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选用初始体重为(26.77±1.56)g的津新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 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0、0.40%、0.80%、1.20%、1.60%和2.00%裂壶藻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56 d,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80%裂壶藻水平组中,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肥满度则在1.20%水平组中达到最大值(P<0.05),各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均可以显著提高津新鲤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在1.20%、0.80%和1.20%组中达到最高(P<0.05);而丙二醛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0.80%组中达最低(P<0.05).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均可以显著提高津新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溶菌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20%组活性最高(P<0.05).一氧化氮含量随裂壶藻水平增加而增加,各添加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在0.80%组中达到最小值(P<0.05).随着裂壶藻水平的增加,津新鲤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免疫保护率得到显著提高,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死亡率则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0.80%组最佳.综合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来分析,饲料中裂壶藻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80%-1.20%.  相似文献   

2.
选用初始体重为(26.77±1.56)g的津新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0、0.40%、0.80%、1.20%、1.60%和2.00%裂壶藻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56 d,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对津新鲤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80%裂壶藻水平组中,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肥满度则在1.20%水平组中达到最大值(P0.05),各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均可以显著提高津新鲤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在1.20%、0.80%和1.20%组中达到最高(P0.05);而丙二醛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0.80%组中达最低(P0.05)。不同水平的裂壶藻均可以显著提高津新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溶菌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20%组活性最高(P0.05)。一氧化氮含量随裂壶藻水平增加而增加,各添加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在0.80%组中达到最小值(P0.05)。随着裂壶藻水平的增加,津新鲤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免疫保护率得到显著提高,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死亡率则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0.80%组最佳。综合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来分析,饲料中裂壶藻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80%–1.20%。  相似文献   

3.
以氧化钇(Y2O3)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试验原料”的原则配制饲料,测定了体重(97.34±7.36)g的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取鱼粉、血粉、肉骨粉、乌贼内脏粉、虾壳粉、啤酒酵母、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共11种商品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蛋白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40.62%~89.75%,其中,鱼粉和血粉组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6.07%和89.75%,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而菜籽粕(42.41%)和玉米蛋白粉组(40.62%)的粗蛋白消化率则明显低于其他饲料蛋白源(P〈0.05)。其他蛋白源的消化率大小顺序依次为:豆粕(77.94%)〉啤酒酵母(76.90%)〉虾壳粉(74.02%)〉肉骨粉(73.78%)〉棉籽粕(71.63%)〉花生粕(65.90%)〉乌贼内脏粉(63.51%)。在动物性蛋白源中,中华绒螯蟹对血粉和鱼粉的氨基酸消化率较高,二者的总氨基酸消化率均高于90%,试验结果还显示,蟹对乌贼内脏粉的氨基酸消化率最低,仅为63.51%;单细胞蛋白源啤酒酵母的总氨基酸消化率(86.77%)高于其他植物性蛋白源;在植物性蛋白源中,对棉籽粕的总氨基酸消化率最高(85.37%),其次是豆粕(79.41%)。本研究结果对评价不同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开发中华绒螯蟹氨基酸营养平衡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究了维生素E(Vitamin E,V_E)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Sch)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雄虾精荚再生的作用。以基础饲料配制了4种不同配合饲料(0添加组;V_E 200组;1%Sch组;V_E 200+1%Sch组),饲喂被挤压排出精荚的成熟雄性斑节对虾40 d,评估斑节对虾雄虾精荚再生后的精子数量和质量。结果表明,添加量为200 mg·kg~(-1) V_E饲料组的活精子数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一添加1%裂壶藻饲料组的活精子数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同添加200 mg·kg~(-1) V_E和1%裂壶藻的饲料组的精子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精荚质量、精子数量及活精子数百分比3个指标得出,饲料中共同添加1%裂壶藻与200 mg·kg~(-1) V_E对斑节对虾雄虾精荚的再生和提高精子数量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马利 《水产学报》2005,29(6):798-803
为考察不同菜粕水平(0~50.0%)对草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毒素残留的影响。对不同体重的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和18.7g)分别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菜粕水平的升高,不同体重的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均有所下降,但在0、10.0%、20.0%和30.0%组没有显著差异;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5.0g)肌肉和肝脏中硫代葡萄糖甙、嚷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盐的含量随饲料中菜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菜粕水平对草鱼(初始平均体重约18.7g)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糖、肌肝、B和T3/T4均无显著影响,而对T4和T3+T4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肝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两个试验的研究认为草鱼幼鱼饲料中菜籽粕用量以少于30.0%为宜。  相似文献   

6.
用3种不同蛋白含量(26.1%、38.3%、52.7%)的配合饲料投喂华鲮幼鱼153d,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从26.1%上升到52.7%,平均日增重从0.08g/d上升到0.33g/d,3组之间的日增重和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从4.82下降为2.18,3组之间的饲料系数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蛋白含量(26.1%、38.3%、52.7%)的配合饲料的成本分别为2.53元/kg、3.75元/kg、5.57元/kg;鱼体每kg增重所需饲料成本分别为12.19元、10.39元、12,14元/。初步认为蛋白含量为38.3%的配合饲料更适合华鲮幼鱼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7.
长吻鱼种在室内分别用活饵料(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水蚯蚓)饲养了30天,测定和分析了各种饲料对其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和组具有最佳效果:生长率最快,饲料利用和鱼种成活率都较好,其平均体重从0.52g增加到3.06g.每日生长率4.52%,成活率65%.而人工配合饲料组具有最好的成活率(80%).平均增重(1.66g)好于水蚯蚓组(1.45g)。水蚯蚓组饵料系数(0.77,干重)最低,但其成活率差(30%).初步认为长吻 鱼种早期阶段的培育,以混合饲料投喂效果最佳,人工配合饲料次之,水蚯蚓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2.5±2.0)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玻璃钢桶内进行了56 d饲喂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A),研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B)、1.25%(C)、2.0%(D)的裂壶藻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D组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C组和D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吞噬活性、肠道淀粉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体腔液呼吸爆发活性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的AKP、LZM、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裂壶藻各处理组刺参成活率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1.25%-2.0%裂壶藻添加量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和免疫酶活性;饲料中添加1.25%裂壶藻能够显著增加刺参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的消化活性:裂壶藻有作为刺参营养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免疫多糖在鲍育苗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剥离后的杂交鲍苗配饵中,添加 5%的口服型免疫多糖(IPS)的整个试验过程、效果及其分析。平均壳高 2.75 mm的杂交鲍苗投喂添加 5%免疫多糖的配饵,经 3个月饲育平均壳高 13.5 mm,成活率 66%,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5 mm和3.2%。  相似文献   

10.
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只小体积网箱(2.4m3)进行养殖商品鳜试验。经172天饲养用两种配合饲料喂养的鳜鱼平均体重分别达到314g和304g,表观饵料系数分别为3.8和3.9,驯化率分别为78.6%和88.4%,成活率分别为93%和91%。本文还对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花生秧粉替代配合饲料中的马尾藻粉,研究不同比例花生秧替代马尾藻的配合饲料对仿刺参幼参的生长和消化的影响。试验设6组,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8%、16%、24%、32%和40%,每组3个重复,试验进行60 d。试验结果表明,各组仿刺参存活率均超过95%,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24%替代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最大(0.58%/d),高于对照组28.9%,8%替代组和16%替代组生长稍慢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P >0.05),而32%替代组和40%替代组仿刺参生长明显慢于对照组(P <0.05);各替代组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各替代组幼参对饲料消化率随替代比例变大而降低;试验前30 d肠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后30 d ,淀粉酶活性对照组表现最大,并有随花生秧粉替代比例变大含量下降的趋势;5个替代组仿刺参体腔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2.
长吻Wei鱼种在室内分别用活饵料(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水蚯蚓)饲养了30天,测定和分析了各种饲料对其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和组具有最佳效果:生长率最快,饲料利用和鱼种成活率都较好,其平均体重从0.52g增加到3.06g,每日生长率4.52%,成活率65%。而人工配合饲料组具有最好的成活率(80%),平均增重(1.66g)好于水蚯蚓组(1.45g)。水蚯蚓组饵料系  相似文献   

13.
王小民 《畜禽业》2000,(7):22-24
本试验选用2000只商品代肉用仔鸡雏于1日龄开始进行“肉鸡宝”应用试验。本试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期为52d,试验1组和试验2组在第1、3、5周饲料中加拌0.02%的纯土霉素粉和氯霉素粉(0.1%)以防白痢和大肠杆菌等肠道疾病;试验3组饮水中加“肉鸡宝”;对照组饲料中和饮水中不加任何药物。试验结果:总成活率对照组为82.8%,试验1组为95.7%,成活率提高12.9%;试验2组为96.8%,成活率提高14.0%;试验3组为98.8%,成活率提高16%;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试验3组差异最显著(P<0.01)。试验组肉用仔鸡HI效价明显提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白细胞吞噬指数增加仅显著(p<0.01)。肉鸡增重效果明显,试验3组鸡只平均增重比对照组多125g,差异显著(P<0.05)。试验过程中肉鸡肠道疾病明显得以控制表明“肉鸡宝”能有效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加快增重速度,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应用菜籽粕专用脱毒剂──安科3号及相应的脱毒工艺,通过低温真空干燥处理便脱毒菜籽粕中异硫氰酸酯(ITC),■唑烷硫酮(OZT)两种毒素总含量≤0.104mg/g,比国家饲料卫生标准(CB13078-91)限量饲喂的允许含量≤4mg/g,降低97.4%,其相对脱毒率为91.5%,粗蛋白相对损失率≤0.7%,消除了菜籽粕中原有的苦涩味,提高了畜禽的适口性。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搭配15%~17%的脱毒菜粕替代全部的豆粕,日增重饲养效果与全豆粕日粮组差异不显著。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分别降低10.89%和8.9%,在肉鸡用仔鸡日粮中前期搭配4%~6%,后期12%~17%脱毒菜粕与全豆粕组相比,全期增重差异不显著,每只鸡比全豆粕组多获利0.35元和0.28元。猪鸡试验结束后,屠宰剖检甲状腺及内脏器官未发现菜籽粕中毒特征性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18日龄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11 d 的生长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组(FO)为对照组,以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微绿球藻粉(Nannochloropsis sp.)和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鱼油组(FO),50%混合替代组(M50)、100%混合替代组(M100)、100%裂壶藻橄榄油替代组(S100)、100%微绿球藻橄榄油替代组(N100)。结果显示,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含有裂壶藻的各饲料组(M50、M100、S100)成活率显著高于 FO 组和 N100组(P?0.05);微藻粉替代鱼油不影响牙鲆稚鱼主要脂肪酸的组成;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14:0、C16:1n-7、C18:2n-6、C20:0、C18:3n-3、C22:0、C20:4n-3、EPA、C22:5n-6和 DHA 的百分含量均与其饲料中的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及 DHA/EPA 比率均与其饲料组成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微藻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完全可以满足牙鲆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各种脂肪酸均可以被牙鲆稚鱼充分消化和吸收,并且添加两种微藻后提高了稚鱼的 DHA 含量和 DHA/EPA 比率,与鱼油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牙鲆稚鱼的成活率。因此,以微藻替代鱼油在牙鲆稚鱼的培育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在80L的玻璃水槽中用新鲜和腐烂的水生大型植物及促生长用商品颗粒饲料(40%粗蛋白)饲养斑节对虾幼苗(PL50)30d以上。投喂大型植物的幼虾之生长和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喂颗粒饲料)。投喂新鲜禾本茨藻(100%)的幼虾与投喂腐烂的海滨蔓藻(65.4%)、新鲜海滨蔓藻(58.9%)和颗粒饲料(52.5%)的幼虾相比成活率最高。投喂腐烂禾本茨藻的幼虾成活率最低(30.6%)但生长最好(头胸甲长(C  相似文献   

17.
以18日龄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11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组(FO)为对照组,以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微绿球藻粉(Nannochloropsis sp.)和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鱼油组(FO),50%混合替代组(M50)、100%混合替代组(M100)、100%裂壶藻橄榄油替代组(S100)、100%微绿球藻橄榄油替代组(N100)。结果显示,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含有裂壶藻的各饲料组(M50、M100、S100)成活率显著高于FO组和N100组(P?0.05);微藻粉替代鱼油不影响牙鲆稚鱼主要脂肪酸的组成;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14:0、C16:1n-7、C18:2n-6、C20:0、C18:3n-3、C22:0、C20:4n-3、EPA、C22:5n-6和DHA的百分含量均与其饲料中的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及DHA/EPA比率均与其饲料组成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微藻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完全可以满足牙鲆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各种脂肪酸均可以被牙鲆稚鱼充分消化和吸收,并且添加两种微藻后提高了稚鱼的DHA含量和DHA/EPA比率,与鱼油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牙鲆稚鱼的成活率。因此,以微藻替代鱼油在牙鲆稚鱼的培育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水温13.8~20.0℃下,在容积50L的塑料水槽中,放养体质量为(1.4&#177;0.6)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1个,过量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再分别混养体质量为(3.4&#177;0.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A组)、3(B组)、5(C组)和10个(D组),体质量为(12.4&#177;1.7)g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个,排出水培养底栖硅藻和石纯(Ulva lactuca),用底栖硅藻饲喂仿刺参。77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和海胆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混养组海胆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B、C和D组海胆的SGR分别比单养高9.12%、7.24%和10.06%,各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养海胆的饲料系数(7.28~7.70)分别显著低于单养(9.12)(P〈0.05)组20.29/6、15.5%和18.0%。将刺参的产量计算在内,B、C和D组海胆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1.5%、26.8%和16.0%,但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胆和仿刺参的适宜混养比例为11:3。蛤仔和石纯生长慢,死亡率高。养殖排水培养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为主,少量舟形藻(Navicula sp.)。混养海胆性腺中亚麻酸、EPA+DHA含量和n-3/n~6比值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混养池水中氨氮含量低而稳,溶氧量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投喂经蛋氨酸及裂壶藻强化的卤虫,研究其对半滑舌鳎稚鱼(初始体长1.67±0.14cm)生长性能、主要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胆囊收缩素(CCK)、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浓度的影响.试验设3个实验组(蛋氨酸组、裂壶藻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分别投喂经蛋氨酸、裂壶藻及蛋氨酸十裂壶藻强化的卤虫,对照组投喂未经强化的卤虫.试验进行16d,每4d取样1次.结果显示,裂壶藻组的体长和体重在试验结束时处于最高水平,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长在12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裂壶藻组碱性磷酸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对照组,类胰蛋白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含量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及对照组,T4水平在12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氨酸加裂壶藻组淀粉酶活力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P<0.05).对照组的CCK含量在4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12d显著高于3个实验组,16d时显著高于裂壶藻组(P<0.05).蛋氨酸组的皮质醇含量在4d时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8d和16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活力及T4和T3水平在试验前期都较高,说明蛋氨酸强化的卤虫投喂对半滑舌鳎稚鱼的生长及激素水平有较微弱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卤虫无节幼体含有的蛋氨酸基本可以满足鱼体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20.
人工饲养史及鲟仔鱼和细鱼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膜后的史氏鲟仔鱼400尾,平均体重0.05克,饲养于两只1.0×0.5×0.6m水族箱内,每箱200尾。投喂配合饲料,饲养40天。平均成活率43.25%;平均体重1.01克。随后,从存活的173尾中选规格较齐的129尾,分三组,每组43尾,做三种饲料试验。三组饲料中鱼粉和豆饼粉的比例分别为①45:25,②35:35③25:45。水温19-25℃,试验9周。各组的成活率和平均日增重率分别为:①97.7%,3.67%;②88.4%,3.56%;③88.4%,3.47%。试验结果表明:用配合饲料作为史氏鲟仔鱼的开口饲料完全有可能;饲养过程中仔鱼较大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开食后的前10天左右;幼鱼对配合饲料中的植物性蛋白有定利用能力;配合饲料饲养幼苗的成活率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