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熊国炎  赵其国 《土壤》1981,13(6):239-241
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组主席、西德霍尔海姆大学斯里奇廷教授(E. Schlichting),1981年9月22日和23日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作土壤分类研究概况的报告。兹将内容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赵其国 《土壤》1987,19(3):164-169
1986年8月21日至27日,我在出席汉堡第十三届国际土壤学会后,有机会参加了会后对丹麦及瑞典南部的土壤考察,考察范围及路线见图1。这次考察的时间虽较短,但收集到一些资料,同时对该区的自然条件及土壤概况有进一步了解,兹将考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恂清 《土壤》1959,(2):31-31,29
中国科学院于11月20-28日在江苏无锡召开了有土壤学、土壤微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的工作者一百余人参加的土壤工作会议,就总结我国所特有的丰富经验,抓住土壤学研究的大西瓜、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土壤学、使我国土壤科学位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文启孝  赵其国 《土壤》1979,11(6):246-249
1979年8月23日至9月13日,我们在罗马尼亚先后参加了在布拉索夫举行的全罗第十届土壤学会和土壤旅行,参观了土壤及农化研究所、土壤侵蚀防治研究中心站、地理研究所和布加勒斯特农学院土壤农化教研室等土壤科研、教育机构,和罗马尼亚同行广泛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赵其国  方建安 《土壤》1985,17(3):158-164
1984年9月16日至10月6日,我们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对英国洛桑试验站,乃特康比试验室,麦加里土壤研究所,阿拜丁大学及里丁大学土壤系等十几个土壤研究单位进行了访问考察,主要目的是了解英国土壤排水采集器(lysimetcr)的装置应用,土壤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施卫明 《土壤》1997,29(6):332-334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际土壤学会土壤与环境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Ⅷ)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国际土壤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和加拿大Canpoex公司以及美国土壤学会的联合资助下,“土壤-人类-环境相互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1997年5月4日至11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协调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龚子同 《土壤通报》2022,53(6):1506-1512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现代土壤学两国也交流颇丰。我作为一个土壤工作者,从1978年开始多次访日,有幸参与土壤学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包括参加中国科学院农业科学考察团,出席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14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和东亚、东南亚土壤联合会(ESAFS)会议,与日本知名土壤学家谈合作,协助出版日文版《中国土壤》以及中日两国土壤学家互访等。现将作者的经历和体会进行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8.
提升对土壤认识, 创新现代土壤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其国 《土壤学报》2008,45(5):771-777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随着现代科技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的地位与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土壤与土壤学科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关系为出发点,指出了当前对我国土壤的重要性认识正在从农业生产向环境安全、资源利用、生态健康及全球变化等方向转变与提升。同时,明确了现代土壤学的内涵和创新现代土壤学的战略思想,全面、系统、前瞻性地提出了现代土壤学的研究前沿与特点,以及现代土壤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为我国现代土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振旺 《土壤学报》1963,11(3):231-243
土壤分类是土壤学的中心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土壤分类、命名的原则和系统。土壤分类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土壤学研究的水平,特别是反映土壤地理学和土壤发生学的水平。整个土壤学领域内其他分支的研究,也都必须引用土壤分类的研究成果。土壤分类的研究既影响到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也关系到土壤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20 0 4年国际土壤分类会议于 8月 3~ 8日在俄罗斯的彼得罗扎沃茨克 (Petrozavodsk)召开 ,来自 2 5个国家的80多名土壤发生与分类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 ,8月 3~ 5日是室内报告和讨论会议 ,8月 6~ 9日是野外考察 ,对当地土壤进行分类与命名的讨论。这次会议的第一焦点议题是国际土壤参比基础 (WRB)。现任WRB研究组织主席 ,匈牙利的E .Michi博士介绍了WRB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目标 ,即使全世界的土壤类型可以在统一的分类标准下分类命名 ,便于全球土壤对比和国际土壤学交流。前任WRB研究组织主席 ,比利时的J .Deck…  相似文献   

11.
赵其国 《土壤》1987,19(2):57-61
1986年8月中下旬,我有机会到西德汉堡参加了第十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这次会议有82个国家,1500名代表参加。我国代表团有31人,加上已经在西德的14人,共45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我国出席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人数最多的一个代表团。  相似文献   

12.
王秋兵 《土壤通报》2022,53(2):502-504
《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是由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张甘霖研究员和两位青年土壤学者合写的一本原创性科普著作。该书作者搜集并挖掘众多精美的邮票中蕴藏的丰富土壤学知识,用邮票启迪大众,普及土壤学知识,传播“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等先进理念,通过邮文化让读者享受土壤之美和土壤养育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别具一格、意味深长、值得品读。著名土壤地理学家王秋兵教授对该书深有体会,满怀深情写了读后感。现刊于此,供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史学正  龚子同 《土壤》1991,23(4):174-177
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土壤学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土壤环境保护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研究土壤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兼顾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土壤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土壤系统分类、土地资源和宏观的土壤环境保护3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基础学科新成果、遥感和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在2014年12月5日联合国首个"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之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正式启动2015"国际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IYS)活动,其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国际土壤年期间,中国土壤学会将陆续举办包括第12届东亚及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会议等多  相似文献   

15.
周健民 《土壤学报》2002,39(6):769-779
熊毅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土壤学家,是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以创新的思想,开辟了中国科学研究的许多新领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生产建设任务,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严谨治学,率先垂范,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的学术带头人.他曾较长时间地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领导工作,确立了土壤研究所在当时的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扩大了土壤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影响.由于他为祖国土壤科学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现科学院院士).熊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20年了,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我们今天缅怀熊毅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求实创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于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不断地把我国的土壤学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森林土壤学作为土壤学的一部分而进行独特的调查研究,只是最近若干年的事情。对于原始森林植物群落下的土壤进行研究,非但对土壤地理分布、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林业建设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础土壤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基于土壤化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航  杨刚 《土壤学报》2017,54(4):819-826
长期以来,不少人片面地认为,土壤学在学科属性上仅是应用型的,在研究手段上仅是实验型的,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是整体综合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这些片面认识对土壤学发展的危害,提出土壤学发展应特别强调"分析"的方法,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自然而系统的综合。阐述了土壤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充分认识土壤系统的特殊性根基在于其对物质亚原子结构的重大影响。与普通水溶液中的情况相比,土壤中的离子、原子和分子在本质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如果土壤确实从亚原子尺度上改变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开展土壤学中独特的量子效应研究将是重要的。其次,充分考虑土壤系统的特殊性,在方法上应从宏观尺度、介观尺度、分子尺度至亚原子尺度对土壤进行逐级分解简化,并借助于量子力学原理和方法,最终,在亚原子尺度上彻底剖析土壤,以获得土壤学自己的科学基础。第三,以土壤中独特的量子效应为基础的研究,可构建"亚原子结构—土壤微观机制—宏观效应"三者间的直接关联,由此实现土壤中不同尺度间科学原理的自然转换,最终构建独立的土壤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于天仁 《土壤学报》1963,11(1):99-108
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归根到底是能量的各种形式的表现及其相互转化,土壤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化学现象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应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在土壤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只能够从表面上孤立地看待土壤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以后随着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进展及其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从五十年代起,开始从能量关系方面,研究土壤化学现象的本质,并且在最近几年来,发展成为土壤化学研究中极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赵其国 《土壤》2008,40(5):681-684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际土壤学界也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20.
第16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包括全会和45个分会,内容涵盖土壤所有分支并反映了本世纪土壤学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土壤学在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世纪之交土壤学面临的挑战和契机,提出土壤学只有拓展与其它学科以及社会的联系,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