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国现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地区面临着农业产业发展升级转型的问题,本文以山东莘县地区为例,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分析了莘县地区五大农业重点产业(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瓜果产业、食用菌产业、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政策、当地政府政策,探析莘县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14-215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当前的农业产业势必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实现产业兴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本文以龙岩市Y区为例,对Y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作用的因素展开分析,最后对如何优化Y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粮食流通是服务"三农"的关键环节,连接乡村和城市,覆盖一二三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省粮食局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为总抓手,统筹转型升级、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三位一体"推进,确保"购销储运加"协调运转,全面开创粮食流通新局面。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休闲农业作为乡村的一种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扬州市休闲农业存在同质化严重、价值链难以提升、经营服务模式陈旧、不能融入乡村旅游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特色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休闲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市域不同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差异化模式,为安徽省合肥市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方法】运用个案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区域差异及发展之策。【结果】推动合肥市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着重发挥市域统筹资源、链接政策和精准施策的作用。在类型学的理论支撑下,合肥市乡村产业振兴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差异化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结论】笔者认为,合肥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制定以保障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土地政策、以引培乡村人力资源为导向的人才政策、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村企合作政策,并遵循“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城乡共融”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强化顶层制度安排,增加财政支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数字乡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之一。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现实融合需要,茶业的市场需求和旅游价值促使其通过产业融合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陕南安康市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茶旅产业发展优势和条件,提出了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以茶旅融合促进陕南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陕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助推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科技创新支撑、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是学术界、政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从徐闻菠萝产业种植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2018年广东省徐闻县菠萝滞销原因,阐述了如何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对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其中,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基础,产业发展对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研究产业发展的原则与建议,促进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快速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升农业融合型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种养循环、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生产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地,实现在新常态下农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金塔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源动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县实际的农业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促进小果型西瓜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充分拓展农业增值创收能力,坚持抓好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工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河南省西华县小果型西瓜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苗亚波 《河南农业》2023,(19):33-34
<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济源示范区以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拉动、基地支撑、招商引资、集群推进等多种举措,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乡村振兴。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要求。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势在必行.据此,文章以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为研究目标,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走访、查阅当地的年鉴、史、志及相关政府文件,整体的剖析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状况,梳理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融合的类型,并因地制宜提出农业...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转型升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提升。基于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产业现状,结合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的需求,指出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探究江苏省农业机械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江苏省农机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顺昌县1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龙头企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如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经济基础。为了推进西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查阅资料和梳理文献,总结了西部产业扶贫模式,探究西部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研究表明,西部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特色种养加销一体化扶贫模式、农旅双链扶贫模式、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等;推动产业扶贫模式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要不断优化生态扶贫政策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后续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农业科技特派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抚顺县食用菌科技特派团依托沈阳农业大学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地方产业,推动了抚顺县食用菌产业升级,助力了乡村振兴。农业高等院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益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提出了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对益阳而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破常规发展路径,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立足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种养结构,立足市场需求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立足要素短板加大农业保障投入,不断培育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乡村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之一。乡村产业升级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基础,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乡村产业升级之芯。理清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可为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实依据。基于中国1997—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自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虽然短期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对乡村产业升级与农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推动了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并对乡村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据此结论,给出了引导老龄人再就业、倡导老龄人正确消费观和重视农业技术创新3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振兴是农垦振兴的基础,农垦的产业振兴了,人才、资金等要素才会向农垦聚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垦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垦产业深度融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方式,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农垦经济社会的主动作为,也是新时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