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蒙一代杂种牛,对察北地区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良好,生活力强,体格健壮,疾病较少。短蒙一代杂种牛在体型外貌方面比蒙古牛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全身结构均称、头清秀、体躯宽度显著增加、斜尻有了改善、背腰平宽长、肋骨开张、四肢增高、肌肉组织亦较蒙古牛丰满充实。但后躯仍嫌狭小,有的牛仍显现耕尻和屋脊状尻。一代杂种母牛乳房增大、乳静脉变粗、有弯曲、乳头长度增加。被毛短、有光泽。毛色以红、红白色为数最多,黑、黑白,黄、黄白色次之,狸、褐、白、青等色较少。短蒙一代杂种牛的生长发育较快,公犊平均初生体重为95.13公斤,母犊为93.14公斤,比蒙古牛分别提高31.36%与39.46%,6个月龄体重提高39.48%与96.12%,12个月龄体重提高90.10%与65.85%。短蒙一代杂种母牛平均体重第一产399.04公斤,第二产405.80公斤,第三产436.00公斤,比蒙古牛分别提高41.75%、96.54%与31.92%。一代杂种公牛3岁体重为577.50公斤,4岁为750.0公斤。短蒙一代杂种牛各年龄体格较蒙古牛为大,成年公牛鬐甲高141.0厘米,斜体长 175.0厘米,胸围215.0厘米,较蒙古牛分别增加17.50%、17.69%与20.04%;成年母牛鬐甲高124.61厘米,斜体长146.17厘米,胸围181.71厘米,此蒙古牛分别提高11.98%、10.40%与10.03%。短蒙一代杂种牛泌乳期平均为267.82天,此蒙古牛增长108.42天,泌乳300天以上者占39.03%,比蒙古牛增多5.18倍。平均泌乳量第一产为1,625.25公斤,第二产为1,977.53公斤,第三产以上为2,342.43公斤,此蒙古牛分别提高290.36%、285.27%与302.22%。第一产泌乳量在2,000公斤以上者有30.80%,最高达3,337.2公斤。平均乳脂率为4.60%(范围3.93—5.5%)。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个地区长期收养着大量的蒙古牛。这些牛适应性强、耐粗饲、乳脂率也较高,但体格小,发育慢,出肉少,乳量低。为适应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我场于1975年开始在原来基础上,从市场购入二百多头蒙古母牛,开展了用短角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黄牛将逐渐由单一的役用向乳肉役或肉乳役等兼用方向发展;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方向转化。目前,我市渭北旱原的山地牛,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引用秦川牛对当地牛进行了多年的改良,当地牛血液中含有了不同程度的秦川牛成份,毛色趋于  相似文献   

4.
5.
为了了解兼用型短角牛改良湘西黄牛的效果,本试验随机选择湘西黄牛和短本F1、F2、F3代各30头,研究其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外貌特征和适应性。结果表明,短本杂牛体重随代次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1与湘西黄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F2与F1相比差异显著(P<0.05),F3与F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短本杂F1的育肥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比湘西黄牛提高69.23%、21.67%和8.41%,骨肉比下降9.82%,差异极显著(P<0.01);短本杂母牛10日龄、30日龄、60日龄和120日龄的泌乳量分别比湘西黄牛提高150.70%、106.10%、162.12%和209.94%,差异极显著(P<0.01);短本杂牛随改良代次的增加,体型外貌逐渐趋于短角牛;短本杂牛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正> 阿巴旗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的干旱草原地带。由于气候、地理状况的限制,是没有耕作的纯牧区。因此,饲料资源缺乏。目前仍依赖于天然草场,自然放牧。虽然有幅员辽阔的草原,但连年受灾、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能刈割的草场也很少,只有少部份地区秋季打贮草,解决部份牲畜过冬过春的需要,就目前客观条件,如何提高效益,我认为解决途径,除水、草建设外,改良畜种将是重要一环。 我旗的养牛业,仍以蒙古牛为主。生产性能很低。虽然搞了些品种改良,但效益不显著。引进什么品种改良蒙古牛比较符合干旱草原的自然条件,至关重要。通过十几年的改良实践,我们发现引用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蒙古牛是发展干旱草原地区养牛业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7.
1 富源县养牛业现状 富源县地处云南省东部,是内陆省份入滇的主要通道,素有"云南东大门"之称.土地面积3 235.4km2,全县辖3乡8镇159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67.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4万人.县境内最高海拔2 748.9 m,最低海拔1 110 m.由于地处低纬度滇东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地势差异较大,气候温暖潮湿,具有热带和亚热带的多种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3.8℃,日照1 819.9 h,降水量1 102.3 mm,无霜期269 d,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黄牛存栏64 980头,其中能繁母牛15 285头,占牛存栏的24%.  相似文献   

8.
湘南黄牛是一古老的原始品种,个体矮小、役力差、产肉量少、经济效益低。饲养量在100万头以上。六十年代以来,我区宜章、桂阳、郴县等县先后引入短角公牛与湘南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累计生产杂交牛1.5万头左右。为了获得短湘杂交牛的有关数据,判断杂交改良的效果,在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对短湘F_1和湘南牛分公母从初生及6、12、24、36月龄等阶段进行了外貌、体尺、体重、繁殖性能及役用性能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引入肉用无角短角牛繁育过程中生长发育、繁殖等性能分析,表明其引入后能很好适应,给予严格的繁育措施,具有长期的供种能力;同时,对比分析了其改良后代与本地牛的初生、6、12、18、24月龄体重、体尺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改良效果好,是云南省及至周边省份肉牛生产中极好的父系品种。  相似文献   

10.
西门塔尔、短角牛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报告杜忍让,张军强(陕西省农科院宜君基点,727204)发展草食动物搞好黄牛改良是发展畜牧业生产,扩大肉食来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宣君养牛发展现状,在该地区原黄牛改良的基础上,引进西门塔尔、短角红牛品种改良当...  相似文献   

11.
一、我县养牛业的基本现状眉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地处秦岭北麓,与周至、扶风、岐山、太白县接壤。全县有12个乡(镇),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24. 7万,农耕地43万亩。据1988年6月底统计,全县大家畜存栏17349头(匹),其中牛存栏16695头,占大家畜存栏数的96. 2%。境内山、川、塬交错,饲草资源比较丰富,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广大农民素有种草养畜的习惯。早在60与80年代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对50头杂种公牛的线性体形性状进行了评定,同时划分了父母系和年龄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线性性状评定方法对兼用牛是有效的。西门塔尔牛在乳用性性状上具有很好的改良效果(P<0.05),其它线性性状没有发现显著作用(P>0.05)。级进杂交三代牛对后代体高、强壮度和腰部厚具有显著影响,对后腿曲直度具有极显著影响。鉴于有些线性体形性状同产肉性能密切相关,在肉用杂交改良中,应选择那些线性体型性状好的个体。在西门塔尔-蒙古牛杂交体系中,父母与膘情无关。  相似文献   

13.
短角牛(Shorthorn)属普通牛,是世界上著名肉牛品种之一,原产于英国,中等体型,具有性情温和、早熟、肉用性能好、耐粗饲、增重快、母牛泌乳性能强、犊牛成活率高等优良特性,杂交改良黄牛效果较好。云南省于1996年底从美国引进短角肉种牛110头,除10头公牛用于生产冻精外,其余作纯繁并提基层改良用的种牛。  相似文献   

14.
短角牛难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母牛难产的因素较复杂,特别是初产牛难产率较高,但为了得到最佳经济效益,青年母牛在14月龄且体重达350kg时投入初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临产护理,也能降低难产率,本文试图从饲养管理角度分析与难产的关系,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 选育与繁殖 1.1 选育 选留生产繁殖性能好的公母牛进行繁殖;建立系谱档案,杜绝近亲繁殖.注意选留毛色纯红和无长角的育成牛作后备公母牛.  相似文献   

16.
蒙古牛主要产在蒙古高原。分布在我国内蒙全境及其临近的西北、东北、华北各省的部分地区。蒙古母牛体躯呈长方形,头稍大,角细长,胸扁深,后躯稍窄,尻部较倾斜,四肢短,后肢内缩,背腰平直,后腿肌肉不够丰满,乳房小,乳头细短。被毛以黄褐、黑及黑白色最多,红褐、狸色灰之,间有青灰和白色。母牛体重,初生平均为17.47公斤,6个月102.53公斤,12个月131.73公斤,3岁281.5公斤,5岁330.5公斤,7—9岁母牛为365—370公斤。成年母牛鬐甲高平均为112.61厘米,体长135.96厘米,胸围167.72厘米,管围15.55厘米。蒙古牛泌乳日数平均为159.4天。第一产泌乳量平均为416.35公斤,第二产为 513.29公斤,第三产为582.38公斤,第四产和以后各产为651.06公斤。产乳在500—1,100公斤者为多,占全群牛数的48.37%,泌乳期最高产量达2,195.8公斤,最高日泌乳量14.13公斤。乳脂率平均为5.22%(范围3.1—9.0%)。  相似文献   

17.
蒙古牛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主要的地方品种,数量最大,适应性极强。但其生长发育、产肉性能都较差,与现代肉牛业的发展极不相符。因此对蒙古牛进行改良,培育适合草原生态环境,且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的肉牛品种成为当前肉牛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笔者提出了蒙古牛改良措施和肉牛新品种选育规划,以期对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蒙古牛和延边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汝杨  斯琴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2):18-22,F003
做了4头蒙古牛(♂)和12头延边牛(11♂,1(?))的染色体研究。做了两种牛的常规染色、C带和核仁组织者区银染色的核型和蒙古牛的G带核型分析。蒙古牛的Y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点,而延边牛为中着丝点,存在形态上的差别,但他们的大小均位于24—25号常染色体之间。蒙古牛和延边牛的Ag—NORs均定位于2.3.4.11.28号常染色体末端,但发现延边牛的Ag—NORs也定位于21(或22)号染色体末端。根据两种牛的Y染色体和Ag—NORs多态性讨论了它们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