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同泌乳期荷斯坦泌乳牛血糖、血酮、尿酮、乳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正常的荷斯坦泌乳牛30头,按不同泌乳期分成6组,每组5头,对各组的泌乳量、年龄、胎次、血糖、血酮、尿酮、乳酮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七项指标在五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泌乳量、血酮、尿酮、乳酮等指标都随泌乳期的延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而血糖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酮乳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荷斯坦泌乳牛尿、乳酮体的酮粉法定性试验表明:尿酮阳性率为29.25%,乳酮阳性率为10%。尿、乳阳性牛的血酮、血糖、乳酮、尿酮定量测定表明:酮粉法判定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尿酮阳性反应具有早期、敏感、准确性低的特点。乳酮阳性反应具有准确、敏感性低、方便等特点。二者同时定性检测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取正常的黑白花泌乳牛20头,按乳酮阳性分为阴性组(11头)和阳性组(9头)。对它们泌乳量、泌乳天数、血糖、血酮、血清Leptin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eptin、血糖、酮体等指标水平处于正常的范围,5项指标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乳酮阳性组奶牛与阴性组比较,泌乳量降低,血清酮体升高,血糖水平降低,血清Leptin水平略高,除血清Leptin外,其余都差异显著(<0.05)。结果表明,正常的泌乳奶血清瘦蛋白等5项指标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4.
选取高产奶牛20头,根据乳酮阳性,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浓度分为健康牛,亚临床酮病牛和临床型酮病牛。将试验奶牛分4组,每组5头,Ⅰ组为亚临床酮病给药组,Ⅱ组为临床酮病给药组,Ⅲ组为酮病未给药对照组,Ⅳ组为健康未给药对照组。再给“酮病制剂1号”前后测定各组奶牛泌乳量、血浆β-羟丁酸及血糖指标。结果表明:“酮病制剂1号”使产后酮病奶牛泌乳量增加不显著(P〉0.05);给药后,亚临床酮病Ⅰ组与临床酮病Ⅱ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显著降低(P〈0.01),血糖浓度显著增加(P〈0.01);未给药酮病Ⅲ组和对照Ⅳ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给药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酮病制剂1号”通过降酮升糖的途径发挥防治奶牛酮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1849年Lander首先发现了奶牛酮病的一定神经症状之后,引起了世界许多奶牛业发达国家对酮病的关注。酮病又称酮血病、酮尿病和醋酮血病,它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酮、尿酮、乳酮含量增高,血糖降低(3高1低),消化机能紊乱,泌乳量下降,同时间有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6.
尿酮阳性中国黑白花泌乳牛的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机选取尿酮阳性泌乳牛 2 5头 ,按用药不同 (砂糖、糖皮质激素、水合氯醛 )分成 4组 ,以A、B、C、D表示 ,A组 7头 ,其他组均为 6头 ,连续用药 3~ 5d。观察各组试验前后的采食、泌乳及尿酮阳性情况 ,并测定血酮、尿酮的水平。结果表明 ,口服砂糖可增加食欲 ,明显降低尿酮阳性和尿酮水平。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降低泌乳量 ,明显降低尿酮阳性及血酮、尿酮水平。水合氯醛拌料降低食欲 ,尿酮阳性变化不一 ,血酮、尿酮水平下降不明显。因此 ,口服砂糖适用于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泌乳量对荷斯坦泌乳牛某些血尿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取正常泌乳牛36头,按泌乳量分成3组,每组12头。对各组的血酮、尿酮、血糖、Ca、p、Mg、ALP、GPT、GOT、BUN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组泌乳牛之间,尿酮差异极显著(P<0.01),血酮、血糖差异显著(P<0.05)。随产奶量的增加,血酮、尿糖升高,血糖降低。但三组血清Ca、P、Mg、ALP、GPT、GOT、BUN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改良的水杨醛比色法检测奶牛血酮、尿酮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采用改良式水杨醛比色法与水杨醛比色法测定11头对照组奶牛、8头尿酮阳性奶牛及5头酮病奶牛血酮,尿酮含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在测定血酮、尿酮方面差异不显著,改良式水杨醛比色法的回收率为108%,线性范围为3—389μg/mL,批内变异为2.94%-8.97%,批间变异为3.48%-11.07%。稳定性试验l周,血酮,尿酮无显著变化。因此,改良的水杨醛比色法测定血酮、尿酮具有简便,准确性较好,线性范围宽,稳定性较好及批量测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酮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患牛不食、昏睡或兴奋,体重和产奶量下降,偶尔发生运动失调。1危害奶牛的血酮和乳酮水平增高,泌乳量和乳质量下降,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增加奶牛的淘汰率,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2病因在奶牛产犊后的早期泌乳阶段,奶牛的泌乳高峰出现最快,约在产犊后40天达到最高峰,而食欲  相似文献   

10.
选用36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一泌乳期305d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研究甘油(0、100、200和300g/d)对泌乳早期奶牛血液指标和尿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甘油后,200g/d组和300g/d组血浆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0g/d组和300g/d组尿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g/d组(P〈0.05)。根据试验结果,甘油适宜添加量为200g/d。  相似文献   

11.
1临床病理检查以低血糖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为特征。病牛血糖浓度从正常时的2 800微摩尔/升降至1 120~2 240微摩尔/升,继发性酮病牛血糖浓度下降不明显。母牛血液中酮体浓度从0~1 720微摩尔/升提高到1 720~17 200微摩尔/升,继发性酮病牛血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所引起的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的通称,一般发生于产后6周内。笔者自2001年以来对赤峰市红山区和松山区的十几个养殖户的216头奶牛调查中,发现患酮病的奶牛有35头,约占16%。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可造成以下危害:血酮和乳酮水平增高,乳质和乳量下降,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如发情延迟、受胎率下降等。还可造成犊牛机体抵抗力下降。有些病牛久治不愈或愈后复发,最终淘汰,给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1原因1.1酮病的发生多在产后的第1个泌乳月,此间奶牛多食欲较差,特…  相似文献   

13.
用水杨酸比色法测定青海民和县某奶牛场A、B两个群体50头奶牛的血、乳和尿中的酮体,其含量分别为血酮1.163 mmol/L±0.421 mmol/L,乳酮3.041 mmol/L±1.214 mmol/L和尿酮3.232 mmol/L±1.713 mmol/L。结果表明,其中有9头奶牛有隐性酮病,其乳酮和尿酮的相关系数γ=-0.60147。  相似文献   

14.
用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广东佛山某奶牛场K、I 两个群体(27 头)奶牛的血、乳、尿中的酮体,其含量分别为血酮 1.155 mmol/L±0. 511 mmol/L,乳酮 2. 904 mmol/L±1.311 mmol/L,尿酮 3.127 mmol/L±1.814mmol/L。结果表明,其中有 6 头奶牛有隐性酮病, 其乳酮和尿酮的相关系数 r 为-0.5903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和泌乳奶牛尿和乳中酮体抽样检查 ,选择对酮病做出早期诊断的最佳时间和方法。为此将年龄在 4~ 1 0岁 ,胎次在 2~ 7胎的围产期 45头奶牛按产前和产后的天数不同分为 9个小组 ,每组 5头牛 ,1组为产前 1 5d,2组为产前 1 0 d,3组为产前 5d,4组为产前 1~ 2 d,5组为产后 1~ 2 d,6组为产后 5d,7组为产后 1 0 d,8组为产后 1 5d,9组为产后 2 0d。应用酮粉法和试剂法检测各组牛尿和乳中酮体含量 ,同时应用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样 1 0 6份和乳样 70份。结果表明 :试剂法和酮粉法均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 ,临床上以粉剂法更佳 ;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 1 0 d左右开始 ,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 ,乳酮阳性率低而准确 ;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 6 0 d和 1 2 0~ 1 80 d,尤其产后 2 0 d乳酮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6.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乳症、酮尿病,是泌乳母牛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以血液酮体浓度增高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8.
荷斯坦奶牛酮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查奶牛血、乳、尿中酮体的含量是确诊奶牛酮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奶牛酮病具有 群发之特点,常常给奶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定期检查奶牛血、乳、尿中酮体含量 对于监测和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湟源县荷斯坦奶牛乳汁和尿液中酮体含量,探 讨乳酮和尿酮在酮病监测中的价值,笔者于2007年6月1日至6月13日对湟源县泌乳期荷斯坦 奶牛的尿液、乳汁中的酮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营养代谢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季节.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