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农林生产体制的改革,牧地受到限制,蛋鸭圈养数量不断增多。蛋鸭圈养可提高劳动效率,饲养规模大,一般每个劳力可饲养500~1000只,圈养鸭群受季节、气候、野外饲料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减少;同时蛋鸭圈养能减少农药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有利于鸭群的防疫。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鱼池、水库等水面圈养鸭群,便可综合利用,形成"食物链"的良性循环,使鸭、鱼、蛋同获丰收。但是蛋鸭圈养和放牧的情况不同,饲料和饲养条件都由人为提供,一旦饲养不好,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所以要把圈养蛋鸭养好,必须掌握科学圈养技术,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产蛋的需要,才能提高饲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圈养蛋鸭又称关棚养鸭或蛋鸭密集型舍饲。在距离水源较远以及放牧条件较差的地区,都可以在圈舍内饲养蛋鸭。圈养蛋鸭的好处是:提高劳动效率;蛋鸭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减少;缩小了鸭的活动范围,减少了鸭的运动量和体力消耗;四季均可产蛋,饲料报酬高。圈养蛋鸭还能减少农  相似文献   

3.
圈养蛋鸭又称关棚养鸭或蛋鸭密集型舍饲。在距离水源较远以及放牧条件较差的地区,都可以在圈舍内饲养蛋鸭。圈养蛋鸭的好处是:提高劳动效率;蛋鸭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减少;缩小了鸭的活动范围,减少了鸭的运动量和体力消耗;四季均可产蛋,饲料报酬高。圈养蛋鸭还能减少农药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有利于鸭群的防疫,也减少了由放牧带来的伤亡、散失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农林生产体制的改革,牧地受到限制,各地蛋鸭圈养数量不断增多。生产实践表明,蛋鸭圈养可明显提高劳动效率,扩大饲养规模,一般每个劳力可饲养500~1000羽,圈养鸭群受季节、气候、野外饲料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减少;蛋鸭圈养还能减少农药中毒和传染病的  相似文献   

5.
蛋鸭的圈养根据鸭舍的结构可分为全封闭式饲养和半开放式饲养.全封闭式饲养指鸭的所有活动场地都在室内(包括运动场及产蛋房);半开放式饲养指鸭的产蛋房在室内,运动场在室外.  相似文献   

6.
<正> 广东省海丰县梅陇农场职工张忠圈养蛋鸭致富,1987年饲养蛋鸭1570只,年产蛋28650公斤,获纯利35000元。有以下几点做法和经验。一、虚心取经,改牧养为圈养自1985年开始养鸭,采用传统办法养300多只母鸭,管理烦锁,劳动强度大,早出晚归,碰上刮风下雨天气更成问题,农牧之间有矛盾,鸭群还要损害农作物,加之成本高,经济效益低。1986年冬,获悉本省惠阳地区采用颗粒饲料养蛋鸭的信息,便先后两次前往取经,他在水利渠堤利用0.5亩作鸭舍和鸭休息场所,又利用渠道5亩水域用旧鱼网把蛋鸭圈养起来。1987年,还两次请本省东莞市养鸭师傅前来传授技术。经过养鸭实践,圈养比牧养蛋鸭产蛋率提高10%以上,并且蛋大而重。且劳动效率提高,两人圈养几千只蛋鸭比牧养几百只还容易得多,又避免鸭群间疫病的传播和鸭只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圈养蛋鸭是近来新兴的饲养方式。但圈养蛋鸭低产蛋水平带来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实践,介绍保持蛋鸭高产稳产技术措施。回后备鸭选育我国南方圈养蛋鸭多为蛋用型麻鸭。其后备鸭的中维和大雏期,骨胳发育生长迅速,应使雏鸭体格得到充分发展,育成强健的鸭群。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两群蛋鸭鸭群大小相似,采用同一饲料,相同饲养条件,但两群的产蛋水平差距甚大,可见蛋鸭自身因素,即后备鸭培育选择十分重要。蛋用麻鸭后备鸭培育一般采用放牧育成的方式,人工育雏至25日龄,为了使雏鸭适应放牧采食,放牧…  相似文献   

8.
加强蛋鸭产蛋期的饲养管理,可有效提高产蛋率和蛋重,减少破损蛋、节省饲料和降低死淘率。根据蛋鸭的周龄、产蛋率及生理特点,大致可将蛋鸭产蛋期分为产蛋前期、产蛋中期和产蛋后期三个阶段。因此在每一饲养阶段应供给不同的营养和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满足产蛋鸭的营养需要,以获得最大生产效益。1产蛋前期管理要点1.117~24周龄期间为母鸭产蛋前期。期间母鸭已达体成熟和性成熟,鸭群已陆续开产并且产蛋率逐日递增,高产鸭24周龄时产蛋率可达80%。此阶段饲养管理好坏直接影响蛋鸭产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东省微山县规模化、集约化养鸭业发展迅速,年饲养量已达600多万只。2001年该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麻鸭之乡”,其饲养方式为放牧饲养和集约化圈养。蛋鸭圈养受自然条件制约的因素较少,环境因素可以控制,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及标准化科学养鸭,有利于传染病的预防,使鸭群达到稳产、高产,养鸭户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集约化圈养蛋鸭饲养技术要点浅述如下:1建造鸭棚鸭棚宜建在依田靠水的鱼塘、河岸、湖边等地势较高且平坦、东西走向、座北朝南、有利于通风和采光的地方。鸭棚多用毛竹和石棉瓦等简易搭成。鸭棚建的大小可依饲养量…  相似文献   

10.
圈养蛋鸭设备条件要求不高,投资省,灵活性大,有利于控制疫病和减少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但因圈养蛋鸭活动范围小,密度大,生产条件靠人为控制,因而对饲养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提高产蛋率的技术措施,供参考。1营造良好舒适的圈养小环境蛋鸭虽然喜欢在水中游泳、觅食、嘻戏,但也喜欢在干燥、清洁、安静的环境下休息。因此,圈养场所要选在地势较高、稍有坡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沙壤土的地方。鸭场应包括鸭舍、运动场和水池三部分,它们的占地面积比以1∶2∶1.5较适宜。鸭舍座北朝南、略偏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山东微山湖区专业化、规模化养鸭生产发展迅速,留庄、昭阳、欢域等养鸭基地利用鱼塘等水面采用半圈养方式饲养。在这种饲养方式中,鸭吃食、饮水可设在舍内,也可设在舍外,饲养管理不如圈养那样严格。其优点是符合蛋鸭的生物学特征,减少疾病的传染源和便于饲养管理,是我国当前养鸭中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蛋鸭的分段饲养蛋鸭在产蛋期一般分阶段饲养,根据蛋鸭的周龄、产蛋率及生理特点,大致可分为产蛋前期、产蛋中期、产蛋后期三个阶段。在每一饲养阶段给予不同的营养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实行分段饲养,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产…  相似文献   

12.
产蛋鸭的饲养分为圈养和放牧两种形式。随着养鸭业的迅速发展,加上水域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在城镇郊区的养鸭多以圈养为主,农村小规模饲养多以放牧为主。对绍兴鸭、金定鸭和卡基——康贝尔鸭产蛋眭能的测定可知,140日龄时产蛋率可达50%,至190~200日龄时可达90%以上,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高产鸭群高峰期可持续到450日龄以上,以后逐渐下降,因此,蛋鸭的产蛋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饲养良种蛋鸭成本低、收益高,是一条致富门路。现提出以下一些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1.首先选用产蛋性能优良的蛋鸭品种,这是高产的前提。 2.饲养方法以采用常年使用配合饲料圈养的方法,或利用食源充足季节放牧加配合饲料的半圈半牧方法为宜。 3.公、母鸭要合理搭配,一般蛋鸭以公母比例为1:20~25较好,这有利于促进母鸭性机能活动和产蛋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一只母鸭输卵管取出4个蛋某万只山麻鸭蛋鸭场,现已饲养三批蛋鸭7000余只,首批蛋鸭已110日龄左右,个别蛋鸭于80多日龄产蛋(注:早产),群鸭产蛋近三成。9月上旬该场来电话:有不少母鸭“脱肛”,请协助查找原因。笔者赶到现场,检查了数只“脱肛”母鸭,...  相似文献   

15.
蛋鸭在大群饲养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常有15—25%鸭少产或不下蛋,一些饲养经验丰富的“两户”深刻体会到及时淘汰低产鸭是养鸭盈利的一项重要措施。蛋鸭圈养的成本85%左右是饲料费用,因此及时淘汰低产鸭,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践证明蛋鸭在产蛋期,可通过如下几方面的特征挑出低产鸭。1.背胸皆狭窄,羽毛零乱、蓬松,没有光泽,“粗毛大花”者。2.眼小不凸出、无神,头大颈粗短,嘴巴短而窄,其尖端平,上方突起不明显者。  相似文献   

16.
蛋鸭的圈养根据鸭舍的结构可分为全封闭式饲养和半开放式饲养。全封闭式饲养指鸭的所有活动场地都在室内(包括运动场及产蛋房);半开放式饲养指鸭的产蛋房在室内,运动场在室外。  相似文献   

17.
蛋雏鸭、中鸭、成鸭均可发生软腿病,尤其是冬季和初春的产蛋母鸭极易患此病,且母鸭产蛋量越多,患该病的可能性就越大。蛋鸭患软腿病后轻则引起产蛋量减少,重则导致蛋鸭死亡。  相似文献   

18.
<正>蛋雏鸭、中鸭、成鸭均可发生软腿病,尤其是冬季和初春的产蛋母鸭极易患此病,且母鸭产蛋量越多,患该病的可能性就越大。蛋鸭患软腿病后轻则引起产蛋量减少,重则导致蛋鸭死亡。  相似文献   

19.
产蛋鸭的饲养方式主要有两种:放养和圈养。放养方式历史悠久,沿海的海滩,内地的湖泊、溪河均是传统的饲养蛋鸭的好场地。福建等省圈养蛋鸭的蓬勃兴起则是近几年的事,多半是江浙一带鸭农传入。因圈养的密度大、饲养量多,经济效益显著,很快地得到了推广。当然,放养圈养产蛋鸭各有其优缺点,不能贬此褒彼、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0.
我区放牧蛋鸭和蛋品加工历史悠久.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耕作制度的不断发展,蛋鸭放牧饲养逐渐改为圈养.新的生产方式必须与新的生产技术配套,生产才能正常进行.现根据我区实际,就如何提高蛋鸭生产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进行初步探讨.1品种选择不同的品种要求不同的饲养条件.有的品种如金定鸭、康贝尔鸭等,个体较大,步行速度慢,觅食能力较差,采用圈养方式,供应足够的配合料,可以发挥体大、蛋大的优势;而洞庭麻鸭,攸县鸭等品种则适于放政方式.1996年冬我们对几个品种在圈养条件下的生产性能作了调查,这些农户都是采用我区同一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