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曹晖  舒德平  李明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47-147,238
根据太湖县近10 a褐飞虱灯诱资料,分析了褐飞虱灯下始见期、终见期、高峰期及其数量的时空分布及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吡虫啉防治稻飞应用技术,我们进行了不同药量的筛选试验,筛选出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最佳用药量即每667m^2用药10g,对水60kgg常规喷雾。药后1天防效可达71.8%,比扑虱灵51.9%的防效高27.7%,控害时间长达30天以上。吡虫啉对稻田天敌如蜘蛛类,黑肩盲蝽杀伤力高于扑虱灵,低甲胺磷。  相似文献   

3.
对江苏省仪征市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等不同栽插方式水稻田的褐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栽插方式水稻上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各不相同,总体表现为手栽稻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栽插方式水稻上褐飞虱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蜘蛛量表现为机插稻上最高,手栽稻次之,直播稻最低,黑肩绿盲蝽的数量手栽稻显著高于机插稻与直播稻.  相似文献   

4.
5.
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植保和检疫工作中稻飞虱测报的准确性,就灯下褐飞虱与其近似种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的主要区别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识别,包括颜面、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等的区别和识别。  相似文献   

9.
褐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多年同次世代平均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矩阵模型讨论揭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问题,褐稻虱种群生命表划分为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历期不相等,本文把这4个阶段继续细分为等期的日龄状态,与此相适应,种群矩阵模型的转移矩阵也扩展为相应维数的方阵,结合输出方程,输入始发期1天调查的各虫期的密度,连续输出约40天内各期的密度,在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基本不变,其他干扰因素比较稳定的条件下,预测结果对当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灯下褐飞虱与其近似种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的主要区别特征,并从颜面、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识别,旨在提高植保和检疫工作中稻飞虱测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灾害的长期预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我国水稻的两种重要迁飞性害虫,主要虫源皆来自亚洲中南半岛;最初的虫源地在湄公河三角洲,直接迁出地为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地处热带,全年各月平均气温25~28℃;月降雨量悬殊,旱季(11~4月)可数月滴水不落,雨季(5~10月)若月降雨量超过200mm即成洪涝。红河三角洲地处亚热带,3~4月常受我国冷空气的影响。这两种热带性害虫,适宜取食和繁殖的温度下限为22℃,正与它们的迁入主峰降落地带的月平均气温巧合。对褐飞虱不利的为洪涝而对白背虱不利的为干旱。在湄公河三角洲,9~10月若出现洪涝,来年褐飞虱将不致成灾,若无洪涝即可猖獗。11~12月的降雨量超过90mm,来年白背飞虱将猖獗而且对褐飞虱也有利;若酷旱则两种飞虱都将受到抑制。在红河三角洲,当月平均气温3月低于20℃或4月低于22℃都将使两种飞虱的迁入期延迟约半个月,尤其4月的低温还可使两者在 迁入我国之前少繁殖1代。  相似文献   

12.
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安庆地区2000和2001年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对其他药剂的抗性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措施对褐稻虱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田间调查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了不同生态措施对褐稻虱种群(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控制作用及其稻田主要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放鸭对褐稻虱若虫具有60.92%的控制效果,现代苦楝油200倍对褐稻虱种群的作用优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干重)10 g*L-1,不同生态措施组合对褐稻虱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显著,但其联合作用效果与组分未成正比例增长.在不同生态控制措施下,蜘蛛、捕食性天敌昆虫与寄生性天敌昆虫的Sho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CK(常规施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不同生态控制措施及其组合,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的为害,有利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和恢复稻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气候条件对晚稻褐稻虱大暴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5、2006年8~9月的气温、湿度、降水量及雨日、日照多寡、风向频率等气象要素的不同变化特征,分析引起2005、2006年2年湖州晚稻田褐稻虱不同发生程度、造成不同损失的气候原因,还分析了造成2005年褐稻虱爆发的其他可能原因,提出根据气象条件分析预测,合理安排防御措施,避开不利防治时间等。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再宏  苏品  廖晓兰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95-99,102
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20%呋虫胺SG防治稻褐飞虱田间药效。[方法]用20%呋虫胺SG和80%中农倍利SG,探讨20%呋虫胺sG防治稻褐飞虱田间药效。[结果]田间防效比较试验显示,用20%呋虫胺SG 150、225、300、375g/hm。防治稻褐飞虱,其田间防效药后3d分别为53.02%、70.06%、71.73%、74.74%;药后7d分别为68.96%、78.44%、80.19%、84.19%;药后14d分别为75.84%、83.23%、88.32%、91.26%;药后21d分别为72.10%、87.55%、90.46%、91.24%。[结论]20%呋虫胺SG是目前防治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可用20%呋虫胺SG300g/hm2对水675kg/hm^2均匀透彻喷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方法]在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即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调查并分析超级稻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及其变化动态。[结果]分蘖期:褐飞虱孕穗期、灌浆期种群数量随分蘖期种群基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升高达到一定限度(〉250头/丛)时,其乳熟期种群数量随该密度的加大而呈下降趋势;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发展呈现中间快、两头慢的特点。孕穗期:褐飞虱种群发展在孕穗至灌浆期是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但到乳熟期相关性表现却不显著;超级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仍具有高繁殖能力,对水稻产量潜存极大威胁。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70头/丛时,其种群发展仍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对产量仍潜存较大威胁。[结论]研究结果为建立和健全褐飞虱监测预警体系、经济有效生态控制超级稻褐飞虱发生危害、提高褐飞虱持续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 1986~ 2 0 0 0年国家和浙江省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 332 8份水稻新品种(系 )进行了抗褐飞虱特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国家育种攻关组提供的新品种 (系 )的抗性品种鉴出率以“七五”期间的 17.2 5 %为最高 ,“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虽有下降 ,但均在 11%~ 13%之间。浙江省育种攻关组提供的品种 (系 )的抗性鉴出率以“八五”期间的 18.96 %为最高 ,“七五”为 11.5 4 % ,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显著比国家育种攻关组的低 ,仅为 5 .5 1%。分析了不同时期水稻品种抗性鉴出率差异的原因 ,同时提出了提高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田间稻飞虱和天敌优势种群数量的调查数据,运用天敌功能指数法评估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当益害比E/P>1时,EF值随害虫和天敌数量增加而极剧增长(指数型增长).而益害比0.01<E/P<1时,EF值随害虫和天敌数量增加而增长幅度减慢,特别是益害比0.001<E/P<0.01,EF值出现水平波动曲线,但无论是哪一种动态,均表现出EF值与害虫和天敌数量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不同组成比例对抗生物型Ⅱ品种IR36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孟加拉型密度比例占69.40%、生物型Ⅱ密度比例占30.04%~30.60%时会使IR36由抗虫变为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