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三都澳水产养殖水域水质的污染情况,2015年1-12月对三都澳三个水产养殖区的水温、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氨氮(NH4^+-N)及活性磷酸盐(PO3-4-P)进行测定,通过富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水质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三都澳三个水产养殖点水体的DO、pH、COD均不超标,但养殖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污染问题是水体中无机氮和磷酸盐超标,在秋季尤为明显,表现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2012年1~12月,对三都澳水产养殖区表层水水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全年水温在10.8~28.2 ℃,年平均值为20.8 ℃;盐度24.3~27.8,年平均25.82;pH7.92~8.23,年平均8.03;溶氧量5.06~7.49 mg·L-1,年平均6.41 mg·L-1;化学需氧量0.58~0.90 mg·L-1,年平均0.75 mg·L-1;无机溶解氮含量在0.324~0.788 mg·L-1,年平均0.515 mg·L-1;活性磷酸盐含量在0.028~0.082 mg·L-1,年平均0.050 mg·L-1,营养盐结构发生改变。通过比较2000~2012年的变化情况发现,2000~2012年,三都澳养殖区表层水的溶氧量呈现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呈上升趋势,无机溶解氮及活性磷酸盐含量均上升。结果表明,三都澳养殖区表层水长期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刺参养殖池塘营养盐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地区3口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3口池塘全年平均总溶解无机氮(DIN)浓度为17.36 μmol/L,硝酸盐(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值为12.61 μmol/L,亚硝酸盐(NO2--N)年均值为1.61 μmol/L,氨氮(NH4-N)年均值为3.14 μmol/L,磷酸盐(PO43-P)与硅酸盐(SiO32-Si)年均值分别为0.40 μmol/L和19.76 μmol/L.氮磷比(N/P)年均值为61.41,其中冬季和春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硅氮比(Si/N)年均值为2.08,冬季和春季均小于1,其他季节均大于1;硅磷比(Si/P)年均值为50.12.3口刺参池塘各项指标差异不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地区3口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3口池塘全年平均总溶解无机氮(DIN)浓度为17.36μmol/L,硝酸盐(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值为12.61μmol/L,亚硝酸盐(NO-2-N)年均值为1.61μmol/L,氨氮(NH+4-N)年均值为3.14μmol/L,磷酸盐(PO-34-P)与硅酸盐(SiO-23-Si)年均值分别为0.40μmol/L和19.76μmol/L。氮磷比(N/P)年均值为61.41,其中冬季和春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硅氮比(Si/N)年均值为2.08,冬季和春季均小于1,其他季节均大于1;硅磷比(Si/P)年均值为50.12。3口刺参池塘各项指标差异不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颡鱼养殖池塘水体主要水质因子周年变化的测定与比较,探讨黄颡鱼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测定了水体总磷(TP)、磷酸盐(PO4-P)、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和氨氮(NH4-N)含量。结果表明:养殖水体TP全年变化范围为0.08~1.17mg/L,5月份TP含量最低。PO4-P全年变化范围为0.02~0.27mg/L,10-12月份PO4-P含量较高为0.24~0.27mg/L。NO3-N全年变化范围为0.02~11.67mg/L,8月和11月份形成2个峰值;NO2-N全年变化范围为0.02~0.48mg/L,10月份呈现最高值0.48±0.01mg/L。NH4-N全年变化范围为0.06~2.02mg/L,5月份呈现峰值。溶解态无机氮(DIN)全年含量为0.43~11.76mg/L,且从全年氮平均含量进行考察,NO3-N、NH4-N和NO2-N分别占DIN的78.16%、16.72%和5.12%,N/P比值在5月和11月份出现2个峰值。黄颡鱼养殖池塘的水体氮和磷营养含量受光照、水温和鱼体活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养殖条件下大鲵性腺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养殖条件下大鲵性腺周年变化的研究肖汉兵,刘鉴毅,林锡芝,杨焱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沙市434000)研究大鲵的性腺发育过程和规律,是研究其繁殖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在一些资源调查方面的文献中,曾有人报道过有关的研究工作。但其材料均取自原...  相似文献   

7.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三都澳是中国沿海典型海水养殖海湾。本研究依据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采样结果,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对养殖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40,变化范围为1.45~3.22;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68,变化范围为0.99~2.41;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8,变化范围为0.76~0.94。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空间分布规律明显,湾口区站位、海带养殖区和对照站位数值较高,网箱养殖站点数值较低。均匀度指数未有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未见明显时间分布规律。在养殖高峰季节,以30%的相似性程度划分,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可被划分为5个群落。站位间相似性指数总体较低,但位置较为接近的或养殖方式相同的站位间群落结构较为相似。ABC曲线分析显示,2月和11月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上,表明群落结构未受到显著干扰;5月和8月生物量曲线与丰度曲线相互交叉或非常接近,说明此期间群落结构受到一定干扰。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溶解氧、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以及氧化还原电位这3个环境因子与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P<0.01)。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学调查及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的光唇鱼性腺发育形态学和组织学及周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光唇鱼性腺可以发育至Ⅳ或Ⅴ期卵巢,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人工养殖的光唇鱼繁殖期在5—8月,5月的平均成熟系数全年最高,为12.26%,6月后平均成熟系数有所下降,10月降至全年最低,为0.18%。人工养殖的光唇鱼产卵类型属于连续产卵类型,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反复产卵数次。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鱼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情况,为云南盘鮈全人工化繁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每月中旬解剖成鱼取性腺,雌雄各5~8尾,活体状态下测量常规生物学数据,解剖后肉眼观察性别及性腺发育情况,并记录色泽等其他外形特征。取性腺称重并测量其长度和宽度,计算其性腺成熟系数(GSI),观察其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盘鮈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性成熟,并能繁殖后代。卵巢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期,Ⅱ期卵巢持续时间最长(6-11月),11月开始出现Ⅲ期卵巢,12月主要为Ⅱ、Ⅲ期卵巢,次年1-3月主要为Ⅲ期卵巢,4-5月主要为Ⅳ期卵巢,5月底到达Ⅴ期即成熟期,排卵后,进入短暂的Ⅵ期,后迅速退化至Ⅱ期。本实验没有观察到Ⅰ期性腺。云南盘鮈精巢发育也可分为5期。6-12月主要为Ⅱ期精巢,12月开始出现Ⅲ期精巢,以Ⅱ、Ⅲ期精巢过冬;次年1-3月主要为Ⅲ期精巢,含少量Ⅱ、Ⅳ期精巢,4月主要为Ⅳ、Ⅴ期精巢,5月全为Ⅴ期精巢,6月则以Ⅱ期精巢为主,含少量Ⅴ、Ⅵ期精巢。云南盘鮈卵巢成熟系数为1%~18%,最大成熟系数18%;精巢成熟系数为0.2%~8.0%,最大成熟系数为8.0%;性腺成熟系数在4-6月出现一次高峰,成熟系数变化趋势与周年变化一致,说明云南盘鮈为一次产卵类型鱼类,且繁殖期集中在5月底至6月初。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4年11月,2015年1月、3月和7月在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开展的海洋调查所获得的海水营养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评价了海水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显示,该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对不同养殖区域分析,宁海海藻养殖区和西沪港海带养殖区的无机氮浓度除冬季1个站位点外均劣于国家海水四类水质标准(0.50 mg/L),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两季劣于国家海水四类水质标准(0.045 mg/L)。全年各水层的N/P比值均高于Redfield比值,磷相对缺乏。根据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营养水平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两口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情况,对水温进行了全年监测,在4-9月份对pH、NH4+-N、NO2--N、TN、TP和COD进行定期监测。结果表明:池塘底层水温全年在-0.8~30.9℃之间变化,最低温出现在1月份,温度为-0.8℃,最高温出现在7月末,温度为30.9℃。pH在8.13~8.57之间变化,波动较小,池塘间差异不明显(P0.05);NH4+-N在0.090~0.309 mg/L之间变化,NO2--N变化范围为0.017~0.049mg/L,两池塘差异显著(P0.05);TN变化范围为2.749~5.880mg/L,TP为0.049~0.129mg/L,两池塘间差异不显著(P0.05);COD变化范围为7.28~8.40mg/L,非常稳定,池塘间差异不显著(P0.05)。监测期间水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他水质指标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质整体保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海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2.
西江肇庆段鱼苗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周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2月对西江肇庆江段的鱼苗进行了周年采集,目前已鉴别的鱼苗达40种(属),隶属于7个目14个科,其优势种类为主要优势种为鲴类(33.9%)、广东鲂(29.1%)、赤眼鳟(11.6%)、鲮(9.1%)、 条(6.1%)、鳊(2.9%)等,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的比例总共仅4.01%,鱼苗的季节分布上主要集中在4~9月,其它月份鱼苗种类及数量都很少。与历史资料相比,西江鱼苗群落结构已有显著性改变,其中四大家鱼资源已严重衰退,应该加强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监测与保护,并同时在增殖放流中增加其鱼苗比例。另外,本文也分析了西江中23种常见鱼苗的丰富度与水温、断面流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为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水文节律人为调节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3.
刺参养殖水质的变化特点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刺参养殖水质变化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刺参养殖水质的调控和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的生产方式,适合集约化的大规模养殖。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发展网箱养殖,80~90年代期间,海水网箱养殖迅速发展,并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片面的强调养殖规模和养殖强度的扩大,在养殖过程中未食的饵料、养殖对象的排泄物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对养殖水体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许多水体出现了局部或者全局性的水质恶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水体不同水层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池塘养殖水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在上海市标准化养殖池塘里进行了水质参数监测和分析,研究了池塘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年中池塘水质呈季节性变化,氨氮均值在9—11月最高,在5月份最低;溶氧均值在9—11月最低,在12月至次年3月最高;pH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不同水质参数日变化研究发现,一天中氨氮值在6:00左右最高,在17:00左右最低;溶氧最高值出现在15:00—17:00,最低值在5:00左右;pH在1:00最低,14:00左右最高。养鱼池塘水体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氨氮、溶氧、pH均有差异。一天中氨氮与溶氧总体呈负相关性(t<0.05),溶氧值升高时氨氮值下降。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已经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因其生长快,适盐适温范围广而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水环境因素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适宜的水质能使对虾快速生长,抗病力增强;而水质恶化则会造成对虾摄食减少,抵抗力降低,疾病频发。  相似文献   

17.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及繁殖生物学重要参数的测量统计,对东江源水域大刺鳅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刺鳅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大刺鳅繁殖期在4月~8月,全年平均成熟系数最高的月份为6月、7月.7月后平均成熟系数开始下降,翌年2月降至最低,平均为0.89%.大刺鳅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型.  相似文献   

18.
为把握池塘水体各水质因子的昼夜变化和上下层水体的差别,2016年6月2日~3日,对渤海湾南部海水养殖池塘的温度、溶解氧、pH和氧化还原电位进行了24h连续监测,监测从2日9:00开始,每隔1h测量一次。结果表明池塘水体上层的各水质因子数值高于下层水,各水质因子之间显著相关,一起跟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变化。上层水的温度、DO和pH都有一个缓慢升高的过程,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温度在14:00达到最高值,DO在17:00达到最高值,pH在20:00达到最高值,ORP波动较大,23:00达到最高值。下层水的各水质因子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北黄海獐子岛邻近海域,利用德国MST24型沉积物捕集器,开展了5 d期采样频率的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研究。71份沉降样品共记录浮游植物51属93种,其中硅藻38属66种,是主要的沉降类群。沉降优势种主要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八幅辐环藻(Actinocyclus octonarius)等硅藻物种,以及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八幅硅鞭藻(Octactis octonaria)等硅鞭藻物种。浮游植物沉降通量变化在(6.1~169)×10~6 cells/m~2d,平均39.4×10~6 cells/m~2d,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高通量时段,春季峰值主要为硅藻贡献,而秋季峰值则由硅藻和硅鞭藻共同形成。沉降浮游植物作为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及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与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的底播、生长时节相关,以具槽帕拉藻、海链藻、圆筛藻等硅藻属种为主的食物来源和结构是扇贝重要的饵料基础。旨在通过浮游植物沉降的时间序列研究,查明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的饵料组成及其通量水平的周年变化特征,为该水域可持续的底播养殖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欧洲鳗鲡池塘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以欧洲鳗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放养密度的欧鳗池塘的氮、磷营养元素等8个水质理化因子进行周年的监测与分析,着重从水质理化因子与欧鳗养殖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欧鳗土池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