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等植物亚硫酸盐氧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硫酸盐氧化酶(sulfite oxidase,SO)作为钼酶家族的第4个成员,参与生物体内硫代谢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笔者对高等植物亚硫酸盐氧化酶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了SO在提高植物抗环境污染(SO2、酸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程昕昕  刘正 《作物杂志》2006,22(6):57-58
以不同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通过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研究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对玉米贮藏过程的影响,即测定了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丙二醛、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自交系在同时缺失Lox-1、Lox-2时,其发芽率较高,而丙二醛和淀粉酶活性降低慢,也就是说,在同时缺失Lox-1、Lox-2时,其玉米自交系具有耐储藏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孙天国  孙玉斌 《种子》2019,(9):77-80
为了研究亚精胺提高玉米幼苗抗重金属毒害的内在机理,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1.0mmol·L^-1亚精胺对不同浓度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在镉的胁迫下先升后降,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下降,外源亚精胺处理高于相应的对照;2)玉米幼苗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含量及O2^-.产生速率随着Cd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外源亚精胺处理后低于相应的对照;3)随着Cd浓度的升高玉米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后降,外源亚精胺处理高于相应的对照。试验结果说明亚精胺能够增强玉米幼苗抗Cd毒害能力。  相似文献   

4.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及ATP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玉米MO17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及正常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ATP含量及其变化。发现各不育胞质细胞素氧化酶活性及ATP含量的下降。讨论了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能量亏损现象。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改良178是自交系178的代换系,本研究通过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和室温贮藏试验,对这两个玉米自交系的耐贮藏性以及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揭示玉米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生理活性的变化,对探索玉米种子耐贮藏能力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新疆塔城盆地玉米生产发展,从近十年塔城盆地玉米面积、单产及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变化,分析了玉米生产在塔城盆地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近十年塔城盆地玉米主栽品种、种植模式、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水及化学除草等技术发展变化,阐述了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变化的趋势,围绕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太全 《种子科技》2009,27(11):24-26
文章概述了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玉米生产策略,从玉米生产及品种推广、玉米深加工和生产机械化角度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李秀慧  任志强 《种子世界》2021,(12):0099-0101
分析了制约玉米生产的关键要素,阐述了玉米秸秆归垄沟播抗旱艺机一体化技术在玉米生产中通过减水、减肥、减农药、减用工、减农机等技术要点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推进玉米生产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玉米安全生产意义重大。种子是决定玉米生产的基础因素,若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等指标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会对玉米的产量、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为保证玉米安全稳定生产,做好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文章着重对玉米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探析,以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玉米生产及考察后的反思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991年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北京市玉米代表团一行4人赴美进行了26天的玉米生产考察,重点考察了玉米带的衣阿华州和伊利诺伊州,现将此行的所见所闻向玉米同行作一个介绍。一、玉米生产概况美国是世界第一玉米生产大国,1981~1989年平均玉米收获面积4.3亿亩,占世界玉米总面积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玉米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河北省玉米生产进行了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玉米生产规模具有很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均位于全国第二位;生产效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二十一位;生产效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五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具有很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二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河北省玉米生产应充分发挥播种面积指数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单产水平,进而带动效益比较优势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是有效破解农村信息贫困的前提之一。农民是农村信息需求的最重要主体,其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最基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对河北省564个农民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信息贫困在信息需求层面的原因,以期为农村信息贫困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艳骄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47-153
为调查研究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笔者对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基地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菌农收益不稳等,进而提出进一步促进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综合评价玉米区域试验的结果,采用Shukla模型、Finlay-Wilkinson模型、Eberhart-Russell模型和加性主效乘式互作模型(AMMI)等4种常用模型对中国5个类型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没有一个模型对所有试验资料的拟合效果都最佳,Finlay-Wilkinson模型对5个试验拟合效果均最差,AMMI模型对3个试验的数据拟合效果最佳,Shukla模型和Eberhart-Russell模型则分别对一个试验拟合效果最佳。各个模型在玉米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稳定性排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玉米区域试验的实际分析中应采用AMMI模型或者利用模型拟合信息量准则选用最佳的模型进行分析,以提高玉米区域试验对品种高产与稳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高产玉米杂交种模式化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新海  王广明 《作物学报》1997,23(2):226-231
对31个高产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形态性状,生理性状,穗部性状,抗病害性状以及这些性状之间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根据山东的生态条件和玉米杂交种的现状,优化了每公倾1500 ̄16500kg的杂交种模型。探讨了各类性状间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协调发展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6.
河北低平原区是全世界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地区,同时又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水资源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清河北低平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区域地下水平衡及水分经济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以河北低平原区沧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利用实验结果及统计数据,对该区主要存在的一年两作、一年一作和两年三作的12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耗水、产量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传统种植模式2年的产量最高(30000 kg/hm2),需水量也最大,达到1683 mm,但效益和水分利用经济效益最低[2.61元/(mm·hm2)],并且对地下水的影响最大;棉花—冬小麦—夏玉米的两年三作模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经济效率最高,分别为15750元/hm2和12.2元/(mm·hm2);一年一作的种植模式对地下水的影响最小。因此,从该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应该发展棉花—冬小麦—夏玉米的两年三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吴永常  王东阳 《作物学报》1998,24(5):595-600
本文在建立品种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三大玉米区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引起产量的变化,涉及到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等为主的九个省(区)。结果表明:1985 ̄1994年期间,良种的推广应用和化肥投入是玉米增产的两大主导因素,经营管理等其他因子限制性作用明显。在科技进步对产量增产的平均贡献中,品种改良占35.5%,化肥投入占51.4%,经营管理等其他措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近年大豆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铁欢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360-364
摘要: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近15年来河北省大豆生产形势。分析认为:河北省大豆种植面积正以平均每年超过2.8万hm2的速度下降,已经从1993年的62.9万hm2降至2008年的20.3万hm2,下降了2/3,为建国以来的最低点;而大豆的单产水平却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递增,单产水平已经超过2000㎏/hm2;尽管如此,由于种植面积下降较多,大豆总产以平均每年约4.4万t的速度下降,从1994年的103.4万t降到了现在的38万t。文章还对全省近年的大豆种植分布、应用品种、新技术以及出现的高产典型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同时提出了今后河北省发展大豆生产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的生理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归纳了不同密度下,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对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进行了总结。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同,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理指标都达到最适值,并且实现玉米群体产量的最大值,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明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6):152-158
研究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性过程,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其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既能明确其发展规律,又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不断增长的粮食的需求。根据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剩余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高,波动指数在-20.13%-15.82%之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波动幅度为19.01%。(2)根据波动周期理论,把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划分为11个波动周期,平均波动周期为3年,且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属于明显的古典型波动;并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1985-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回归结果,得出粮食产量波动是由粮食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共同影响造成的,其中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明显,而有效灌溉面积、机耕面积及上一年粮食收购价格对其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1)积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粮食播种面积。(2)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3)优化施肥投入,实现粮食产量质的提高等稳定粮食生产、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