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琪  陆彦椿  朱洪官 《土壤学报》1980,17(2):120-132
太湖地区是太湖流域之泛称,包括西起莫干山、北止茅山、南达钱塘江、北到长江右岸的广大地区。在行政上分辖于两省一市(江苏、浙江省与上海市)。除西部与西北部有低山丘陵屏障外,主要是由三角洲形成的平原,故地形平坦开阔,河川纵横,平原上间有残丘兀立,并有众多湖泊,水土资源条件均比较优越。共有土地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20.8%,水面积占20.5%,平原好区占58.7%,可概括为二山二水六分田。  相似文献   

2.
徐琪 《土壤》1981,13(2):79-87
一九八○年十月十九日到二十四日在南京召开了水稻土讨论会,会后于廿五日到卅一日进行了为时一周的野外考察,由南京出发,途经溧阳、武进、无锡、吴县、昆山、上海以及浙江省的肖山与余杭等县市,先后共观察水稻土剖面14个,包括了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类型。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大时间尺度下的肥力质量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通过调查与第2次土壤普查(1982年)相对应地块的土壤性状,对太湖流域江苏省武进地区典型水稻土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82年到2004年,该研究区主要的6类水稻土共198个取样点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显著上升,而pH和CEC显著下降.各亚类水稻土,除小粉土和沙土肥力质量指数有较大幅度提高外,其他类型水稻土肥力质量指数增加不大.各亚类水稻土土壤肥力单因子质量指数变化趋向一致,即1982年各亚类土壤速效钾的单因子质量为最低,其中速效钾单质量指数最小的小粉土为1.48;2004年pH值的质量指数则为最小值,其中pH质量指数最小的白土仅为1.73;同时,各水稻土CEC单质量指数由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2.91~3.0显著下降为2004年的2.14~2.93.因此土壤酸化并伴随盐基离子的淋失是限制研究区水稻土土壤肥力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水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3种主要水稻土(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的水分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了各种土壤每一土层的容重、质地、有机质、土壤团聚度、土壤结构系数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较了3种主要水稻土类型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水分特征状况,并根据水分特征曲线得出了这3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萎蔫系数。结果表明: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均与容重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有效水与土壤粘粒含量也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结构系数、团聚度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萎蔫系数与质地也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赵诚斋 《土壤》1984,16(2):58-60,81
土壤耕作关系到作物的高产以及能源和劳力的消耗,也与土壤肥力的培育有关,所以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土壤孔隙是土壤中水分与空气存在的场所,是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生活空间.土壤的孔隙特征是土壤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它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孔隙性质良好的土壤能够满足作物对水分和空气的需求,有利于养分的调节、合理供给以及作物的正常生长.但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其内部存在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孔隙.而土壤大孔隙是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主要通道,它的存在可以导致土壤优先水流和溶质优先迁移的产生,并是水分和化学物质快速、远距离运移的主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大孔隙流是发生在土壤大孔隙中的一种水分流动现象,它可以导致土壤水分的快速非平衡流动,使降水或灌溉水及其溶质(养分、盐分、污染物等)不能与绝大部分土体充分地相互作用,而是“直接”快速流出土体或补给地下水.因此,研究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开展节水农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研究该地区化学氮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递增,且淋溶流失极为严重,加剧地下水的污染等问题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硝态氮穿透曲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华山  陈效民  沃飞  陈玉川 《土壤通报》2006,37(6):1129-1133
用模拟土柱的方法对太湖地区三种主要水稻土的硝态氮垂直运移穿透曲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同一种土壤而言,土层由上往下土层的出流速度减慢,硝态氮的穿透过程推迟。对这三种土壤而言,乌栅土的各土层的平均流量最小,穿透时间最长。在水分饱和和充分淋洗的条件下,硝态氮能完全穿透土柱,硝态氮的垂直运移过程主要受土壤粘粒含量的影响,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出流速度减小,硝态氮的穿透开始时间推迟,硝态氮的穿透曲线峰值变低、峰面分布变宽,穿透曲线变化平缓。所有的穿透曲线都显得不对称,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越有明显的拖尾现象。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对硝态氮的垂直运移有很大的影响;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出流的流量就越大,穿透开始的时间也就越提前;有机质与穿透总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含量越高,穿透总时间就越短。  相似文献   

8.
程云生  林长英  周正度 《土壤》1983,15(4):126-132
太湖地区地势平坦,除低山丘陵及湖泊水面各约占总面积的20%以外,其余近60%都是平原和圩区,土壤肥沃,宜稻宜麦,粮食产量较高,是我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地区之一[1]。  相似文献   

9.
邓时琴  徐梦熊 《土壤》1979,11(5):175-178
土壤颗粒是组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组合比例即土壤质地,可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等性质。  相似文献   

10.
太湖地区水稻土复合胶体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积平  张敬森  熊毅 《土壤学报》1983,20(2):113-128
太湖地区是我国水稻高产地区之一.在长期耕种利用下,土壤肥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稻土的培肥研究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太湖地区水稻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熊毅等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爽水性是肥沃水稻土的标志,而耕层出现鳝血斑和青泥条,可分辨水稻土的肥瘦.陈家坊和姚贤良等则很强调土壤通气孔隙对水稻高产的重要.此外,也有研究水稻土的质地和氮素营养等.但以往的研究很少联系复合胶体特性与水稻土肥力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有机质的复合与团聚作用,及其对水稻土肥力特性的影响,为土壤培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佳宝  赵诚斋 《土壤》1987,19(4):183-190,224
粘闭作用(puddling)是指土壤在渍水的条件下,从事机械操作,土壤结构体受到破坏,颗粒充分分散,如果作用强烈,土壤将形成粘粒都持有较厚水膜的均匀质体,这种均匀质体称为粘闭土壤[1]。  相似文献   

12.
施用钢渣对水稻土硅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施用钢渣种植水稻的贫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钢渣使土壤pH升高,土壤水溶态硅和无定形硅的含量降,活性硅及有效硅含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增加,除水溶态硅外,上述影响随钢渣用量增加或粒度变细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模拟酸雨对太湖地区水稻土铜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湖地区三种典型的水稻土(黄泥土、白土、乌泥土)为例,利用模拟-培养试验,着重研究模拟酸雨对土壤的铜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淋溶土壤相比,经模拟酸雨淋溶的三种土壤对铜的吸附量有所增加,随着淋溶液pH的降低,增幅减小:易解吸态铜的解吸量则随淋溶液pH的降低而增大,模拟酸雨降低了土壤对重金融污染的缓冲能力;虽然黄泥土、乌泥土对铜的吸附量远大于白土,但模拟酸雨对乌泥土的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速度也大于白土。  相似文献   

14.
林长英  程云生 《土壤》1986,18(5):261-262,270
太湖地区水稻土渍害问题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1-4]。这主要是采用了各种类型的农田排水措施,如开挖排水沟,打鼠洞和埋设暗管等田间排水设施,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土壤水分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类型的水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土 4个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基本一致。土壤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有效水的含量均从土壤上层到下层呈降低的趋势 ;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与负压水头之间呈负相关的指数曲线变化 ,当负压水头达到 10 k Pa时 ,非饱和导水率降低到最小值 ,且基本趋于稳定 ;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变化于 1.1× 10 - 3~ 1.886× 10 - 3cm2 / min之间 ,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随含水量也呈指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研究及现场采样分析,探讨了太湖地区水稻土pH和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经济快速发展影响下,太湖地区水稻土近十几年间发生了土壤pH降低、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升高的明显变化,指出近十几年间该地区化肥投入水平和结构的变化,酸雨强度和频率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地球化学性质的不同是导致变化幅度差异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姚贤良  于德芬 《土壤》1980,12(4):121-125
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一个多孔介质,可以区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A long-term experiment set up in 1980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manur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a paddy soil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China.Of the fourteen randomly distributed treatments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organic manure,inorganic nitrogen (N),phosphorus (P),and potassium (K),and rice straw,eight were select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in 2007.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plus straw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of the topsoil (0-10 cm) compared to that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lone.The content of SOC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10-30 cm layer in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s and in the 20-40 cm layer in the manure treatments.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δ 13 C) ranged from 24‰ to 28‰ and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depth.The content of SOC was significantly (P < 0.05)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δ 13 C.In the 0-20 cm layer,the δ 13 C valu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treatments of manure alone (M),manure and chemical N and P fertilizers (MNP),manure and chemical N,P,and K fertilizers (MNPK),manure,rice straw,and chemical N fertilizer (MRN),and chemical N fertilizer and rice straw (CNR),as compared with the no-fertilizer control.In the 30-50 cm layer,however,the rati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ll the treatments except Treatment CNR.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C peaked in the first 2-4 d of incubation and gradually leveled off thereafter over the first 3 weeks,being faster in the manure treatments than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s.The average rate of mineralization varied from 55.36 to 75.46 mL CO 2 kg-1 d-1 and that of stable mineralization from 10 to 20 mL CO 2 kg-1 d-1.In eight weeks of incubation,cumulative mineralization was always higher in the manure treatments than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s,being the highest in Treatment MRN.Combined humus in the soil was mainly (over 50%) composed of tightly combined fraction.The loosely combined humus and its ratio of humic acid (HA) to fulvic acid (F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cycle of organic C in the paddy soil ecosystem studied was stable over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continued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对重金属的缓冲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集了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土种,实验室分析了土壤酸碱缓冲能力,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性以及吸附解吸动态与缓冲速率,指出不同土种间土壤对重金属污染的缓冲能力差异较大,肥力较高的爽水型水稻土-黄泥土的缓冲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水稻土生态研究组徐琪等同志编著的《太湖地区水稻土》一书即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预计第三季度即可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