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厚壳贻贝的同化率及其生物沉积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3~9月在青岛海区自然养殖状态下,利用沉积物收集器测定厚壳贻贝(Mytiluscrassitesta)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的输运,并采用灰分比例法计算厚壳贻贝的同化率。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的同化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42~49mm)43 2%~59 9%、中等个体(壳长54~60mm)41 3%~56 1%、大个体(壳长65~74mm)47 6%~53 5%,平均值分别为51 6%、49 5%和52 5%。厚壳贻贝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小个体[(42 3±4 4)~(77 9±10 8)]mg·ind-1·d-1,中等个体[(68 5±5 8)~(134 1±12 7)]mg·ind-1·d-1和大个体[(83 4±10 4)~(167 1±10 8)]mg·ind-1·d-1。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厚壳贻贝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世军 《齐鲁渔业》2005,22(9):28-29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us Gould)俗称“壳菜”、“淡菜”,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沿岸以及台湾的澎湖,是一种经济价值较大,可人工养殖的海产贝类,但由于苗种的困扰,制约了厚壳贻贝的大面积推广养殖。作者于2005年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定海长峙岙山基地,对厚壳贻贝人工育苗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紫贻贝和厚壳贻贝杂交及F1代杂交优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7年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 provincialis)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种间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试验,通过亲贝强化培育、确认雌雄亲贝、改革育苗水体交换方法、投喂混合单细胞藻类、流水培养附着稚贝等技术,获得F1代.结果表明,正交F1代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反交F1代和厚壳贻贝,在幼虫培育前期与紫贻贝的成活率相当,但随着幼虫的发育有高于紫贻贝的趋势.正交F1代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在培育阶段的前期生长与紫贻贝相当,低于厚壳贻贝,高于反交F1代;但后期的生长明显增快,并高于反交F1代和其他两种贻贝.各试验组贻贝海区养殖的成活率在90%以上,正交F1代最高,显著高于反交F1代.各试验组生长特性,正交F1代紫贻贝厚壳贻贝反交F1代.其中正交F1代获附着稚贝3.77×109 ind.正交F1除在孵化率上低于紫贻贝、厚壳贻贝外,在壳长、壳高、成活率等方面指标具有一定杂交优势,而反交F1代的杂交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紫贻贝和厚壳贻贝杂交及F1代杂交优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2007年对紫贻贝和厚壳贻贝种间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试验,通过亲贝强化培育、确认雌雄亲贝、改革育苗水体交换方法、投喂混合单细胞藻类、流水培养附着稚贝等技术,获得F1代。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生长特性,正交F1代﹥紫贻贝﹥厚壳贻贝﹥反交F1代。其中正交F1代获附着稚贝3.77亿粒,平均壳长为1.13 mm、平均壳高为0.78 mm,育苗成活率达35.57%。正交F1除在孵化率上低于紫贻贝、厚壳贻贝外,在壳长、壳高、成活率等方面指标具有一定杂交优势,而反交F1代的杂交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北塘公社沿海渔业大队,从75年至76年连续两年引进贻贝在盐田汪子进行了人工筏式试养。能通过低温越冬和高温渡夏关,但成活率低,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为了了解贻贝耐高温情况、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和半人工采苗的可能性,以便在今后继续试养时掌握浮筏下沉时间,防止雨季大量排淡造成死亡和解决苗种问题,我们于今年进行了紫贻贝半人工采苗、耐高温极限和稀释海水对贻贝的影响试验,其结果如下:一、半人工采苗试验半人工采苗是解决贻贝苗种来源的一种途径,是国内成功经验。我们利用引进的34,000斤贻贝集中于饲养池进行筏式垂养,池内设有棕榈绳、贝壳、聚氯乙烯绳三种采苗器进行采苗。吊绳长1米,栓在贻贝浮筏上,设杆插在池内岸边四周,有的挂在排注水口处。  相似文献   

6.
扇贝是加工海珍品—干贝的原料。过去,我县扇贝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东楮岛、瓦屋石二个自然扇贝场,年产成品干贝约15~20吨,1967年曾达到30吨。为了摸索扇贝生殖规律,寻求一条扇贝人工繁殖的道路,从1974年起,我们进行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去年,在总结前年工作的基础上,学习长岛县后口大队的经验,经过五个月的工作,育成了扇贝稚贝八千余个。从生长情况看,一般稚贝壳高6~7毫米,最大的壳高11毫米,壳长10毫米。现将去年人工育苗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贻贝的主要养殖品种,其苗种主要依靠天然苗种和半人工采苗获得。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于嵊泗县石柱育苗厂,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亲贝通过室内强化培养,经人工催产可获得成熟受精卵,受精率可达95%。在水温16℃时,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出现第一极体,受精后39h50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胚胎孵化率达92%,在水温15.8~21℃的条件下,经39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694mm的附着稚贝1304.7×104ind;附着稚贝经102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mm的稚贝404.46×104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厚壳贻贝隶属于瓣鳃纲、翼形亚纲、贻贝目、贻贝科;自然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厚壳贻贝市场价格高于紫贻贝,养殖效益好,深受养殖业主的推崇。厚壳贻贝自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在浙江嵊泗海域的养殖规模快速增加。目前,浙江嵊泗县已成为我国厚壳贻贝养殖的重要产区,  相似文献   

9.
厚壳贻贝定向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厚壳贻贝前处理阶段人工劳动强度大、定向技术落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厚壳贻贝振动定向装置.首先采用三点测力法测量计算出厚壳贻贝的重心位置;结合振动理论对厚壳贻贝受力分析得出运动路线;然后使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最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定向装置的主要参数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当厚壳贻贝的初始姿态为头部朝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和推广,研究了海水盐度、温度、pH等生态因子对厚壳贻贝眼点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繁育条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眼点幼虫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23.5~39.1,最适为27.4~35.3;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为18~27℃,最适为21~24℃;对pH值的适宜范围为7.5~9.0,最适为7.8~8.5.掌握了厚壳贻贝眼点幼虫对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对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棘海盘车对四种贝类摄食率和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2~24℃,盐度29.6,溶解氧6.9 mg/L,pH 8.01的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4种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贻贝(Mytilus eduli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与食物选择性,以期了解多棘海盘车摄食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只有一种贝类作为饵料时,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贝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5 7~0.008 0 g干重/(h.只)(壳长为7~20 mm),其次是贻贝为0.003 5~0.004 9 g干重/(h.只)(壳长为10~21 mm),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最小,为0.001 4~0.002 8 g干重/(h.只)(壳长为14~31 mm)。同时,多棘海盘车的摄食率还表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夜间的摄食率大于白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当4种贝类同时作为饵料存在时,多棘海盘车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3 0 g干重/(h.只),其次是贻贝为0.001 7 g干重/(h.只),以摄食率评价摄食选择,多棘海盘车对于该4种贝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其摄食选择性的顺序为:东方缝栖蛤,贻贝,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华豆蟹 Pinnotheres sinensis Shen(图1)是生活于双壳贝类外套腔的一种小型蟹类(秦皇岛沿海的个体其头胸甲宽最大不超过15.5毫米)。近年来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我们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贻贝养殖区三年来的调查表明:在一周年间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常采用热加工方法获取贻贝肉,但该方法不能获得新鲜的贻贝肉。为了获取新鲜的带半壳的贻贝肉,首先针对贻贝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厚壳贻贝后闭壳肌痕面积、壳长的基本参数,通过力学实验确定拉断后闭壳肌柱所需要力的大小相关参数,从而研制出一种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该装置由工作台、支撑臂、气压缸、开壳刀具、真空吸盘、贻贝固定台及传送带组成。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最佳开壳刀具刃口宽度为9 mm,对开壳刀具施加作用力为900 N。该装置能有效提高厚壳贻贝开壳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Could)俗称毛海红、淡菜、青口,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为近海暖温性底栖双壳贝类,广泛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沿岸海域,主产区为浙江舟山海域[1-2]。厚壳贻贝个体大、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价格远高于贻贝和紫贻贝,为出口创汇产品[3]。我国厚壳贻贝主要养殖区在浙江舟山,特别在嵊泗县是最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15.
吴松 《齐鲁渔业》2007,24(11):44-46
翡翠贻贝(Mytilus smaragdinus Chemnits)俗称"彩銮"、"青匙",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翡翠贻贝属。是热带、亚热带暖水性双壳软体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其肉味鲜美,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约为紫贻贝的1~2倍,是我国南部海域贝类养殖的优良品种,市场前景良好。本文在总结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种贻贝(厚壳贻贝、紫贻贝)稚贝及通过人工培育所得的二者的杂交后代稚贝同工酶表达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5种酶(SOD、MDH、ME、ATP、ADH)在上述3种贻贝中的表达极为相似,MDH在3种贻贝中除r迁移率相同的条带外,在紫贻贝中表达出迁移率较小、表达较弱的条带;SOD和ATP仅在厚壳贻贝中表达出比另外2种多1条迁移率最大的条带,ME则表现为紫贻贝少1条中间的条带,ADH在杂交贻贝和紫贻贝中表达完全相同,厚壳贻贝虽也表现为3条酶带,但迁移率明显不同.试验结果说明,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杂交后代与二者均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与传统的分类方法所得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项试验于1994年8月底进行。这个时间,产地的翡翠贻贝肥满度好,已陆续收获。我们的试验原料来源于饶平,在产地饶平采集规格较整齐的带壳鲜活的翡翠贻贝共1200公斤,加工是采用IQF—SC生产线。 鲜贻贝肉单体速冻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是:选料→清洗→去足丝→蒸煮→开壳取肉→冰水漂洗→沥水→摆粒→急冻→上冰衣→包装→冷藏。 1.选料→清洗→去足丝:挑选大小接近一致、规格10~12公分、色泽鲜艳的带壳贻贝1000公斤。挑选的目的在于规格一致,使蒸煮时能保持尽可能同时开壳,而不致部分不开壳、部分过熟,使贝体收缩影响质量。将挑选合格的贻贝用清水冲洗后,采用人工的方法,清除贝壳外表的附着物。然后拔除足丝,再用清水冲干净。只有将附着物和足丝除净,才能保证  相似文献   

18.
探讨低温(4 ℃)条件下的厚壳贻贝早期幼虫保存可能性,同时调查了不同培育密度对低温保存的影响。在正常条件下,继续培育低温保存后的幼虫,并调查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低温保存后,早期幼虫存活率较高,超过95%;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出现显著性的增长。不同培育组间,培育密度对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影响不同,表明密度是幼虫低温保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正常培育条件下,低温保存后的幼虫,3周后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仍超过50%,且其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低温培育是保存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的有效方法,可用于今后贝类幼虫生物学实验和人工育苗技术的改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翡翠贻贝(Pera virid is Linnaeus)是瓣鳃纲动物,隶属贻贝目(Mytiloida)贻贝科(Mytilidae)。贝壳较大、较长,壳质比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yil)薄,比紫贻贝(M.galloprovincialis Lamarck)厚。壳表为翠绿色,尤以边缘部最鲜艳,壳里为瓷白色。本种为热带和亚热带种,垂直分布于低潮线至水深17米左右,但以水深5—6米处生长最密。  相似文献   

20.
<正>厚壳贻贝俗称海红,系暖温性底栖贝类,主要以浮游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栖息于低潮线至水深20米的海底,足部退化,以足丝附着在岩礁或物体上生活。其贝壳呈楔形,壳大而厚,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其壳面被黑褐色厚壳皮,壳内面紫褐色或灰白色,有珍珠光泽。厚壳贻贝雌雄异体,体外受精,2龄可达性成熟。研究组对厚壳贻贝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并对其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成功,现将厚壳贻贝亲贝及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