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茶园主要害虫茶尺蠖,分别采用不同的诱捕平台进行试验示范,筛选最佳防控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湿式诱捕器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茶尺蠖成虫是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最佳投放间距为15 m,最佳投放高度为高于茶丛20 cm,每隔15~20 d更换一次诱芯,能有效抑制茶尺蠖雄虫密度,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西湖区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害虫绿色防控示范茶园进行效果评价,研究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天敌友好型诱虫色板和灰茶尺蠖性诱剂综合防虫减药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绿色防控后,茶小绿叶蝉和灰茶尺蠖得到有效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开展茶黑毒蛾性信息素捕虫器在茶园生产中防治茶黑毒蛾的应用,探讨不同放置密度、高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茶黑毒蛾高发区及发生高峰期可采用中密度(每公顷放置75个捕虫器)放置方法,在放置高度上以捕虫器距离地面80cm的高度为宜,田间诱捕率和虫口退减率都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
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尺蠖是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本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研究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不伤害天敌,不存在农残问题,能有效降低茶尺蠖幼虫虫口密度。6月19日、7月25日、8月21日、9月26日调查,诱捕区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2.74%、49.17%、43.86%、51.30%。通过多年诱杀,可实现茶尺蠖持续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叶上茶银尺蠖的防治效果,每667m2安装放置3个信息素诱捕器,每2d调查一次虫口数量,计算校正防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叶茶银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安装信息素诱捕器20d后处理区平均虫口密度从每500片叶169头降到55头,防治效果逐渐增加,校正防效达69.5%,20~30d仍保持较高的防治效果。茶银尺蠖信息素诱捕器的持效期可长达1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林果种植区梨/李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监测技术。【方法】试验区分别按4、8、12个/667m2的密度悬挂含有梨/李小食心虫诱芯的诱捕器,另设置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在杏园不同密度、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进行对比,对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更换期进行试验。【结果】诱捕器密度4、8、12个/667m2试验区杏子采摘前蛀果率分别为11.33%、7.20%、5.60%,诱捕器密度4个/667m2与8、12个/667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诱捕器密度8和12个/667m2个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式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诱捕效果最好,三角形诱捕器次之,盆式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之间无显著差异,瓶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显著差于三角形诱捕器和盆式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持效期对梨/李小食心虫诱捕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粘虫板更换期5 d和诱芯更换期10 d诱捕效果最佳。【结论】在南疆高温干旱区域杏园以性引诱剂来防治梨/李小食心虫无法达到有效控制其危害的目的。尽管盆式诱捕器诱捕效果好,但是每日需要加水,采用三角形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更换期对诱捕效果影响很大,7~10 d更换1次粘虫板、30 d更换1次诱芯。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性诱剂诱捕器放置密度与高度对斜纹夜蛾、烟青虫的诱杀效果,在天柱烟区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天柱烟区烟青虫发生较少,斜纹夜蛾危害严重;诱捕器放置密度为15个/hm~2时诱捕量最多;诱捕器进虫口高于烟株30 cm时诱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豆荚螟性信息素结合船型粘胶诱捕器,研究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高度对豆荚螟诱杀效果。研究得出,豆荚螟诱杀量随着放置密度区由高至低而依次增加,低密度区单个诱捕器豆荚螟诱杀量最多;落卵量以高密度放置区的落卵量最低;诱捕器放置高度为120cm时的诱捕量最高,性信息素对豆荚螟雄虫具有明显的诱杀作用。因此,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在田间应用中,诱捕器之间放置相距25m,悬挂高度以距离地面120cm最佳,对豆荚螟有着较好的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金华和温岭水稻田设置不同密度的性信息素诱芯处理,调查研究其诱蛾量、对二化螟的防效,及对稻田二化螟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每个诱捕器的平均诱蛾量时间动态在地区间有明显不同;金华试验点的二化螟防治效果随着诱捕器的密度增加而上升,而温岭试验点在不同诱芯密度下的防效差异不明显。不同地区稻田二化螟的天敌群落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金华稻田共调查鉴定二化螟天敌种类22科38种,主要种类为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 Thorell)、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enberg et Strand)和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 Gahan);温岭稻田共调查鉴定二化螟天敌种类10科14种,主要种类为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Gnathonarium gibberum Oi)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 Fabricius)。稻田放置诱芯的密度会显著影响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每667 m2设置1枚诱芯时,二化螟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降低;每667 m2设置2~3个诱芯时,二化螟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时,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二化螟天敌群落多样性表现有显著差异。综合考察,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每667 m2诱芯悬挂量以3枚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提供参考,开展了黄色色板悬挂高度、悬挂密度、有效悬挂时限等诱控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结果表明:色板控制假眼小绿叶蝉悬挂最佳高度是色板底部与茶蓬表面持平;25 cm×20 cm的黄板在茶园中悬挂密度以375块/hm2左右为宜。一般色板使用时效以20 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1.
进行诱捕器设置高度和密度对稻纵卷叶螟诱捕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当诱捕器底部低于水稻叶面20 cm时,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是诱捕器底部高于水稻叶面20 cm的3.7~7.0倍,诱捕器底部与叶面持平的效果介于二者之间。每667 m~2设置1只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好,是每333 m~2和每222 m~2设置1只诱捕器的近2倍。  相似文献   

12.
性诱剂防治越冬代茶尺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越冬代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进行了性诱剂诱捕成虫观察。结果表明,襄阳茶区越冬代茶尺蠖成虫羽化期在3月上旬;放置性诱剂诱捕器的时间应在3月1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性诱剂及诱捕器不同使用方法与诱虫量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以期明确性诱剂诱捕器放置密度、高度、诱芯用量等较为合理的使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从诱虫效果与节约成本来看,放置密度以每亩1个诱捕器为宜,单个诱捕器放置1个诱芯为宜;诱捕器在环境条件等相同情况下,放置在作物上方40~60 cm诱虫量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茶尺蠖与天敌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的影响,得出优势种天敌,以期为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系数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法、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安吉白茶、龙井43、平阳特早和农抗早4个茶园中茶尺蠖高峰日时的7种蜘蛛天敌取食茶尺蠖的竞争作用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粽管巢蛛、黑色跳蛛和三突花蟹蛛是与茶尺蠖数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前3位天敌;竞争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鞍型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强度受比值影响最大的2种天敌;竞争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鞍型花蟹蛛、三突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强度受比值影响最大的3种天敌。综合上述分析得出鞍型花蟹蛛和斜纹猫蛛是竞争能力受蠖蛛比影响较强的2种天敌,因此在茶尺蠖的防治过程中可根据害虫与天敌比值的高低分别加强对这2种天敌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保护与利用茶尺蠖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有机茶园中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为茶树害虫优势种群的综合治理和持续性控制提供实据。【方法】通过灯光诱捕和茶园田间调查进行害虫和天敌的分类记录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害虫45种,天敌24种。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茶尺蠖和茶螨。主要天敌有蜘蛛,蜂类、瓢虫和草蛉。有机茶园天敌控害表现最好的时期是8月份,益害比为1:0.96。而在6月和9月害虫种群数量出现二个峰值,而且害虫总量增长量大过天敌增长量,自然控害作用滞后。【结论】茶园采取有机方式种植后,确实能保持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害虫优势种群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但要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减少虫害损失还必须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走综合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接骨草代替茶叶饲养灰茶尺蠖幼虫,并增殖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果表明,接骨草饲养的灰茶尺蠖生长正常,形成完整的生活史。室内病毒增殖试验表明,用接骨草饲养灰茶尺蠖增殖病毒的适宜时期为3龄幼虫,适宜浓度为5.0×106 PIB·mL-1,且以灰茶尺蠖第1、2、3和6代增殖病毒效果最佳。毒力回归方程为y=-4.152 3+1.53 x,LC50=5.25×105PIB·mL-1,接骨草饲养的产毒量略高于茶叶饲养的产毒量。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皖南丘陵山区茶稻问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稻间作复合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等资源。盛夏季节水稻拔节后高度高于茶树,其遮荫作用使间作茶园荼蓬面温度比单作茶园降低2.1~2.3C(晴天)和0.3~0.4C(多云),光照强度降低40%以上,相对湿度增加6%~ll%(晴天)和3%(多云),问作茶园每公顷土壤流失量较单作茶园减少159.5%,害虫天敌的数量增加,主要害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到防治标准以下,不需要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18.
牛军强  马明 《西北农业学报》2017,(12):1877-1882
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区12a生红富士苹果园中,研究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方位、大小、高度和密度对金纹细蛾诱集量的影响及对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方位对诱集量影响显著,行间挂置诱集量是株间挂置的1.33倍。诱捕器大小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口径30cm和25cm诱捕器诱集量均显著高出20cm诱捕器37.3%和35.6%,单位面积诱集量25cm诱捕器显著高于30cm诱捕器。诱捕器高度对诱集量也有显著影响,离地面1.0m和1.5m处诱捕器诱集量显著高于离地面0.5m和2.0m处,其中1.0m和1.5m处诱捕器的诱集量分别较0.5m处高40.0%和42.5%,较2.0m处诱集量高38.1%和40.5%。性诱剂对金纹细蛾危害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每667m~2挂置3个诱捕器,全年防治效果可达7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化学信息素控制烟草斜纹夜蛾的田间最适放置密度。[方法]分别按25.8 m×25.8 m(15.0个/hm2)、31.6 m×31.6m(22.5个/hm2)和36.5 m×36.5 m(30.0个/hm2)各放置16个诱捕器(4行×4排),同时设不低于2 hm2的空白对照,3次重复。[结果]在忽略风向的影响下,随单个诱捕器控制面积的增加,诱蛾量有所增加,但3种不同密度处理间诱蛾量差异不显著;3种放置密度均可有效控制烟田斜纹夜蛾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田间自然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结论]化学信息素控制烟草斜纹夜蛾的诱捕器放置密度以31.6 m×31.6 m(22.5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姜燕华  韩震  焦小波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473-2474
采用电击式和风吸式2种杀虫灯以及灯具边放置性信息素诱芯进行分组,并以此为中心按一字形方向距2 m处和按十字形方向分别距15、30、45、60 m处放置诱捕器,开展不同组合诱捕效果评价。通过试验发现,风吸式和电击式杀虫灯对茶尺蠖的诱捕均有明显的作用,但2种杀虫灯诱捕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在灯具上放置性诱剂并未起到叠加诱捕效果,推测可能与性诱剂放置位置有关,具体还需进一步试验论证。实际生产作业中,可采用“杀虫灯+45 m性诱捕器”组合以达到利用率和诱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