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明安  王士革  卢铖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250-10252
介绍了振冲碎石桩在四川省黑水县某建设用地地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根据工程实际,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振冲碎石桩对地基的加固效果最好,该工法可在地基加固工程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253-254
包裹碎石桩是在碎石桩外围裹土工合成材料而成。这一新型桩体在处理软土地基中应用广泛。而目前对其加固饱和砂土液化的试验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单桩碎石桩与单桩包裹碎石桩加固饱和砂土液化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单桩包裹碎桩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滇池船闸、节制闸座落在第4系湖相沉积物上,地基为淤泥、淤泥质粘土、粉土及泥炭土互层,属超软不良地基。地基加固处理是工程的关键,本工程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超软地基取得了成功,并且用30 kW振冲器进行20 m深的碎石桩大面积施工在国内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研究桩体复合地基在成桩过程中柱土接触处的相互作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实际情况,采用弹塑本构模型并考虑能够反应土体与桩体相互作用的接触单元,分析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桩体与土体间的位移和受力情况,其力学性能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检验,结果表明:在竖直方向上,应力最大的点在桩顶附近,应力最小的点在中性点附近.  相似文献   

5.
将碎石桩与CFG桩组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用于沿海软土地基的处理,探讨了其加固机理。通过多桩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测定了不同桩型及桩间土上的应力,分析了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为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实践表明,将碎石桩与CFG桩2种方法联合处理软土地基,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2种方法的优点,使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加固区压缩量与桩周土塑性区展开半径的关系,在基于碎石桩与桩周土的竖向位移相等、侧向变形协调与连续的条件下,利用弹塑性理论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及变形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推导出了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荷载、碎石桩所分担的荷载及加固区压缩量与桩周土塑性区半径的关系的系列解析算式.算例表明,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荷载、碎石桩所分担的荷载及加固区压缩量与桩周土塑性区半径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为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将模型试验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表明:加固区压缩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未超过5%.  相似文献   

7.
软弱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综合灌浆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软弱土地基的物理力学特点,提出了处理软弱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综合灌浆加固技术,阐明了综合灌浆加固技术的机理和工艺要点,重点介绍了南京炼油厂大型油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加固处理实例,说明此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CFG桩材质与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其固结过程分为初期与后期2个阶段,并分别按碎石桩、水泥土桩进行了固结分析,由此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度统一计算公式.结合某工程实例的实测沉降数据进行了固结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介于碎石桩和水泥土桩两者之间,固结过程基本与沉降同步,且桩周土的竖向固结是引起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主要因素,而桩周土的径向固结作用一般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刘爱国 《油气储运》1999,18(1):48-52
加固回填地基的方法主要有分层回填碾压、桩基和强夯加固3种方法。而强夯加固法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效果显著、施工方便、节材省时等优点。其主要技术指标是影响深度、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及夯点间距。以秦皇岛首站5号10×10~4m~3油罐深层回填地基处理实践为例,着重介绍了运用强夯加固法回填地基的处理方法,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在具有代表性的场地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现场试夯,再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区进行测试,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用以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强调了在强夯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了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及其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引进圆孔扩张理论,根据平衡条件及位移协调条件,导出了受荷过程中桩土应力应变关系.并针对桩体间距不同,桩间土应力亦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桩体影响半径概念,分别得到了不同桩间距下的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与已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较好地模拟桩体侧向膨胀造成的桩土共同作用现象,并能充分考虑桩体间距的重叠效应.最后,基于相似理论完成了桩土应力比的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相应的实测结果,实测值与计算值最大误差为12%,说明该方法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将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应用于碎石桩的质量检测,判定碎石桩的桩身完整性,具有快捷、准确和实时处理及显示的优点。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为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提供大量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2.
基于FLAC3D软件的弹塑性有限差分分析,提出了大型储罐下碎石桩复合地基空间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可使复合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研究了垫层模量对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及桩体与桩周土间差异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垫层模量的增大,桩土应力比增大,而桩体与桩周土间的差异沉降减小。并揭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桩与桩间土竖向变形的相对关系:桩顶附近桩的沉降稍小于土的沉降,桩底附近桩的沉降稍大于土的沉降,桩体大部分范围内,桩、土等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强夯法新工艺对饱和软土地基进行了成功的加固处理.对强夯后地基土体的侧向位移、超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等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用静力触探实验和载荷实验对地基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探讨了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方法.实践表明,采用现场试验手段确定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及其他设计参数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以ANSYS为工具,考虑桩-土-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劲性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时程分析;对比了该复合地基与桩基础地震响应的差异,并对影响该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作用下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单桩的最大弯矩出现在距桩顶0.2L~0.4L处;芯桩越长、面积置换率越大,最大弯矩越大;桩身最大弯矩、剪力、内外芯桩身应力比及上部结构水平位移等与地震波波型有很大关系.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面积置换率对桩身弯矩、剪力的影响最大,而芯桩长度和水泥土模量对桩身弯矩和剪力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给出了可供选择的组合桩型复合地基设计方案。在确定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时,考虑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受荷后的实际工作性状、施工方法对桩间土承载力的综合影响,引入主控桩、辅桩和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及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提出了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步计算新方法。实例验证表明:采用本研究公式所得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值与载荷试验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上海某10×104m3油罐为国内同容积罐中首次建造在软土地基上的大型油罐,采用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及充水预压综合地基处理方案。实践表明,充水预压过程中使用应力路径法控制地基稳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建立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极限状态方程,对随机变量的概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个与上部结构相联系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改进Monte-carlo方法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相似文献   

18.
软土本身具有很多特性,沉降一直是很重要的土工问题,通过沉降预测可为软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方法上的支持。以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利用神经网络具有的自组织、自适应、容错性和较强的学习、联想能力,通过对数据样本的训练学习和测试,反演软土地基力学参数,并结合有限元程序建立模型预测沉降。结果表明,预测数据与实测数据误差小于10%。说明该方法预测精度较高,通过BP网络反演地基参数结合有限元计算预测沉降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将EVP模型应用于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水平位移计算的可行性,为软土路基稳定性的评价与控制提供支持。【方法】通过绘制应力和应变增长路径变化的图形,分析了真空预压、堆载预压以及真空 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路基时土体的应力和应变变化,介绍了EVP模型的基本公式和计算过程,提出了用该模型表示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经典比奥固结理论,推导了考虑蠕变的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土固结变形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实例计算。【结果】1)不同预压方法的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均不相同;2)用EVP模型描述不同预压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时,其具有不考虑应力路径和不划分主、次固结的优越性;3)在比奥固结理论中,用EVP模型反映软土的物理方程时,能全面描述考虑弹黏塑性质的软土路基的固结变形,可准确计算软土路基的水平位移;4)EVP模型的软土土体黏性参数ψ/V和塑性参数λ/V对水平位移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用EVP模型反映软土的弹黏塑性的本构关系时,可相对准确地计算预压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的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