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雷达天线座水平的测试和调整是一项重要工作,雷达天线座要保持较高的水平度,以确保天气雷达系统对气象目标定位的高度精准度。本文主要从雷达天线水平误差的分析和计算方法以及调平方法进行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气象局的雷达移动工作系统,利用某大型底盘载车,改装成气象雷达通信指挥车,根据某气象部门的实际要求,通过结构设计,形成该通信指挥车的总体与局部布局。同时,对改装后的通信指挥的气象雷达的抗风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得出计算结果。该雷达通信指挥车具有结构新颖、布局合理的特点,且通过良好的人机工程和个性化设计,将运输状态设计安装了锁定装置,而将驻车工作状态增加了附加支撑件。随着气象雷达通信指挥车在气象部门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气象部门的移动应急能力,有效地保障气象部门的雷达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3.
对天气雷达天线座水平误差的测量、计算分析和调整方法进行全面阐述,并用实例说明雷达天线座水平误差的标定过程,以为天气雷达天线座水平的测试与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上海各区县气象局共安装有约10部风廓线雷达,它们对上海市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有重要作用.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承担对这些风廓线雷达的日常维护工作,该系统通过使用Delphi6.0语言环境和多线程技术编程,将这些风廓线雷达的实时状态信息录入MySQL数据库,实现对其中4部敏视达公司生产的风廓线雷达状态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提供研究者将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动态比较与分析,提高了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X波段相控阵雷达系统中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通过控制天线阵阵元间信号的相位差,实现波速赋形,体现出体积小、轻量化、快速响应的特点,可以采用混合集成电路的方式设计工作在X波段的收发组件,创新设计关键器件,如:环行器、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微波开关、数字/模拟移相器等,实现雷达收发组件的小型化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播种机具有播深一致,下种均匀,节约种子,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其技术状态好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因此,在作业前既要认真检修使其达到技术要求,又要正确使用。一、播种机的检修1.机架不应弯曲、倾斜,安装开沟器的梁时,弯曲度不应超过10毫米。2.行走轮轮缘径向和轴向摆动不得大于10毫米。3.各排种槽轮工作长度应一致,最大偏差不超过0.3毫米,排种轮与阻塞轮的间隙不大于0.5毫米。4.开沟器起落方轴应不弯、不扭,  相似文献   

7.
小麦播种机具有播深一致,下种均匀,节约种子,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其技术状态好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因此,在作业前既要认真检修使其达到技术要求,又要正确使用。一、播种机的检修1.机架不应弯曲、倾斜,安装开沟器的梁时,弯曲度不应超过10毫米。2.行走轮轮缘径向和轴向摆动不得大于10毫米。3.各排种槽轮工作长度应一致,最大偏差不超过0.3毫米,排种轮与阻塞轮的间隙不大于0.5毫米。4.开沟器起落方轴应不弯、不扭,  相似文献   

8.
L波段为确保雷达能准确、可靠、安全连续正常运行,并根据长期积累工作经验,对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运行中出现问题找出相应解决方法,使系统运行正常,从而提高大气探测数据的精确性,提升天气预报准确度。针对雷达操作中易出现的天线抖动、不能实现自动跟踪、易丢球等特殊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无缝GIS数据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有源压制干扰下雷达探测功能仿真的主要数学模型,如雷达接收机噪声模型、天线方向图模型、抗干扰措施模型,说明了警戒雷达探测性能仿真的步骤;并针对某对海警戒雷达运用蒙特卡罗仿真法计算出有无干扰情况下的探测距离.  相似文献   

10.
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抖动及"死位"、接收机信号状态等雷达探空仪操作问题,地面瞬间观测、探空记录处理等观测问题,测风记录异常以及发生的复杂天气、突发事件等情况是影响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常见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张国栋  葛洪燕  杨扬 《北京农业》2012,(18):171-172
2010年5月2日伊犁地区出现持续降水、雷暴较强天气过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系统地分析此次天气中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云图、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分析得出,这次大降水是西伯利亚至咸海槽区,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南一短波槽这2个系统共同配合的系统性天气;丰富水汽条件并有持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大降水的必要条件;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大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郭晓军  孟辉  刘畅  靳瑞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1-16254,16425
[目的]分析2011年7月10日发生在天津市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方法]利用Micaps、自动站资料、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10日发生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大柳滩村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探讨此次天气的触发机制。[结果]此次过程是由海风锋与地面辐合区相配合所触发的超级单体降雹过程;高空形势位于冷涡底后部的前倾槽前,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地面图上位于高压底后部偏东气流有水汽输送,同时存在辐合区;0℃层以上为湿层,并且有较强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冰雹的形成与发展。海风锋从海洋向内陆移动带来丰富的水汽、弱冷空气和抬升作用,弥补了中低层的不利条件,当其移动到地面辐合区时可触发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监测到此次渤海湾海风锋与局地的地面辐合区触发演变为冰雹天气的整个过程。[结论]该研究对判断冰雹过程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冀翠华  吕哲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86-189,192
利用MICAPS天气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日河南开封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过程中,高空槽配合低层低涡、切变线、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加强北抬,提供了较强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偏东和偏南超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则是主要的抬升触发机制,辐合中心的位置与局地大暴雨落区对应较好.雷达速度场上0.5°仰角逆风区的出现,为暴雨及时预警提供了有利判据.  相似文献   

14.
董晓明  刁军  刘凤芝  刘亚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2-9613,9622
采用数理统计、归类分析沈阳地区人工增雨案例。结果表明,增雨天气系统主要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华北低压、高压后部和冷锋云系。增雨的适宜高度在云层的中上部约3 000~6 000 m,增雨时机要在雷达监测下,系统移动缓慢或稳定维持且处于发展或成熟阶段。稳定深厚云层宜飞机增雨,不稳定移动快宜火箭高炮增雨。  相似文献   

15.
陈恒明  陈静  杨武  李绚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81-20884,20898
通过对2011年4月17日和2005年3月22日前汛期造成广东严重灾情的这2次超强雷雨大风回波的演变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2次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并就目前广东在重大天气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结果表明,造成严重灾害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其天气背景、环流变化、雷达回波有明显特征;由于这种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快且呈局部分布,当发现时灾害天气即将发生,预报时效非常短;通过被动的电视、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网站、天气微博传送预警信息无法覆盖所有公众,提出农村气象大喇叭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气象信息点对面的覆盖。  相似文献   

16.
陈立德  梁红  李洪海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2-15734
利用沈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发生在沈阳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8月8~9日的沈阳地区雷雨大风冰雹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冷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地面冷锋。地面冷锋的抬升作用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飑线出现在冷涡的西南方;与地面锋面活动有关,发生在地面冷锋前的暖区内。弓形回波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地面大风,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大值区和VIL的突增现象可以指示短时暴雨、冰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M5模式资料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模式资料,对强风暴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揭示出强风暴云体内部动力场的结构特征,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南沙区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实况图、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分析2011年4月17日影响广州市南沙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环流系统和中尺度影响系统配合较好,多普勒雷达观测到弓形回波和超级单体风暴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风廓线雷达测得的温度及风向风速资料可以监测边界层能量堆积情况及水平风的垂直切变等现象,值得预报员关注,以提前做好预报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部对流强度大于南部;满足滁州地区低槽型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高低层系统构成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条件,热、动力因子相互配合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对流;天气尺度系统移速慢是导致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且天气尺度的有利背景使得发展的对流系统更具有组织性;地面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与未来移动趋势有较好的监测与预报反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711"数字化雷达观测,对128个对流单体、复合体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青海海南州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源地及影响海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对灾害性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