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  相似文献   

2.
《北京农业》2010,(4):52-53
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10,(5):55-55
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南开大学这项成果日前经过鉴定.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形成全国首创的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g。  相似文献   

5.
<正>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负责人、副教授陈力介绍,这一技术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这项技术在对我国丹参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二倍体白花丹参诱变成同源四倍体,  相似文献   

6.
南开大学研制成功的一项新技术,有望实现高质丹参新品的大规模栽种。课题组负责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力介绍,这一技术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 k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 g。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9,(10):42-43
为一枝黄花种植提供参考,在贵州织金县高海拔喀斯特山地进行道地药材一枝黄花不同移栽时间比较试验,观测分析采收期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在织金县5月6日移栽的一枝黄花单株鲜重最高,为508.67克,显著高于4月20日和6月5日移栽的242.67克和102.33克,分别高109.6%和397.6%。说明,5月上旬是一枝黄花移栽的适宜时期,此时月均温达16摄氏度,最低温15摄氏度,最高温度超过20摄氏度,降雨量充沛,分枝数多,单株鲜重高。  相似文献   

8.
《山东农业科学》2019,(7):45-47
以齐黄34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三种播种机(派克、马特马克和嘉祥大豆播种机)在相同行株距播种条件下收获期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结果表明:用派克播种机播种,大豆密度最高,虽单株荚数和粒数下降,但因播种均匀度较好,产量最高;马特马克播种机播种,密度最低,但单株荚数和粒数最多,播种均匀度也较好,产量次之;嘉祥大豆播种机播种,密度较高,但均匀度较差,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扇形巨丰大豆由农民育种家杨德馨育成 . 单株结荚 300~ 500个 , 产豆 150~ 200克 , 最高单株结荚 1198个 , 产豆 453克 , 每 667平方米 (1亩 )产 350公斤左右 , 高产地块每 667平方米产量可达 400公斤以上 . 株高 70~ 100厘米 , 根系发达 , 喜水耐肥 , 耐旱程度比其它大豆品种长 8~ 10天 . 茎秆粗壮 , 高抗倒伏 .   ……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丹参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探索丹参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丹参单株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畦作条件下,以每亩种植11 000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人工驯化后的滇丹参和丹参(引种自河南)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为丹参杂交品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滇丹参和丹参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体上滇丹参与丹参的丹参酮类含量均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的规定;从单株看,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6.7%,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74%;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0.0%,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354%。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丹参,二者的丹酚酸B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70.0%,含量最高为5.49%;丹参单株合格率为100.0%,含量最高为8.68%。【结论】同水平下丹参材料的丹酚酸B合格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2.
一,世界薯王一号 1.品种来源:由河南省种子总公司开发推广的"世界红薯王一号"新品种,先后荣获国家科委"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优秀项目奖和河南省第九届科技发明银奖以及荣获世界吉尼斯之最(最大单株重111.25千克).单株重90千克、86千克两株红薯王,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该品种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淀粉产量最高且单株最重、最大,被称为"世界红薯王一号".  相似文献   

13.
<正>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为依托单位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全草类药材育种岗位科学家团队,近年来利用中药材定向选育、倍性育种、杂交育种、抗病育种、脱毒复壮等育种技术和方法,培育中药材新品种19个,其中12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获得良种证书。全草类紫苏新品种5个:冀紫1号、冀紫2号、多紫1号、多紫2号、多紫3号紫苏新品种;根茎类药材6个:冀丹1号丹参、冀丹2号丹参、冀丹3号丹参、丹杂1号丹参、丹杂2号丹参、冀蓝1号菘蓝;花类药材菊花1个:河北香菊菊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高密度育种和生产上增加种植密度有内在联系,但高密度育种作为一项育种技术有其独立性和更广泛的含义。在玉米平均产量超过330千克/667米2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对青椒5个亲本品种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平均果重和生育期等几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测定表明,三道筋,101甜椒的单株产量以及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单株结果数和平均果重等性状的普通配合力较高,可作为重组育种的丰产亲本。昌图簿皮生育期性状的普通配合力效应为极显著的负值,敌可作为重组育种的早热亲本。三道筋×茄门椒产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其单株产量的实测值也最高,是一个有希望的丰产组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8个加工型辣椒自交系材料,采用顶交法杂交,研究辣椒6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并对其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078-2-3单株结果数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其单株产量配合力效应值也最高;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果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是各主要性状中最大的。因此,在加工型辣椒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单株结果数的选择,协调好各性状间的间接效应,以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加工型辣椒品种。  相似文献   

17.
论玉米高密度育种和生产上的密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高密度育种和生产上增加种植密度有内在联系,但高密度育种作为一项育种技术有其独立性和更广泛的含义。在玉米平均产量超过330千克/667米2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8.
豌豆地方品种六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28个豌豆(Pisum Sativum Lin.)地方品种单株荚数(x_1)、单株粒数(x_2)、百粒重(x_3)、株高(x_4)、第一荚结位(x_5)和单株籽粒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很大,其中,表型的直接效应,单株粒数最高;遗传的直接效应,单株英数最高,且单株粒数和单株英数相互依存.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次.株高和第一荚结位更次.这启示人们,在豌豆育种和栽培中,以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为主,适当兼顾百粒重及其它,对取得高产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施用生防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移栽处理为对照,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用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产量、品质及抗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①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产量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小区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稀释10倍、100倍处理丹参茎叶鲜质量分别增加了29.7%,35.5%,丹参根鲜质量分别增加了44.0%,39.6%,根干质量分别增加了26.3%,33.3%。在大田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单株根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0.1%,8.2%,丹参产量提高了7.2%,增产2 022.0 kg/hm2。②放线菌剂蘸根接种可大幅度提高丹参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在小区试验中,放线菌剂稀释100倍处理丹参根内丹参酮ⅡA、丹酚酸B及丹参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5.0%,102.6%和110.0%及348.7%,230.6%和242.6%。在大田试验中,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根内丹酚酸B、丹参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4%,20.8%及27.1%,28.5%。③放线菌剂接种对丹参根结线虫侵染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大田根结线虫侵染率降低50%。【结论】生防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能明显促进丹参生长,提高丹参产量和品质及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