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各种致病原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70例ITP患儿,分别用被动凝聚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腺病毒抗原,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EB病毒抗体4项(包括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EB病毒核心抗原IgG抗体),优生优育抗体[包括弓形虫IgM抗体、风疹病毒IgM抗体、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抗体、单纯病毒Ⅱ型抗体];根据其结果阳性与否给予相应治疗,对发病诱因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CMV-IgM阳性、CMV-DNA阳性19例(27.1%),MP-Ab阳性14例(20.0%),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阳性13例(18.6%),EA-IgM阳性、VCA-IgM阳性8例(11.4%),腺病毒抗原阳性6例(8.6%),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阳性6例(8.6%),流感病毒A、B型阳性4例(5.7%)。治愈42例(60.0%),良效19例(27.1%),进步8例(11.4%),无效1例(1.5%)。加用更昔洛韦治疗的CMV感染者血小板上升比不加用者更为显著,治疗1、2周后的血小板计数恢复更快(P〈0.01)。结论临床医生在治疗ITP时应尽量完善病原学检查,若为阳性应加以相应药物;通过针对病原进行有效合理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患儿 ,女 ,5 6 d,因皮肤紫癜 18d入院。 1998年 6月 2日患儿面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 ,3d后腹部及四肢相继出现并逐渐增多。经当地卫生院检查血小板 6 0× 10 9/ L,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给予强的松治疗 3d,皮肤紫癜逐渐消失。入院前 2 d患儿面部又出现大量出血点。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 ,阴道分娩 ,生后体查无异常。其母 2 4岁 ,妊娠前后无自发出血史。体查 :T36 .5℃ ,P130 / min,R38/ min,身长 6 0 cm,头围 40cm,面部及舌头有散在性针尖大小出血点 ,右足背可见 1.5 cm× 3cm的瘀斑 ,心肺正常 ,肝右肋下 1.5 cm,脾左肋下 1cm…  相似文献   

3.
1病例患者,男,55岁,因半月前自服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后,出现颜面部密集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伴发热(体温未测),偶有头痛、头昏、无瘙痒感。随后延至全身出现大片状红斑、大疱,遂到当地医院就诊。于门诊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82.2U/L,总胆红素20.42mmol/L。以“药物性皮炎”诊治,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入院时细胞因子、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水平的差异,为两者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SFTS患者34例(A组)、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9例(B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入院时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结果:①A组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明显低于B组(P<0.05);A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B组(P<0.05),且2组PLT均低于正常范围;B组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A组(P<0.05).②B组PCT、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A组PCT仅个别病例升高;B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D-D)均升高,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SFTS患者WBC、NEUT、PCT、CRP、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结论:在SFTS与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初期,患者血液中PCT、CRP、WBC、NEUT、PLT、NLR、RDW、FIB水平存在差异,且WBC、NEUT、PCT、CRP、NLR对两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多以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一线治疗为主,但不少慢性ITP患者需二线或更高级药物治疗,如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或联合药物治疗等.现发现新型药物如fostamatinib、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及新一代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或对成人慢性ITP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6.
李英  胡霞  刘娟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235-23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以及发热五联征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复杂,早期误诊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107例ITP病儿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64例,女4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1岁12例,~5岁49例,~10岁37例,>10岁9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于急性期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热退、急性期症状消退而血小板数很快恢复正常。是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9.
10.
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经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治疗无效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采用丙种球蛋白 0 .4g/ (kg· d) ,以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成 2 .5%的浓度静脉滴注治疗 ITP患者 32例 ,连用5 d。结果 :显效 1 5例 (47% ) ,良效 1 0例 (31 % ) ,进步 7例 (2 2 % ) ;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 :对经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等方法治疗无效的 ITP,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曾丽华,曾淑华,曾运兴(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湛江524001)患者,女,40岁,工人。因反复牙衄3年余、关节痛和面部皮疹2个月于1993年11月14日人院。患者于1990年3月起反复牙龈出血,但无牙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B细胞活化因子(BAFF)及调节性T(Treg)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34例ITP及2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数,ELISA检测血浆BAFF水平.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CD4+细胞比值低于对照者[(1.55±1.13)% vs (2.73±0.83)%,P<0.01],而血浆BAFF水平高于对照者[(1 426.14±1 280.67) μg/L vs (644.29±307.97) μg/L,P<0.01].结论 BAFF与Treg细胞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参与ITP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从肝论治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对调节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5例为治疗组,予从肝论治中药汤剂口服;选取15例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照组予强的松片口服,选取健康体检者34例为健康体检组,比较组间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比例。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调节T细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调节T细胞比例升高,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从肝论治可能通过升高Treg水平从而提升血小板计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全血细胞减少症63例临床分析方机(广东省新会市人民医院内科,新会529100)全血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进一步提高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的了解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4年10月收治的63例...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血液学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淤斑或淤点.面色黄白,疲倦乏力,烦躁,手足心热,或鼻腔、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等。血常规检查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数值。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虚血弱所致.食疗原则以“清凉滋润”为主,禁忌辛辣刺激食物.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可适当采取食疗.以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简称丙球 )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方法 :采用激素联合小剂量丙球及单纯激素两种方案治疗 ITP。结果 :治疗组在血小板开始上升、血小板达峰值及出血症状控制时间 (t/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6± 0 .7) vs(4 .3± 2 .1)、(8.5± 1.8) vs(13.4± 3.5 )、(3.6± 1.6 ) vs(6 .8± 3.7) ,P均<0 .0 1]。治疗组显效 11例 ,良效 10例 ,进步 4例 ,无效 1例 ;对照组显效、良效、进步、无效则分别为 9、15、4、1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激素联合小剂量丙球可短期改善 ITP症状 ,提升血小板且安全性高 ,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78例儿童急性ITP住院患儿随机分成3组,A组:肾上腺皮质激素组(26例),B组: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组(23例),C组:小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组(29例),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B、C组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健脾益气摄血颗粒对脾气虚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门诊及住院患者 40例,随机分为健脾益气摄血联合强的松治疗组、单用强的松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联合强的松及单用强的松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其外周血CD19+细胞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15/20)、40%(8/2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19+B细胞表达比较:对照组患者CD19+CD27+及CD19+CD27-B细胞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CD19+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3)T细胞亚群变化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CD4+百分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而CD8+百分率则升高,CD4+/CD8+比例显著减小(P<0.05)。结论 健脾益气摄血颗粒能提高脾气虚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症候临床疗效,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 Fas、Fas L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0例 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及 Fas、Fas L蛋白表达。结果 :治疗前淋巴细胞凋亡率及 Fas、Fas L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治疗后血小板增加时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加 ,Fas、Fas L蛋白表达上调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结论 :地塞米松可显著促进 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 ,上调淋巴细胞 Fas、Fas L的表达 ,有助于清除激活的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实验室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参考值,探讨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98例样本,其中男142例,女156例;年龄10~90岁.Sysmex-XS 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并应用严格的质控措施保障数据准确.结果 血小板相关参数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血小板计数(plate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