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套麦是一项省工、节本、高效、有利于稻麦双高产的栽培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市晚熟粳稻种植面积的发展,稻套麦面积迅速扩大,现已遍及全市各个乡镇。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稻套麦具有早苗、全苗的优势,也存在争壮苗困难的问题。这主要由于稻麦共栖期过长、基苗肥施用偏迟、或因播种过早而造成冬前旺长苗,越冬阶段拔节遭受冻害。因而能否争得壮苗是稻田套播麦高产的关键。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试验结果和高产典型经验总结,稻套麦要培青壮苗,必须采取以下5项技术措施:1开沟烤田土壤有利育壮苗开沟烤田既是调控水稻群体动态,促极壮秆、高产防…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演变,水稻收获期不断推迟,让茬越来越迟,秋播季节紧张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小麦播期不断推迟,导致小麦产量偏低,影响了大面积高产稳产。而稻田套播小麦是腾茬过迟或涝灾时的有效应变高产栽培技术,而传统稻套麦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秸秆全量还田下的新情况,在稻秸秆全量还田种麦仍然存在情况下,为进一步完善稻套麦配套技术,解决稻套麦冻害、草害、倒伏、早衰  相似文献   

3.
超高茬麦套稻是指在小麦收割前15d左右,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套播在麦田中,稻麦形成一段共生期,麦收时留麦茬30cm左右,其余麦秸全部或部分自然还田。该技术彻底免除了传统的耕翻整地、育苗移栽等繁杂工序,是典型的省力节本、高产高效稻作新技术。超高茬麦套稻集全免耕、套播、旱育、免插  相似文献   

4.
淹灌稻田的暗管排水中氮素流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淹水稻田在排水条件下的氮肥流失规律,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资料分析表明,在淹水层中施肥后氮素浓度衰减呈指数消退。在稻,麦连作田块,水稻生长期内,氮的挥发损失较大,而通过暗管排水流失的氮素占全部损失量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5.
针对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技术路线不成熟的现状,引进旋耕施肥条播复式机械进行试验示范。分析并总结该类机械的技术特点以及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在南方稻麦轮作区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四川省农机部门承担了科技部下达的“稻麦轮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启动了四川省针对稻、麦(油)轮作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南方水田稻、麦轮作区是一年水、旱各一季,秸秆还田量比北方高出1倍多,与北方相比,土壤含水量高,机械行走易下陷、阻力大,土壤压实的问题也更突出。由于这些差别,使南方水田稻、麦轮作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更复杂,难度更大。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初步开发了5种小麦、水稻少、免耕机具。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了教训,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南方稻茬麦播种季节雨水较多、田块湿烂,应用现有的旱地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作业会导致种管堵塞、镇压辊黏土、沟型不整和沟内积土多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湿烂田地的集稻茬麦旋耕、灭茬、施肥、播种、选择性开沟功能于一体的复式作业机,提出复式作业机的总体改进方案,进行旋耕与后挡土装置、覆土装置、选择型开沟机等关键装置的结构设计,开展机具传动轴、旋耕部件、开沟抛土部件等运动部件的运动分析以及整机功耗计算,最后进行样机试制与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复式作业机能够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施肥、播种、覆土、开沟作业;耕地平整,植被覆盖率达93.5%;种管防堵效果好,晾籽率为0.5%;开沟作业的沟型完整、沟槽清洁。所设计复式作业机的各项作业满足设计要求,能较好地适应高湿田地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稻田套播麦应用价值1995~1999年镇江市稻套麦技术应用面积占各年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促进了水稻品种粳型化,提高了迟熟晚粳种植比例。1998年晚粳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2%,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生产水平,单产年递增256kg,从1994年的5143kg/667m2提高到1998年的6168kg。小麦生产除1998年因受到罕见的春季暴雪严重灾害减产外,其余各年都稳定在历史最高单产水平。稻套麦节省了整地用工,具有省工、节本、高效、稳产,有利于全年增产的优越性,有利于麦作适度规模专业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播种作业时,存在抢季节耕种农机配套性差、土壤黏重以及秸秆还田难等问题,创制“稻茬麦秸秆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此模式具有行间集秸、条带旋耕、集中施肥、洁区播种以及对行镇压等技术特征,通过建立秸秆行间集覆运动的力学模型,设计绞龙式秸秆行间集秸装置、开沟旋耕一体式装置、集中施肥装置、浮动覆土板以及对行镇压器等关键部件,研制一种稻茬麦洁区旋耕施肥播种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行间集覆还田与宽窄行种植结合有效提高稻茬麦种床整地质量,洁区洁净度87.69%,小麦窄行平均行距为148 mm,宽行行距平均为304 mm,行距变异系数为5.36%,平均播深为33 mm,播深合格率为95.76%,晾籽率为0.98%,碎土率为86.01%。施肥方式为耕前集中施肥,平均施肥深度为65 mm,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4.63%,均满足国家标准。厢沟平均深度为175 mm,沟面宽度为198 mm,满足排水要求。试验田实际产量为8 059.2 kg/hm2,高出平均产量20%以上,油耗较对比机型降低31.24%。为稻茬麦绿色低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供农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江苏省稻茬麦种植机械化水平严重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安全。2014年睢宁县稻茬麦撒播达77%,在全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睢宁县稻茬麦并且重点在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机械化种植模式、配套机具应用情况以及技术发展方向进行调研,摸清问题,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提高小麦机械化种植作业水平提供决策依据。我们以睢宁县农户、农机手和种粮大户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目前小麦机械化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双轴旋耕灭茬施肥播种集成技术,包括在现有(水稻)秸秆还田、播种(麦)、施肥、深松、镇压等机具基础上进行的技术集成、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形成复式作业技术。提高了机具作业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还解决了稻秸秆就地还田难及焚烧带来的污染环境的问题,为大面积以草养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建立高产稳产农业创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轮作为主,茬口衔接尤其紧张,因而对稻茬麦机械化播种设备的要求较高。在介绍江苏省稻茬麦播种方式的基础上,阐述目前江苏省现有的5种类型稻茬麦机械化播种技术概况,并针对江苏省稻茬麦机械化播种存在的全量还田秸秆量大、秸秆移出后综合利用代价大、湿烂田播种小麦难度大、机播生产成本高、新产品补贴难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适度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研发稻茬麦机械化播种新机具等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稻套麦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适期播种、省工节本。早苗早发、增产增效明显的轻型栽培新技术。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丘陵地区的晚熟粳稻较适合种植稻套麦,要夺取精套麦的高产,必须掌握以下关键技术:1.做好播前准备,明确适宜种征范围。稻套麦的第一关键是防止播后烂种、烂芽,防干旱不出苗,为了达到一播全苗,水稻移栽前大田一定要整平,要留好中心为,并在润田期加深稻田一套沟,做到能灌能排。如果秋播前通连续干旱,应在播前3~5天给水稻田上一次“跑马水”,既可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又可保持土壤湿度,满足麦子发芽所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六安市稻茬麦机械化播种存在的问题分析,对如何做好稻茬麦机械化播种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江淮地区稻茬麦机械化播种的难题主要为受高湿田块或阴雨天气和秸秆全量还田两个因素的影响制约。本文从高湿田块或阴雨天气如何播种、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如何做到一播全苗简要介绍了稻茬麦机械化直播的技术要点。一、高湿田块或阴雨天气下稻茬麦机械化播种技术2018年秋季,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引进了小麦高畦降渍机械化播种技术,在天长市大通镇大通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村及农场种粮大户,设计了稻、麦、玉米燃油干燥机,适用于稻、麦、玉米等的干燥。介绍了整机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并重点对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在小型背负式麦稻联合收割机的收割台后下方配置下割刀。经试验研究的下割刀能够很好地与小型背负式麦稻联合收割机的收割台配置,它不仅实现了收割台收割后的禾秆第二次切割,而且也改善了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性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江都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以种植"一稻一麦"为主,其中水稻机插秧面积达3.67万hm2,机插率达80%以上,为了切实解决机插秧育秧难的问题,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于2017年5月20日起对水稻机械化育秧与人工育插秧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9.
推广稻茬麦机械化少(免)耕条播技术应注意的问题镇江市农机推广站何增富稻茬麦机械化少(免)耕条播技术具有出苗齐、通风透光、方便田管、高产稳产的特点,是一种先进的三麦耕作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近年来,全省稻茬麦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吉林省稻农的实地调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稻农化肥施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是否采用深施肥技术、是否施用农家肥以及稻地的归属这六个变量对稻农的化肥施用量有显著影响,并从教育培育、鼓励采用深施肥技术以及使用农家肥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