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病果中分离到病原菌,经柯赫法则验证是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集油茶健康叶,通过分离筛选,共获得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真菌3株,编号为C5、S2、H1s,它们在PAD平板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7%,60.O%、58.0%.  相似文献   

2.
拮抗细菌诱导油茶植株抗炭疽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14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13,PX发酵液及其去菌液诱导油茶植株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性。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及其去菌液诱导处理油茶叶片,都能诱导其产生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以枯草芽孢杆菌Y13及其去菌液的诱导效果最大,分别达到70.7%和68.4%。不同浓度拮抗菌诱导效果有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诱导效果随菌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菌浓度达108cfu/mL时,诱抗效果最大。Y13发酵液处理3 d就已产生诱导效果,5 d诱导效果最强,可持续20 d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精准防治油茶炭疽病,为开发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菌剂,获取更加高效、安全的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L13、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 F10为供试拮抗菌,研究其发酵滤液对5...  相似文献   

4.
采用梯度稀释涂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从油茶林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到了一株对油茶炭疽病原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编号为YCSF-1,其对油茶炭疽病病原的抑菌圈直径达20.6 mm。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16Sr RNA序列比对鉴定,该菌株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该研究为油茶炭疽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物质,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后的组分a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15 bacillomycin D(杆菌霉素D)。此外,共分离得到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抑菌率为(26.19±3.82)%,其中包含苯类物质(benzenes)10种、烷基类物质(alkyls)8种、醇类物质(alcohols)2种、酮类物质(ketones)11种、醛类物质(aldehydes)3种和1种酯类物质(esters)。[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P-14能产生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的物质,并确定了其拮抗物质种类,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使用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的效果较好,同时对杀菌剂在田间的施用方法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减轻德宏州油茶炭疽病的危害和保证油茶产品质量,特采集该地区健康叶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所分离内生菌对油茶炭疽菌的抑制活性,后回接离体叶片对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内生菌验证其防效,最后用形态学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PCR扩增脂肽基因.结果显示,从健康油...  相似文献   

8.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炭疽病是由鹿角菌目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Schrenk)所引起。该菌在陕西南部危害期长达9~10个月。利用油茶籽榨油后的饼柏浸泡出的茶枯水防治油茶炭疽病,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沙棘干缩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平地区沙棘林采集土壤样品,采取平板稀释法分离到49株放线菌,以沙棘干缩病菌作为指示菌,通过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出4株抑菌圈直径大于10mm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
探究褪黑素诱导提高芽孢杆菌DZY 6715对油茶炭疽菌的生防增效作用规律,为提高DZY 6715生防效力提供理论依据。将芽孢杆菌DZY 6715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褪黑素的LB培养液中培养24~120 h,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诱导后芽孢杆菌对暹罗炭疽菌的抑制作用,测定菌株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生物膜成膜能力和溶菌能力,在此基础上回接离体叶片以进一步测定其生防效力。结果显示:50μmol/L MT诱导培养72 h的DZY 6715生长能力和生物膜成膜能力均显著高于未诱导菌株(P<0.05),分别是未诱导菌株DZY 6715的1.57和2倍;平板对峙实验表明,诱导菌株对炭疽菌的其抑菌率可高达76.33%;诱导菌株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较未诱导菌株显著升高;溶菌实验结果显示,诱导菌株处理的炭疽菌的相对电导率、OD260、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未诱导菌株;离体叶片回接实验表明,50μmol/L MT诱导的DZY 6715菌株可持续抑制炭疽病病斑直径扩大,病斑面积是未诱导菌株的28.4%。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MT诱...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种不同壳聚糖(水溶性壳聚糖CS1、酸溶性壳聚糖CS2)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壳聚糖均对油茶炭疽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大而抑菌活性增强;在pH 5.3~6.0环境中抑菌效果最优,最佳酸溶剂为酒石酸和醋酸;2.50 mg.mL-1CS1 1%HA c对油茶炭疽病菌抑制率为71.6%,抑制作用几乎与500倍甲基托布津等效.壳聚糖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又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望开发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农药.  相似文献   

12.
红栀子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栀子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该菌菌丝在PSA培养基上一般呈等径辐射生长,毛毡状,菌落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整齐平坦,有明显的分层轮纹。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以72%杜邦克露WP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79.5%;其稀释小于1 000倍的室内杀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和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5.98%和61.68%。  相似文献   

14.
马占相思炭疽菌的鉴定和有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西高峰林场马占相思苗木炭疽菌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Sacc .和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truncatum(Schw) .Anolrus&Noore。胶孢炭疽菌菌丝在 10~ 35℃范围内能生长 ,分生孢子亦可萌发 ,适温为 2 0~ 30℃ ,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的条件 ,在RH =10 0 % +水滴的条件下萌发良好 ;菌丝在pH值 3~ 11范围内均能生长 ,适宜的pH值为 5~ 9。平头炭疽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与胶胞炭疽菌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 ,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平头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明显低于胶孢炭疽菌 ,且在 10℃时不萌发。两种炭疽菌在马占相思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现象 ,且以胶孢炭疽菌较普遍。  相似文献   

15.
应用积分GM(1,1)模型进行杉木炭疽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积分生成代替传统的累加生成方法 ,并用双向差分建立积分GM (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杉木炭疽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结果表明积分GM (1,1)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杉木炭疽病在三明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油茶果皮花青素、糖含量和PAL活性与炭疽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油茶品种果皮花青素含量、糖含量和PAL酶活性与油茶炭疽病抗性关系.结果表明:花青素含量与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和PAL酶活性与油茶炭疽病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青素与可溶性总糖含量、PAL酶活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油茶抗炭疽病品种选育中,果皮颜色(花青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PAL酶活性可作为抗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三种热雾剂对橡胶树炭疽病大田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比较10%百菌清、20%氟硅唑·咪鲜胺、16%百菌清·咪鲜胺·三唑酮三种热雾剂对大田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结果,其中前两种处理防效(相对防效68.14%和66.31%)显著优于16%百菌清·咪鲜胺·三唑酮和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