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是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的优势菌之一。在微生态学上属于原籍菌群。1899年法国巴斯德研究的Tidder首次从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中分离到了该菌,并指出它对婴儿的营养和预防肠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此后,经过人们多年努力不懈的研究,现已认识到该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它参与免疫、营养、消化和保护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保持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动物免疫机能,降解饲料,可防病、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肉鸡肠道疾病一直是困扰肉鸡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可造成肉禽采食降低、生长速度减缓,饲料消化率低降甚至出现"过料"问题。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微生态调节剂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对肉鸡肠道菌群的调节。基于此,就微生态剂对肉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微生态调节剂对改善肉鸡肠道菌群平衡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具有维持肉鸡肠道内微生态区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獭兔是一种皮肉类兼用的重要经济动物,在规模化养殖中,其易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给獭兔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肠道菌群对獭兔的免疫、消化等有重要影响。文章主要就獭兔道菌群结构及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等对獭兔肠道菌群影响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禽畜肠道菌群进行的调控与监督已经非常普遍,用不同的方法对禽畜的肠道菌群状况进行调控,不仅是对禽畜健康与养殖人员利益的保障,同时也是为人们食用安全的肉制品提供保障。通过饲喂微生态制剂来促使畜禽肠胃中的菌群达到平衡,能更好地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本文针对畜禽用微生态制剂对禽畜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肠道菌群的影响、介绍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分类等,同时分析微生态制剂对禽畜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状态。文章主要从肠道菌群的分布、肠道免疫系统的组成、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及肠道免疫系统对正常菌群的耐受机制等方面研究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制剂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微生态学的有关概念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科学,而正常微生物菌群是微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所谓正常微生物菌群是指寄居在特定个体的非但无害而且有益的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落或微生态系。有报道指出,正常微生物群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原籍菌群,二类是外籍菌群,三类是陌生菌群。原籍菌群是指其自身宿主个体对其无免疫反应或低免疫反应,是宿主个体固有的菌群。外籍菌群是由同种属不同宿主个体传来的,在血清型上或免疫上有一致性。陌生菌是由不同种属…  相似文献   

7.
鱼类肠道中具有抑菌效果的乳酸菌,对增强鱼类免疫和促进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海鱼、河流野生鱼、池塘养殖鱼肠道中乳酸菌的抑菌特性研究表明,乳酸菌通过产生的酸性物质、肽类乳酸菌素(II类)、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等各类代谢产物,来抑制一些腐败菌或致病菌,并与其他菌群相互作用降低病原菌的定植抗力以达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物技术培养的活菌制剂,它通过补充畜禽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或促进正常菌群的形成,来调整畜禽肠道内微生态平衡,治标治本,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制剂是一类无污染、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具有调节机体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升生产性能、提高产品品质等特点,在动物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禽用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在养禽业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生物技术培养的活菌制剂,它通过补充畜禽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或促进正常菌群的形式,来调整畜禽肠道内微生态平衡,治标治本,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水绵、丝藻、死鱼、活鱼、活水草、死水草和底泥为供试食物,以存活时间、消化道残留物的颜色和食物的变化为依据,推断3种划蝽在实验室内的取食食物.研究表明,3种划蝽均能利用水藻和腐烂有机物,但它们的营养生态位发生了分化,显斑原划蝽(Cymatia apparens (Distant))嗜好取食丝藻,并能取食水绵、腐烂水草和死鱼,但不能利用底泥;钟丽烁划蝽(Sigara bellula (Horvath))嗜好水绵,能利用腐烂水草、底泥、丝藻和死鱼;沙棘小划蝽(Micronecta sahibergi (Jakovlev))嗜好丝藻和底泥,能取食死鱼、腐烂水草和水绵.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消化道酶活性和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51.37±0.58)g的健康无病草鱼300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饲喂含枯草芽孢杆菌(10^8CFU/kg饲料)的基础日粮,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饲养时间为45d。结果表明:处理组肠道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4.75%(P〈O.01)、13.03%(P〈O.01)和78.95%(P〈0.01);肝胰脏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7.72%(P〈0.01)和13.81%(P〈0.01)。肠道菌群数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肠道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极显著提高(P〈0.01),而致病性弧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却极显著降低(P〈0.01)。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改善草鱼肠道菌群组成,并提高消化道特定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消化道5-HT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延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27-28,97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on -peroxidase Complex SABC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罗非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其中胃体部密度最大,其次是幽门和喷门处,后肠的密度最小.本文主要讨论了5-HT内分泌细胞在罗非鱼消化道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可为鱼类的内分泌学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蛋白质的代谢副产物,水体中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会显著抑制罗非鱼的免疫力。肠道微生物与鱼类的免疫息息相关,然而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否影响罗非鱼的肠道微生物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的高通量测序,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氨氮和亚硝酸盐不改变罗非鱼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但显著改变物种组成,其中Aurantimicrobium菌属在两种处理下比例显著降低。原核类群功能注释(FAPROTAX)分析表明,氨氮和亚硝酸盐胁迫导致的差异ASVs主要涉及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硝酸盐还原、脂肪族非甲烷烃降解、芳香烃降解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本研究通过了解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研究肠道微生物对罗非鱼免疫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形态和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探讨了结构与食性的关系。两种鱼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道、肠等四个部分;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咽外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食道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肠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在前、中肠少,后肠增多;两种鱼在口腔、咽形态组织结构,肠长度和盘曲程度方面差异较大,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土池和高位铺膜池两种养殖模式下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maculata argus♂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土池养殖的健康杂交鳢(体质量为1140.67 g±45.88 g)和高位铺膜池养殖的健康杂交鳢(体质量为1130.00 g±96.27 g)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土池设置3个重复组,分别记为abce123、abce124和abce125,高位铺膜池设置3个重复组,分别记为abce126、abce127和abce128。结果表明:高位铺膜池的水温、pH与土池无显著性差异,但总氨氮、亚硝酸氮和总碱度等明显低于土池;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土池养殖杂交鳢肠道中细菌多样性远高于高位铺膜池;在门水平上,土池杂交鳢肠道样品abce123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门类,样品abce124、abce125中分别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最高,而高位铺膜池3个肠道样品中均以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所占比例最高;在属水平上,土池abce123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均为未知细菌属类,abce124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按丰度依次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支原体属Mycoplasma、食酸菌属Acidovorax、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abce125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按丰度依次为金黄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食酸菌属、支原体属和鲸杆菌属,而高位铺膜池3个样品中均以鲸杆菌属为主,占95%以上。研究表明,土池和高位铺膜池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差异较大,其结果可为今后杂交鳢的养殖模式选择和微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纤维生态草对水体氨氮脱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ACF)生态草对贾鲁河水体中氨氮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ACF挂膜性能良好,其上生物膜的形成有利于对水体氨氮的脱除;与直接使用ACF处理水体相比,用富集有水体自然菌群或功能性菌群的ACF处理水体可显著提高对氨态氮的脱除速率,说明自然菌群或功能性菌群对水体的净化均具有一定的作用;氨氮的脱除需要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功能性微生物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9.
大菱鲆饥饿前后消化道的定量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技术等,对大菱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饥饿前后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量了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的消化道由内至外分别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和肠道具有杯状细胞,且从前肠到直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粘膜皱褶逐渐变矮。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而胃和肠道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饥饿10d大菱鲆的消化道纹状缘高度均无显著变化,但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食道到直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小;食道与胃的肌肉层厚度无显著变化,而肠道的肌肉层显著变薄。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itrica oblita Fald.)雌、雄成虫消化道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特征无明显差异,消化道前肠包括口、咽喉、食道、嗉囊和前胃,其中嗉囊分化发达,圆柱状,内表面皱褶状,前胃内膜特化形成毛状结构;中肠较长,内表面具有发达的微绒毛和圆球形微型突起,另外还有少量杯状细胞分布;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直肠具有发达的直肠垫,华北大黑鳃金龟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特征与其消化、取食、栖居等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