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果采收机械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水果机械化采收的重要意义,描述了国内外水果采收机械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国内外水果机械式采摘和机器人采摘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果机械式采摘和机器人采摘各自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水果采收机械的发展前景,为研发和推广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采收机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棉花机械化收获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本标准规定了机械采收棉花栽培的品种选择、棉田准备、行距配置、精量播种、防风定苗、中耕除草、化学调控、水肥管理、打顶、脱叶、机械采收等技术要求,以期为棉花机械采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6—2018年开展了鄂北棉区机械采收棉花品种试验示范,通过夏直播品种筛选、麦后直播高效栽培试验、化学脱叶催熟等试验筛选出的3个棉花品种鄂杂棉30、华棉3109、晶华116基本符合机械采收棉花要求,初步总结了机械采收棉花品种应具有的优良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适合机械采收的蓝靛果品种选育、农艺栽培、田间管理、机械采收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探索便于机械化作业的蓝靛果种植、管理和采收模式。以期应用于蓝靛果规模化种植栽培,发挥其应有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疆加工番茄机械采收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加工番茄机械采收与沟灌人工采收,分析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农家顾问》2012,(8):34
一台大型机械收花机一天能收10公顷以上,效率相当于800个采花工,棉花机械化采收是发展方向,但目前除新疆外,国内其他棉区还基本没有机械化采收,仍然完全依赖人工,主要原因是棉花机械采收对种植行距、脱叶催熟、适时采收、行走路线要求严格。依据目前几种主要机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石红303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早熟机械采收栽培技术,包括穴盘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机械采收等内容,以为石红303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蓝靛果机械采收配套栽培农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靛果人工采收已成为制约蓝靛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机械采收配套种植农艺技术代替手工采收蓝靛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对蓝靛果机械采收配套栽培农艺技术进行了阐述。为蓝靛果规模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达到降低蓝靛果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加工番茄采收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矛盾,2008年在榆树沟镇进行了53公顷机械采收模式的试验示范,平均667米2产量6.4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棉花机械化采收作业效率,规定了棉花机械化采收的农艺技术要求、机械采收前田间准备、采棉机技术准备等技术内容,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机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筛选出更适宜新疆北疆地区机采的棉花品种。【方法】以新疆北疆地区代表性的早熟棉花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品种比较试验,评价其在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差异。【结果】新陆早71号生育期为123 d,株高为80.1 cm、始果节高度为25.6 cm、始果节位6.2节,株型紧凑抗倒伏,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优,更利于后期机采;新陆早71号叶面积指数(LAI)合理,叶片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在各生育期优于其它品种,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后期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和籽棉产量的提高。【结论】新陆早71号综合表现较优,为适宜北疆棉区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机械收获是制约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机采棉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技术的背景,阐述了机采棉生产的试验,对机采棉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形成完整的机采棉栽培技术体系,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通过2 a的试验示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棉田规划、膜下滴灌系统配置、生产目标、对品种的要求、生育进程与群体指标、土地准备、播种、水肥一体化管理、化控、打顶、病虫害防治、化学、脱叶、机械采收和采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河西走廊棉区机采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等密度条件下机采棉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等密度条件下北疆机采棉最优的种植模式。【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株型松散)、新陆早48号(株型紧凑)为材料,进行一膜三行(R3)、一膜四行(R4)、一膜六行(R6)三种种植模式等密度种植,测定棉花生长发育、脱叶采收效果以及产量品质指标,分析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结构棉花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生产适用性。【结果】一膜三行模式棉花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模式生育期提前2~6 d且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表现较优,更利于后期的机械采收;增大种植行距会提高棉花的脱叶率、吐絮率,棉花叶片的挂枝率也会因株距减小而增加;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品质无明显影响;株型松散型棉花较株型紧凑型棉花更容易受到种植模式的影响。【结论】等密度条件下,棉花品种在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整体表现优于一膜四行、一膜六行模式,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包括统收式一次采摘技术与选收式多次采摘技术,各有其特点与优势。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和广大棉农的迫切需求,我国统收式棉花收获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统收式棉花收获机实施机械化采收时往往会将籽棉连同少量棉桃、茎秆、棉叶等杂质一起采收,采摘下的青桃由于含水率高,极易给籽棉染色,造成品质下降。为提高棉桃清分效率,减少籽棉损失及解决棉纤维被染色等问题,统收式采棉机实施机械化采收籽棉时,需增设棉桃分离装置。在介绍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依据试验所测量物料悬浮速度的差异性,设计气吹式、气吸式两种分离模式的棉桃分离装置,并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开展空气动力学的仿真分析与试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气吸式棉桃分离装置优于气吹式棉桃分离装置,其棉桃清分率提高20%以上,同时籽棉损失率减少5%。棉桃分离回收系统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统收式采棉技术与装备的综合性能得到改善与提高,而且对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影响机采棉采摘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为优化水平摘锭式采棉机摘锭结构以及筛选合理棉花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析棉花品种、棉花含水率、棉花脱叶时间对棉花与铃壳间分离力、棉花自身扯断力的影响.[结果]棉花含水率、棉花脱叶时间、棉花品种对棉花与铃壳间分离力、棉花自身扯断力的影响均显著(P...  相似文献   

19.
New Grouped Harvesting-Based Population Structures of Cotton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cultivation basis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 ‘Small-sized plant under high plant density’, ‘moderate-sized plant under moderate plant density’ and ‘large-sized plant under low plant density’ are three types of traditional cotton popul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which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s major cotton planting regions of Northwest inland,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valley, respectively, and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achieving stable and high yields of cotton in the nation. However, in the new era of cott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re occur such disadvantages that the tradi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are not suitable for grouped harvesting as well as both fiber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The exploration of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in the new period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cisely reviewed the main featur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needs of light and cost-saving cultivation as well as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in the new era,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nstructing 3 new typ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s adapted to grouped harvesting, ‘reduced plant density with healthy plants’,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robust plants’, and ‘direct seeding and close planting with short plants’ to substitute the three traditional structures. On this basis, the key indicators and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3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were mainly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both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re also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新疆机采棉采收服务体系,为新疆机采棉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AHP方法,从棉花生产、采收、加工、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构建新疆机采棉采收服务评价体系。利用2010和2016年数据,采用进步指数方法,评价新疆机采棉采收服务体系。【结果】(1)机采棉比较经济效益占比权重最大,市场化因素是构建新疆机采棉采收服务体系的关键。(2)2010~2016年间新疆机采棉采收服务水平提升加快,进步程度达283%。(3)棉花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较为缓慢,进步程度仅为9.16%。【结论】新疆机采棉采收服务总体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但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应提高棉花生产基础水平、提升棉花加工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市场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