于地理距离的作用,表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子对云南松群体间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聚类分析,各群体的聚类并不完全按地理分布进行聚类。  相似文献   

16.
为探析云南松不同择伐方式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不同择伐方式下的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在不同择伐方式群体间、群体内均具有极显著差异;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22.04%,平均为17.83%。云南松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38%,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即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因此,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主要表型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牡丹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方法】以25份牡丹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供试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6%~82.57%,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蓇葖宽、冠幅面积、单株新枝数、单株2年生枝数、单株花朵数和小叶数等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产量与聚合蓇葖果直径、复叶宽、复叶叶长叶柄比等性状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产量与种子含水量、顶小叶长和顶小叶叶形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共有5个主成分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69%;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千粒质量和顶小叶叶形指数等性状显著相关。【结论】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表型性状依次为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有效果实数和出籽率,应在油用牡丹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胭脂花野生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胭脂花的5个野生群体17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胭脂花野生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表型分化系数(Vst)为0.09~0.34,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其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3.71%~48.80%之间,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花眼颜色,为48.80%,花冠筒长度表现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为13.71%;叶片数、叶长、叶宽、花葶直径、花序轮数、花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长短与花冠筒长呈显著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海拔、年均降雨量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其野生群体进行UPGMA聚类表明,5个群体聚为2大类,并没有严格按照地理距离聚类。   相似文献   

19.
夏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变异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型性状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分化体现为连续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