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蓝叶甲(Plagioderu versicolora)属鞘翅目叶甲科,常危害菜用玉米、大豆、桑、各种柳树及杨树等植物。在我市以幼虫和成虫在垂柳上产生危害,成虫取食垂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幼虫取食叶肉仅剩上表皮或下表皮,危害严重时将垂柳初生的嫩芽及嫩叶食光,影响垂柳正常生长。为筛选防治柳蓝叶甲成虫和幼虫的有效药剂,特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2.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k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在北疆奎屯地区棉花上的发生基数逐年增加。2010年6月下旬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块玉米田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成虫,发生较重,平均百株有虫5头.单株最高14头,危害株率8%。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在玛纳斯县玉米病虫害调查中并未发现.如果不被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枸橘潜叶甲又名潜叶绿跳甲、枸橘潜叶跳甲、枸橘潜斧、枳壳潜叶甲(枳壳别名枸橘,最易遭受该虫危害)等。枸橘潜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柑橘产区。本文归纳总结了枸橘潜叶甲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以利于广大果农能够识别该虫并进行科学防治。1.危害症状枸橘潜叶甲的寄主仅限于柑橘类果树,其成虫、幼虫主要危害春梢嫩叶,以幼虫危害最烈。枸橘潜叶甲的越冬成虫将叶片吃成缺刻,当年孵化的成虫则先食叶片背面表皮,  相似文献   

4.
菱角萤叶甲取食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国外菱角生物防治的天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幼虫和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16~28℃),当温度过高(〉31℃)时取食量开始减少 幼虫、成虫取食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温度28℃左右 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量较大,危害期较长 建立了取食量与温度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能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 同时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取食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取食量有了很大差别,保山种群的世代取食量是泰安种群的2倍。[结论]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保山种群是国外控制菱角的潜在理想天敌。  相似文献   

5.
双斑萤叶甲是北疆滴灌棉田的一种新害虫,成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马铃薯、苜蓿、豆类等。常在棉株中上叶片(背面)啃食棉叶、叶肉,只留表皮,两天后叶片干枯形成黄斑,影响棉花正常生理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葡萄沟顶叶甲在南宁市的发生规律,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为有效防治葡萄沟顶叶甲危害,提高葡萄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葡萄树为观察对象,记录2009~2011年葡萄沟顶叶甲的发生时间、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等,并选用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90%晶体敌百虫和2.5%功夫乳油进行葡萄沟顶叶甲药剂防治试验,统计防治效果.[结果]葡萄沟顶叶甲在南宁市1年发生1代,为害时间为3~6月,主要为害展叶期葡萄的嫩叶、嫩梢和花梗,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葡萄根际半径15 cm、深5 cm土层内.在成虫出土前采取根际覆土、盖膜等措施,可减少葡萄沟顶叶甲对葡萄的危害.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对葡萄沟顶叶甲成虫的防效达100.0%,2.5%功夫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的防效达90.0%以上,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2.5%溴氰菊脂乳油对葡萄沟顶叶甲的防效为79.3%~87.1%.[防治措施]采取人工振落捕杀葡萄沟顶叶甲成虫及幼虫,在成虫出土前于葡萄根际覆土、盖膜,在葡萄叶片伸展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2.5%功夫乳油和5%氰戊菊酯乳油等,均可有效轻减和控制葡萄沟顶叶甲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观赏植物千屈菜应用过程中的害虫危害情况,2008-2010年在武汉市12个调查点对千屈菜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危害千屈菜的害虫共有29种,分属5目18科。对2种危害严重的害虫褐背小萤叶甲和肾毒蛾提出了防治建议。对褐背小萤叶甲于产卵盛期,人工摘除有叶甲卵块的千屈菜叶片;成虫盛发期,人工捕捉叶甲成虫;叶甲幼虫发生严重时选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对肾毒蛾于产卵盛期,人工摘除有大量肾毒蛾卵块的千屈菜叶片;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幼虫3龄前采用生物农药25%灭幼脲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8.
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综合治理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拓展新的防治途径,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试验中,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品种中,双斑萤叶甲成虫对垦粘1号的选择性强,对庆单4和四单19的选择性弱,在供试的2种植物中,对紫花苜蓿的选择性强。总体表现为双斑萤叶甲成虫对紫花苜蓿的选择性强,垦粘1号次之,庆单4和四单19弱。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棕黄色,鞘翅基半部是近圆形淡色斑。双斑萤叶甲分布非常广泛,是一种分布在我国较广泛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属突发性害虫。在高温少雨、干旱,这些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而且危害严重,成虫将叶片和花穗咬成缺刻成孔洞,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2-2.5毫米宽,长卵形,有光泽,达到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黑龙江省的发生动态,2012年和2013年采用田间网捕和定点方法调查了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趋势一致,表现为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危害株率达80%~100%,百株虫量达625头,9月中上旬开始消退。其中哈尔滨地区发生最为严重,但扩散现象并不明显,高粱田危害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1.
几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浸叶饲喂法测定6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成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均对褐足角胸叶甲均有效果,其中25%联苯菊酯.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除尽·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和25%多杀菌素.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对褐足角胸叶甲成虫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23.5198、7.4323、23.6026和15.9777mg/L。45%马拉硫磷乳油和20%甲氰菊酯乳油的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12.
<正>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危害玉米嫩叶、花丝、雄蕊、雌穗和籽粒。该虫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2012年,在昌吉市六工镇玉米田首次发现,由于对其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致使该虫在部分田块发生危害较重。2013年,在发生较重的田块组织统一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型长卵圆形,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棕褐色,具光  相似文献   

13.
<正>长跗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总科叶甲科萤叶甲亚科。长附双斑萤叶甲是北疆棉田的一种新害虫,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棉田危害亦逐年加重。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宽1.8~2.5毫米,长卵形,棕黄色。复眼较大,卵圆形。触角11节,长约为体  相似文献   

14.
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初,在我公司玉米制种田里不同程度发生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发生较密集,来势凶猛,对制种玉米造成严重危害,此害虫不仅危害玉米,且危害棉花、向日葵、大豆、花生、马铃薯等作物。一、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根系;30~40天后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其发生分  相似文献   

15.
<正>榆树是榆科榆树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叶卵状长椭圆形,长2~6 cm,先端尖,基部稍歪,缘又不规则之单锯齿,早春叶前开花,簇生于翅果中部,花期3~4月;果4~6月成熟。榆紫叶甲是榆树常见虫害。1榆紫叶甲的危害特点榆紫叶甲又叫榆紫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贵州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危害家榆、黄榆、等榆树,是榆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每年4月末5月初,榆树膨芽时,榆紫叶甲成虫开始上树危害榆树芽苞,5月中、下旬繁殖的幼虫又大量取食榆树叶  相似文献   

16.
<正>1危害及分布1.1柳蓝叶甲。成虫、幼虫危害各种柳、杨树的叶片,苗圃发生较重,大发生时能将苗木和幼树的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柳蓝叶甲在西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1.2杨梢叶甲。又名杨梢金花虫,俗称"咬把虫",以成虫危害杨树的幼苗及幼树的嫩梢和叶柄,危害严重时能使全部树叶落光,形成光枝、秃梢,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苗圃和防护林带危害尤其严重。受害树种有加拿大杨、小叶杨、北京杨、毛白杨等。杨梢叶甲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都有发生。2形态特征2.1柳蓝叶甲。成虫体长35 mm,近椭圆形,深蓝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排列成行点刻。头部横阔,触角15 mm,近椭圆形,深蓝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排列成行点刻。头部横阔,触角16节较小,褐色,76节较小,褐色,711节较粗大,深褐色,有细毛。复眼黑褐色,前胸背板光滑,横阔,前缘呈弧形凹入。卵椭圆形,长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寄主植物对柳蓝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柳蓝叶甲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27±1.0)℃,12D:12L],以杨树、柳树和桑树叶片饲养柳蓝叶甲,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柳蓝叶甲幼虫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虫的产卵行为有影响。取食柳树叶的柳蓝叶甲幼虫发育历期长于取食杨树叶的处理,卵孵化率和羽化率也较高;雌成虫在杨树叶上的产卵时间长于柳树叶,但相同条件下雌成虫产卵优先选择柳树叶;试验条件下柳蓝叶甲成虫、幼虫均不取食桑叶;无论取食何种寄主植物,雌成虫大都将卵成块产于幼嫩叶片背面。  相似文献   

18.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聚集潜藏于寄主未展开的心叶中取食危害,药剂难于接触虫体成为该害虫防治的重要瓶颈。为了应用有刺激气味的植物挥发化合物,胁迫椰心叶甲逃出心叶而暴露,以触角电位技术和行为生测,筛选出对椰心叶甲有较强胁迫驱避作用的化合物。结果表明:9种植物挥发化合物中,椰心叶甲雌、雄成虫触角对肉桂醛电位反应最强,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分别达到了128.17±0.44和103.87±2.54;芳樟醇、α-蒎烯、薄荷脑电位反应较弱,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分别为33.28±1.18和15.95±0.91、31.90±0.69和16.86±0.33、32.90±1.60和14.55±0.51。除了松节油和1-庚醛,其余化合物刺激雌虫触角产生的电位相对反应值均显著大于雄虫。椰心叶甲雌、雄成虫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与肉桂醛的浓度呈正相关。行为生测发现,稀释5×104倍液以下的肉桂醛对椰心叶甲雌、雄成虫均有显著的驱避作用,且浓度越高,椰心叶甲定向反应率越高。在稀释1×102倍液时,驱避率分别达到了72.41%±3.16%和70.22%±3.22%,可见,肉桂醛对椰心叶甲成虫有较强刺激和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9.
1三北地区发生危害情况粟叶甲,又叫黄肢细胸叶甲、粟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粟叶甲以幼虫舔食谷苗的心叶表皮,使其失绿形成干枯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严重影响生长,推迟成熟。成虫为害谷子嫩叶时沿叶脉咬食叶肉组织,留下表皮,形成白色平行线条纹状。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在枣树上新发现一种专食枣花的害虫——隐头枣叶甲(Cryptocephalus sp.),该叶甲属鞘翅目隐头叶甲亚利隐头叶甲属,其危害相当严重,对枣树产量影响很大。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4~5毫米,长椭圆形,鞘翅及腹面均为黑色,足为褐色,雄虫体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