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着重强调“发展设施农业”,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是将大食物观从发展思想、行动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强调大食物观,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初心,更体现了以食物保供打牢农业强国根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绿色农业是指在符合资源、环境、生态安全要求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的优质农业。绿色农业代表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是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逐步由吃饱转向吃好,食物营养健康和绿色无污染已成为消费者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相似文献   

3.
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的战略安排。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成的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观念的延伸与拓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食物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具有内在一致性,旨在保障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征程上践行大食物观,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激活内生动力,强化科技领域创新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以完善农业生产保障。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是人民的食物,食物的主人,人民的健康,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虽然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趋势总体良好,但偶尔也会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消费者安全,增强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有序发展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中菲两国农业交流与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和菲律宾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很早就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中菲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后期,中国人民渡海来到菲律宾而成为华侨的日益增多,他们在同菲律宾人民长期共同抵抗西班牙、美国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在共同开发和建设菲律宾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了团结友好的关系。他们对菲律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菲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仅就中菲之间农业交流的一个侧面看华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7.
营养导向型的中国食物安全新愿景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40年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当前的目标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可持续性和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连接经济与市场,让市场决定最优的生产水平,农业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2030、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中长期战略推动下,政府及学术界对营养问题的关注持续提升,农业与营养的联系逐步增强,但“农业-食物安全-营养”的有机融合与衔接还尚未形成。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和食品行业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中国食物安全战略决定的国民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中国的国民身体素质,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能否顺利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新的食物安全战略提升国民营养水平,并采取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业与食物安全和营养的联系。论文基于国际经验的食物安全战略发展思路,梳理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新旧挑战,提出食物安全新愿景以及相应政策建议,为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支持。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诸多,与食物安全与营养高度相关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耕地资源不足与退化、水资源紧缺与污染、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影响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农业生产补贴提高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膳食能量摄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以及膳食能量和营养摄入过剩的营养不良“三重负担”,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问题。因此中国在经济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侧重质量增长的深化过程中,将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制度及技术创新,这意味着农业需要生产高价值、营养和安全的食物,更高效地使用水、土地和能源,保护环境和促进平等,因而需要中国食物安全战略顶层设计上的系列转变。据此,本文提出了营养导向型的中国食物安全的新愿景,即将营养指标作为中国食物安全战略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足,并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和超重率以及肥胖率。为此需要以关键领域的重大改革为基础,改进营养治理、通过市场信号传递营养导向、推动营养目标的农业生产、建立更安全的食品价值链、以政策创新促进可持续的营养饮食、加强营养教育并开展循证发展支持营养导向的食物安全新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论文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基础数据少、农业生产与科技脱节、农业人才层次不均衡、农业物流体系革新慢、学科间科研水平不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加强基因与表型研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等对策。进而根据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的需要,提出了鼓励农业种质原始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发展等农业科学创新的具体举措。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我国食物结构的现状和不足,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我国人民食物结构调整和食物生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食物观要求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加剧、供需数量与质量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一系列挑战,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面临诸多考验,树立大食物观具有强大的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供要素支撑。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居民调整膳食结构,优化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农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在城市的特定环境条件下,以满足城市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为目标。发展城市农业应处理好与城市化、城市生态、城市食物供给、城市文化、城市规划,以及与城市农业科技支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端正对畜牧业的认识,摆正畜牧业的地位发展畜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肉蛋类高档食品,吃饱、吃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体质。当然也关系到穿、用、外贸以及国防等。世界发达国家从50年代起,掀起了一场由淀粉农业转化为蛋白质农业的革命。所谓蛋白质农业就是利用草原和种植业的产品,借助于家畜家禽等有机体生产蛋白质含量多、生物学价值高、发热量大的动物性食品。他们的食物构成已由粮食为主改变为肉、奶、蛋、鱼为主。请看:  相似文献   

13.
<正> 草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是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纽带。在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中,草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无牧的农业生产便成了跛脚式的生产;无草则家畜难以生育和发展。因此,应当充分认识草地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人民目前以植物产品为主要食物,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一个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的食物构成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要达到2000年人均粮食400公斤的水平难度较大,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要求的人均粮食500公斤的需求水平难度更大。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把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问题作为战略来考虑,要研究适合国情的食物结构,这是一项国策”。我省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过去40年里,中国在农业水土资源相当短缺的情况下,农业保持年均4.5%的快速增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食物需求,并大幅度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经历巨变,不仅见证了改革的成就和一系列政策的利弊影响,也为未来农业发展改革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农村制度创新、农业技术进步、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和农业投入增长,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四大驱动力",也是中国40年农业发展改革最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而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安定。我省耕地逐年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生产徘徊波动,消费迅速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改善食品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使我省人民生活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必须在坚定不移地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食物资源,研究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有的食物原料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流通倍受世人关注.无公害蔬菜生产既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又是提高蔬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说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富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局限于填饱肚子,更对食物的口感以及营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小麦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不同的农业栽培技术得出的小麦也不一样,所以,为了人们能够食用到更加高质量的小麦,好的农业栽培技术就显的十分重要。以下该文将阐述农业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确保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任重而道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食物数量安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而食物质量安全和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日益突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食物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农产品是我国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20.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大食物观。要全面准确理解大食物观,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保障食物供给层面,而要从人类发展、世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更高维度和更广阔视野来思考。只有全面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才能树立正确的大食物观,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