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能引起人、畜的李斯特菌病,Lm的致病性与毒力因子密切相关.对Lm重要的毒力因子(溶血素、磷脂酶、内化素、表面蛋白P104、P60蛋白、ActA蛋白和PrfA蛋白等)进行综述,介绍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表明溶血素是一个多功能的毒力因子,对于Lm的毒力和细胞内的定居是必不可少的;Lm能产生两种磷脂酶C,协助细菌的细胞内复制;内化素介导细菌侵人无吞噬能力的上皮细胞;表面蛋白SP104对于肠道细胞的粘附非常重要;P60蛋白对于Lm的吞噬细胞溶解作用以及对机体的感染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ActA使得Lm在宿主细胞间能够扩散;PrfA蛋白是李斯特菌唯一毒力凋节蛋白. 相似文献
2.
采集江苏省不同地区15个鸡场的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病例的病料,通过细菌学分离鉴定,共获得45株大肠杆菌,并确定了O78(53.33%)和O109(28.89%)为优势O抗原型。根据Pap菌毛基因设计1对引物,根据文献报道合成2对引物,分别用于Pap菌毛、F1菌毛以及毒力岛HPI的基因检测;通过对4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的PCR扩增,确定了7株(15.56%)为F1+大肠杆菌,1株(2.22%)为F1+Pap+大肠杆菌,22株(48.89%)为F1+HPI+大肠杆菌,4株(8.89%)为F1+Pap+HPI+大肠杆菌,5株(11.11%)为HPI+大肠杆菌,未发现Pap+菌株。选用7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对全部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菌株对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多黏菌素B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因菌株差异而异,林可霉素、四环素多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方法对56株仔猪黄白痢源大肠杆菌肠毒素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相关毒力因子STa、STb、LT和irp2进行检测,进而根据毒力因子基因型对部分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8株受试菌检测到毒力因子,其中STa基因阳性率为3.57%,STb基因阳性率为53.57%,LT基因阳性率为7.14%,irp2基因阳性率为21.43%,检测的毒力因子表现为5种基因型,主要的毒力因子基因型是STb和STb+irp2。致病性试验显示毒力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致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流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STb,其次为irp2、少数菌株携带STa和LT毒力因子,相关毒力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快速确定大肠杆菌致病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苏中地区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特点,无菌采集苏中地区45个规模化养猪场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的病死猪有明显病变的肝、心、脾、肺等病料413份.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并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到208株大肠杆菌,其中145株能定型,63株未能定型,定型菌株分别属于19种不同的血清型.同时对鉴定出的145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发现苏中地区猪大肠杆菌所含毒力基因estⅡ为50.3%,estⅠ为39.3%,LT为30.3%,Stx-2e为20.7%,Intimin为15.9%,其中具有毒力基因estⅠ和estⅡ的猪大肠杆菌较为流行. 相似文献
5.
6.
7.
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在人和动物肠道、呼吸道以及水、土壤、林产品和农产品中广泛存在,肺炎克雷伯氏菌作为一种机会致病菌,是目前公认的导致人和动物发病的重要革兰阴性菌。该菌可引起宿主感染肺炎、肝脓肿、脑膜炎、肠炎、子宫炎、乳腺炎及败血症。此外,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究肺炎克雷伯氏菌入侵以及抵抗宿主免疫系统引起致病的研究。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毒力因子荚膜(Capsule)、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菌毛(Fimbriae)、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铁载体(Siderophores)、尿囊素(Allantoin)代谢相关因子及其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在发生传染性疾病时,粪便常常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通过从种猪场、奶牛场和种兔场粪便中分离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LEE毒力岛上eaeA基因的PCR检测,鉴定出含有LEE毒力岛大肠杆菌,调查携带LEE毒力岛的大肠杆菌在猪、牛和兔粪便中的存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猪、牛、兔粪便样品中携带LEE毒力岛的大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2.9%、14.0%、22.5%.eaeA阳性的大肠杆菌应是导致仔猪、10日龄以内的初生犊牛和兔场断奶后幼兔发生腹泻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LEE毒力岛的检测能够作为大肠杆菌的诊断和流行分子病学调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虹鳟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致病机理,利用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患皮肤溃疡病的虹鳟病灶处分离纯化获得1株优势菌株RBWF-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RBWF-1对虹鳟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5.5×10~6CFU/m L;通过对菌株RBWF-1 16S r 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Blast对比,发现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菌株NBRC 13748及无色亚种A.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s菌株NCIMB 1110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一致性均为99.6%;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RBWF-1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无色亚种和史氏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mithia聚为一支;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结合传统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RBWF-1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对比,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吻合度最高,因而判断该分离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同时,对分离菌株的气溶素、溶血素、封闭带毒素、DNA酶、丝氨酸蛋白酶、磷脂酶、S层蛋白7个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PCR检测,检测结果均呈阳性;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菌株RBWF-1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脂酶、DNA酶和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虹鳟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分类鉴定和疫苗研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致病机理,利用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患皮肤溃疡病的虹鳟病灶处分离纯化获得1株优势菌株RBWF-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RBWF-1对虹鳟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5.5×106CFU/m L;通过对菌株RBWF-1 16S r 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Blast对比,发现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菌株NBRC 13748及无色亚种A.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s菌株NCIMB 1110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一致性均为99.6%;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RBWF-1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无色亚种和史氏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mithia聚为一支;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结合传统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RBWF-1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对比,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吻合度最高,因而判断该分离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同时,对分离菌株的气溶素、溶血素、封闭带毒素、DNA酶、丝氨酸蛋白酶、磷脂酶、S层蛋白7个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PCR检测,检测结果均呈阳性;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菌株RBWF-1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脂酶、DNA酶和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虹鳟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分类鉴定和疫苗研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猪链球菌国内分离株毒力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研究国内致病性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的毒力因子分布特征,本试验选取猪链球菌7种主要毒力因子—谷氨酸脱氢酶(gdh)、荚膜多糖(cps2J)、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pf)、溶血素(sly)、纤连蛋白/血纤蛋白原结合蛋白(fpbs)和毒力相关序列orf2,设计并合成7对引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5株猪链球菌2型(SS2)国内分离株,96%(24/25)表现为cps /gdh /epf /mrp /sly /fbps /orf2 ,仅1株表现为cps /gdh /epf-/mrp /sly /fbps /orf2 ;1株猪链球菌1型(SS1),表现为cps-/gdh /epf-/mrp-/sly /fbps-/orf2 ;1株猪链球菌7型(SS7)国内分离株,表现为cps-/gdh /epf-/mrp-/sly /fbps-/orf2 ;2株猪链球菌9型(SS9)国内分离株,均表现为cps-/gdh /epf-/mrp-/sly-/fbps-/orf2 ,可见国内SS2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与欧美等国家明显不同,提示我国目前SS2的主要流行菌株是同时具有7种毒力因子的高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14.
以临床病禽分离17株E.coli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岛中irp2、irp3、irp4、irp5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先用irp2 PCR扩增检出7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ERIC-PCR分型,结果分为2个类型。又对分离株进行irp3、irp4和irp5基因检测,结果分离株中irp2、irp3、irp4和irp5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2%、64.7%、29.4%和35.3%;最后对分离株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检测,结果携带irp2的阳性菌株都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提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HPI中irp2与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抗菌药耐药性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猪大肠杆菌病分离的E.coli的优势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玻片凝集法测定了猪大肠杆菌病有关的血清型分布,PCR方法调查7种毒力相关基因,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所有菌株对18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超过一半的菌株含有astA,Stx2e和eaeA基因,且毒力基因组合Stx2e+astA和Stx2e+eaeA较为流行。定型菌株53株,分别属于15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8和O64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O8型菌株中,所有均携带astA基因,多数耐四环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和磺胺甲噁唑,但对安普霉素,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E敏感;而O64型菌株中,多数携带astA和Stx2e基因,所有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和磺胺甲噁唑耐药,但对多黏菌素E和卡那霉素敏感。【结论】O8和O64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两种血清型菌株拥有相似的毒力基因谱和耐药表型,但有不同的敏感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因子eivF缺失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转录组学分析,探究转录因子eivF基因在AP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ETT2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ETT2转录因子eivF基因缺失的APEC AE81△eivF株及其回复株AE81 C-eivF,通过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等试验分析eivF对APE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ivF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细菌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APEC eivF基因缺失株AE81△eivF和回复株AE81 C-eivF;生物学结果表明,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褶皱堆砌且厚度增大,空间结构呈立体、多层次状,并形成类似于三维塔状结构的突起,回复株AE81 C-eivF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有576个基因差异表达,且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ETT2的转录因子eivF参与调控APEC的生物表型变化,其可能通过调控鞭毛、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而调控APEC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为调查西藏地区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利用PCR检测和生物进化分析方法,对西藏林芝、拉萨不同地、市149株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相关毒力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6对毒力基因中,只检出ehxA基因,检出率为9.40%;对检测到的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进行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内同源性达到99.9%左右,与GenBank中所录其他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9%。因此,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基因确实存在,其毒力基因主要为ehxA基因;西藏林芝、阿里、日喀则、昌都均有分布,拉萨、山南和那曲地区未检出,应引起重视。西藏地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需要加强监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建立流行毒株预警机制并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大肠杆菌导致仔貉腹泻的发病机理。[方法]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HPI毒力岛基因irp2和fyuA,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分离到2株貉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别为O23和O20,2株菌均检测到HPI毒力岛irp2基因(301bp)和fyuA基因(953bp);2株菌irp2基因与GenBank中的大肠杆菌irp2基因的同源性为98.5%~99.2%,2株菌间irp2基因同源性为99.3%;2株菌fyuA基因与GenBank中的fyu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100%,2株菌间fyuA基因同源性为98.9%。[结论]本试验结果为大肠杆菌导致仔貉腹泻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为今后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