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品辐照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介绍了食品辐照加工技术的特点、发展概况以及食品辐照技术在食品贮藏加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控制。利用辐照灭菌这一冷加工技术,合理控制辐照工艺,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使产品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
我国食品辐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一些国家食品辐照技术的法规和标准,并简单地分析我国食品辐照技术存在的消费者对辐照食品认识具有局限性、钴源装置规模小、辐照站布局不合理、辐照工艺标准和卫生标准相对滞后、辐照食品鉴定及检测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问题,并对我国食品辐照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辐照对牛初乳中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初乳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功能性食品,其常规营养远高于一般的乳品,此外它还具有多种氨基酸、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辐照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食品"冷加工"方法,这种方法安全可靠.按照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一书中相关国家标准,对辐照前后牛初乳粉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群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辐照剂量达到8KGy时,已基本能完全杀死牛初乳粉中的微生物,且辐照剂量与微生物存活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食品辐照保藏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辐射保藏食品是利用电离辐射的办法延长食品保藏时间,保障食品质量的一项物理保藏技术.经过电离辐射照射的食品称为辐照食品[1]. 用于食品辐照的辐射源有γ射线、5Mev以下的X射线以及10Mev以下的电子束.上述射线可以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与害虫,抑制水果、蔬菜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使食品免受或减少导致腐败和变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达到延长食品储藏时间的目的.自本世纪中叶,一个世界范围的食品辐照保藏研究学科应运而生.现将有关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辐照技术在湘味熟食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辐照加工技术的概况、食品辐照的特点以及该技术在熟食领域的研究现状,根据湘味熟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微生物超标和防腐剂超范围或超量使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利用辐照技术解决此间题的可行性,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贯叶金丝桃的电子束辐照杀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电子束辐照贯叶金丝桃杀菌的可行性,为科研和生产中有效地应用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辐照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提供的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有效成分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依据微生物存活对数与辐照剂量的线性关系,求得D10;采用目测、鼻嗅、品尝的评定方法,评定样品辐照前后的外部性状变化。结果表明:细菌、霉菌+酵母菌的D10值分别为2.91 kGy和4.69 kGy,霉菌和酵母菌相对于细菌对电子束有更强的耐受力,适宜的辐照加工剂量为4.5~6.5 kGy,经过辐照后,样品可以保存30~150 d,卫生指标仍达到国家药典中规定的中药粉剂微生物限度标准,金丝桃苷和金丝桃素的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利用电子束辐照贯叶金丝桃杀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辐照——食品低温消毒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辐照———食品低温消毒法微生物和寄生虫可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和流通等不同阶段污染食品。这些生物体中有些对人和动物是致病性的,并在保存过程中存活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无论是生熟食品,如果在消费前不经适当的加工处理都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以食用菌基质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γ射线辐照处理对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中菌落总数和霉菌数经过γ射线辐照后显著减少;γ射线辐照对基质中细菌种水平OTU和属水平OTU相对丰度影响较大;种水平上,EscherichiaShigella、Uncultured bacterium(Lactococcus)、Uncultured organism 3条细菌OTU的丰度在辐照后明显上升,其余细菌OTU明显降低;属水平上,辐照对Escherichia-Shigella影响较小;而从门水平上来看辐照对菌群影响不大,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两个门的细菌始终是优势菌群。γ射线辐照对基质中真菌的菌群结构影响较小,属水平上,Fusatium、Unclassified、Candida、Aspergillus在辐照前后始终是优势菌群;门水平上,Ascomycota是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是对微小生物的泛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其中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可以说微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微生物作为生物的一种,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十分广泛,在我国各领域中都有应用,比如食品加工和生物化学领域,而且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应用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医药行业为例,分析微生物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探究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辐照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辐照技术处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和冷藏贮藏期,提高卫生质量,改善食品的营养及工艺性质。随着辐照技术的成熟完善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发展应用将进一步拓宽。概述了辐照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湖南省农产品,食品辐射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我省食品辐照产业化从发展要加强宣传,加强科学研究,突出了特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PCR技术具有敏感、专一等特点,不仅可以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且可以鉴别同一种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因此应用PCR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本文对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制约辐照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辐照领域中辐照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及我国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辐照食品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辐照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姚晗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196-7197
国外严格的辐照食品法规标准对我国的辐照食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2004~2013年我国出口食品因辐照被扣情况的分析,结合目前我国辐照食品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能为我国辐照食品出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的辐照食品研究与应用,自1980年开始辐照食品地区性协作项目(Reg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 on Food Irradiation)以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现共有12个国家进行过由当地食品工业部门直接参与的各种辐照食品试验,并将重点放在能对各自的食品工业产生较大的技术经济效益的品种上,如食品的辐照杀虫灭菌;利用辐照技术延长海水产品的贮藏期并提高其卫生品质;利用辐照进行果品贸易中的检疫处理;辐照抑制块根、块茎类食物发芽等。  相似文献   

17.
刘林 《农家致富》2005,(23):42-42
草食家畜(牛、羊、兔等)采食的草料除了要靠消化液作用外,还要靠胃肠道微生物作用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众所周知,生物的胃肠道中存在非致病性细菌与致病性细菌两种,正常情况下两者互相制约,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18.
影响食品辐照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辐照灭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最为安全有效的食品灭菌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利用原子能射线的能量引起微生物死亡,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具有灭菌彻底,无毒、无残留,绿色环保。低能耗、节约能源的优点。商业上多利用钴-60产生的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MeV电子束来进行辐照灭菌。要达到安全高效的灭菌效果,辐照灭菌后的食品既要符合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指标要求,又要尽可能用低的辐射剂量进行照射。在此,以γ-射线灭菌为例分析一下影响灭菌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辐照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我国辐照食品发展现状 1.1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迅速增加 我国于1958年开始建造研究用辐照装置,70年代末期辐照加工迅猛发展。加入WTO后,食品出口量大幅度上升。随着各国对进口食品的要求不同,发达国家对进口食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等都有严格要求。辐照食品由于采用穿透力强的γ射线灭菌,可以在原包装下进行辐照处理以达到出口要求,因此食品辐照广受厂商重视,食品辐照技术也逐步向食品工业转移。据2003年统计,我国有辐照装置190余座,设计装源能力30万居里(11.1pBq)以上的辐照装置已达67座,总的设计装源容量至2003年上半年已达到4255万居里,实际装源达1700万居里,同时在建的大型辐照装置(设计装源容量100万居里以上的)有19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辐照食品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化学分析法、生物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等,并对今后我国辐照食品鉴定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