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籽实中Pb的分布及其结合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组织化学及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重金属污染区水稻籽实中Pb的分布及其结合形态。结果表明,Pb在籽实各形态结合中的浓度分布不均匀,胚和种皮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胚乳和颖壳。就Pb总量而言,胚乳中的比例最高;Pb在籽实的主要营养成分中,以蛋白质中的分布比例最高,可达83%,脂肪中甚微;在4种主要类型蛋白质中,以谷蛋白和球蛋白中的比例较高。凝胶层析的结果表明,蛋白质-Pb结合体的表观分子量为54.5KD,蒸煮及体外消化酶的处理下,前者易分解,出现分子量较小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影响,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环境中的砷表现出不同的化学形态,砷对生物的毒性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环境中的砷通过饮食、饮水、呼吸和接触皮肤等方式进入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对于治理和修复已遭受砷污染的环境,目前有一些成熟的治理和修复技术,其中超砷富集植物的发现,植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修复土壤砷污染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3.
作物籽实中Cd与Zn的交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本根据两个地区(沈阳张士污灌区和沈阳十里河地区)和两类作物(玉米和大豆)籽实中Cd,Zn含量的调查分析,论证了Cd-Zn之间的交互作用因作物种类而异。在玉米籽实中,Cd-Zn之是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而在大豆籽实中,Cd-Zn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果园土壤铜污染状况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调查了由于长期使用铜制剂农药波尔多液,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并用采自果园的铜污染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铜对作物的危害影响。结果表明,一些果园地区由于长期使用波尔多液,土壤铜含量严重超标。果园土壤一旦遭受铜污染,将造成持久性影响,因此建议要逐步限制或禁止使用波尔多液,用新型农药代替波尔多液。  相似文献   

5.
以硫铜矿尾矿区域土壤和库区周边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萃取前后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Pb、Cu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两类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Pb、Cu的形态分布各有差异,矿区土壤Pb、Cu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农田土壤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在0.01molL-1浓度的条件下,DTPA对供试土壤Pb的萃取能力较其对Cu萃取能力强;经DTPA萃取后土壤中Pb、Cu的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交换态的含量分别有所下降。两种类型土壤中Pb、Cu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交换态变幅表现各异;矿区土壤和农田土壤中Cu的有机结合态含量有所增加,矿区土壤和农田土壤中Pb的有机结合态含量却表现各异,矿区土壤其含量有所增加,而农田土壤其含量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中铅的形态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麦冬、北沙参和地黄为对象,用分级离心和逐级浸取方法研究了铅在根、叶的分布及在药用部分的形态。结果表明,根部超过90%及叶部大于80%的铅位于细胞壁上;药用部分中65%以上是活性较低的醋酸和盐酸提取态。实验结果是铅特性及铅在植物体内迁移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BCR法在污染农田黑土重金属形态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东北地区污染农田黑土剖面的取样调查分析,对重金属Cd、Ph、Cu、Zn在农田黑土中的污染状况及其迁移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就BCR(the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重金属的迁移率大小依次为:Cd〉Cu〉Pb〉Zn,Cd的酸可溶态占全量的比率高于其它重金属。Pb的酸可提取态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公路附近土壤中PL、Cu及城市郊区土壤中Cd、Pb和Zn的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已存在向下迁移的趋势。4种重金属有机结合态在采样区土壤中基本都表现为耕层高于非耕层。研究表明,应用BCR连续提取法有助于确定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重金属向下迁移状况,借助该法可以有效、可靠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陕西农业土壤中锌铜含量分布及对作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紫色土壤中镉铜铅砷污染对作物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通过对重庆较有代表性的中性紫色土地区不同浓度Cd,Cu,Pb,As对水稻根系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水稻根系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受抑制与产生抗性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除Cu外,其余元素对脱氢酶、过氧化物酶都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均以脱氢酶最为敏感,达到临界浓度时,两种酶的抑制率均为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因此,脱氢酶为指标确定重金属临界浓度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土壤锌铁铜锰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各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特性有相似的规律,每个微量元素的各种形态都可以根据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划分为两组,第一组形态分布百分率与植物有效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第二组则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而第一组的形态为主要的有效养分源,第二组的形态很难为植物提供有效养分,减少相应元素转化为第二组的形态和增加第一组各形态的储备容量是调节和控制土壤营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Cu Pb Zn Cr Cd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和转化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采用室外小区隔离实验方法,研究了外源可溶性重金属进入水稻土土壤(乌栅土)后的形态分布及其形态随时间的转化。结果表明,外源可溶性重金属进入土壤后迅速向各个形态转化,可溶态重金属的浓度进入土壤后迅速下降;交换态和碳酸盐态重金属浓度先微弱上升,然后迅速下降,铁锰氧化态重金属浓度先上升,在烤田期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下降,成熟期时又微弱上升,有机态重金属浓度不断上升,残渣态重金属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作物对污灌区土壤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弄清在污灌区农田种植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菊花5种作物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影响,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种植前后不同形态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5种作物后土壤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均有增加,玉米土壤增加率最高,达到25.67%;碳酸盐结合态铜、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大致都呈降低趋势,菊花土壤降低率最高,分别达到57.95%和58.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的含量在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后均有所增加,而种植高粱和菊花后有所降低;残留态铜的含量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在垂直深度上,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在不同土层均表现为增加,其中种植玉米后增加最明显;碳酸盐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在种植作物后均表现为降低,降低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有机结合态铜的变化率在不同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红壤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元根  袁可能 《农业环境保护》1997,16(5):193-199,203
本文对五个不同母质来源的红壤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的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统计表明稀土元素的各种结合形态中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大部分稀土元素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及酸溶态含量较为接近。各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层含量较高,如有机质结合态;另一类以深层含量较高,如可交换态,硕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酸溶态,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变化较复杂,但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4.
铜和汞对蝌蚪联合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铜和汞共存对泽蛙蝌蚪的联合毒性。Cu^2 对泽蛙蝌蚪的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201、0.138和0.118mg.L^-1,Hg^2 对泽蛙蝌蚪的24h、48h、96h的LC50分别为0.135、0.112和0.103mg.L^-1。Cu^2 和Hg^2 共存对蝌蚪联合毒性的24h、48h和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082、0.166和0.322,皆大零,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施污泥土壤中铜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云  曹慧  孙波 《土壤》2009,41(5):836-839
利用蔬菜盆栽试验研究了黄棕壤(pH 6.2)和红壤(pH 4.3)中施用污泥对土壤中Cu转化和蔬菜吸收的影响.施用污泥初期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H,但种植蔬菜后,降低了土壤溶液的pH,其中黄棕壤溶液pH的下降更大;施用污泥和种植蔬菜提高了土壤溶液的NO3--N含量,黄棕壤溶液中NO3--N含量的增幅高于红壤.施用污泥增加了土壤溶液中Cu的含量,特别是在酸性更强的红壤中影响更大;施用污泥的红壤中主要增加了冰醋酸溶解态Cu的比例,而黄棕壤中主要增加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的比例;施用污泥促进了蔬菜的生长,但对蔬菜植株中Cu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pH是影响污泥重金属在土壤中转化和植物吸收的主要因素,在酸性更强的红壤中施用污泥导致污泥中Cu更多地转化为植物有效性Cu,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6.
太湖地区作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再循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心雄  文启孝  钟霆  吴顺龄 《土壤》1992,24(1):9-13
在利用作物秸秆还田时,应考虑不同作物茎秆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特点。如稻秆中的Zn含量约占其吸取总Zn量的53%,但麦秆中仅为20%左右;秸秆中的B含量占其总吸取B量的比例,以油菜秆的为高,约83%。提高微量元素再循环率,有可能维持太湖地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铜、镉、砷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处理水平下Cu、Cd、As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紫背浮萍叶绿素和丙二醛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浓度处理水平下,单一重金属污染对浮萍叶绿素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Cu>As,对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As>Cu。与单一污染相比,As Cd和Cu Cd复合污染对浮萍叶绿素毒性增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加强了对浮萍叶细胞的伤害;而As Cu和As Cu Cd复合污染对叶绿素联合毒性作用趋向于毒性减少的拮抗作用。复合污染对浮萍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情况则较复杂,除As Cd外其余3种复合污染组合对浮萍细胞膜均有一定增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施污土壤与污泥中Cu、Pb、Cd、Zn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是限制其大规模农田利用的重要因素。施污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研究可以用来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用修正BCR三步连续提取法进行分步提取研究了污水污泥和施污后的西红柿地土壤中Cu、Pb、Cd、Zn的形态分布状况。施用污泥堆肥10t hm-2后的土壤中Cu、Pb、Cd、Zn的全量与各种形态含量无明显增加,Cu、Pb、Zn含量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中Cu的各种形态分布关系是: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可交换态和弱酸溶解态,Cu在土壤中的存在是以最稳定的残渣态为主。堆肥污泥与干化污泥相比,残渣态Cu的比例明显增加。土壤中Pb的各种形态分布关系是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但可氧化态的分布比例最小。土壤中Cd的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各占据相等的含量,但可氧化态Cd的含量几乎为零。Zn在土壤中的各种形态分布关系是:可交换态和弱酸溶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残渣态,Zn在土壤中的存在是以最易迁移的可交换态和弱酸溶解态为主。这些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相对稳定性顺序为:Cu>Pb>Cd>Zn。Zn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要远高于Cu。  相似文献   

20.
污染食物喂养实验中铜对白符跳毒性的连续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勇  骆永明  柯欣  田晔 《土壤》2011,43(5):776-780
土壤弹尾目昆虫是土壤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在污染环境的生态评估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的污染食物喂养实验的连续观测结果显示,F.candida成虫无死亡,生长率和繁殖率随着酵母食物中Cu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21天生长率:R2=0.930 2,F1,7=25.2,p<0.01;繁殖率:R2=0.945 9,F1,7=17.2,p<0.01),暗示F.candida生长率和繁殖率是相对死亡率更敏感的指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指标参数。在较高Cu暴露浓度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F.candida的生长率相对对照降低更加明显(p<0.01),说明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一样对F.candida的生长有明显的负作用。F.candida产卵时间相对对照发生了延迟现象(F1,7=3.69,p<0.05)。F.candida体内Cu的积累与食物中Cu浓度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且在高的Cu暴露浓度下,F.candida体内Cu的积累可以达到较高的程度,说明F.candida可能对Cu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这些可能是培养皿食物暴露实验中导致F.candida成虫的生长率和繁殖率明显降低以及F.candida产卵时间发生延迟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